陳信隆,1925年10月出生於廣西寧明縣海淵鎮,現居遼寧大連。早年就讀上海交通大學船舶專業,中國著名船舶專家,新中國第一艘萬噸輪“躍進號貨輪”總設計師,中共黨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信隆
- 國籍:中國
- 民族:壯族
- 出生地:廣西寧明縣海淵鎮
- 出生日期:1925年10月
- 職業:船舶建造
- 畢業院校:上海交通大學
- 主要成就:新中國第一艘萬噸輪“躍進號”總設計師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出版著作,個人生活,
人物經歷
1941年夏,陳信隆以優異的成績國中畢業,為了能有更好的學習環境,他一定要到南寧念高中。當得知南寧高中會考日期時,離會考僅剩兩天。寧明地處中越邊境桂西北偏遠山區,距南寧180公里,當時交通閉塞,沒有車輛可乘,陳信隆步行兩天,趕到考場時考生已滿額,沒有多餘的台凳。老師看到他大汗淋漓,兩腳起泡的樣子,被他的求學精神所感動,破例讓他坐在地上考試。功夫不負有心人,他考上了廣西最好的高中。在南寧高中讀書期間,他看了許多有關造船的書籍,進一步認識到英國、日本等島國之所以強盛,是依靠船舶來強國的,更堅定了為祖國的強盛而造船的決心。
1945年夏,20歲的陳信隆高中畢業,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學船舶專業。在大學裡他刻苦專研造船科學,取得了優異的學習成績,獲得清末北洋水師將領薩鎮冰的獎學金(民國期間,耄耋老人薩鎮冰閒居在家,他對船舶事業情有獨鐘,把自己的部分積蓄設定獎學金,獎給國內攻讀航海和造船工程的優秀學生)。
1950年是新中國的建國開始,百廢待興,各行各業都在籌建之中.根據陳信隆的學習專業,組織上把他安排到當時全國最大的大連造船廠工作.當時的大連造船廠是中蘇合營企業,"蘇聯是老大哥",從技術工藝到經營管理,全是蘇聯專家說了算.高傲的蘇聯人看不起中國人,對陳信隆等技術員不屑一顧,但有志氣的陳信隆以信心和毅力,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難題,讓對方服口服,刮目相看.如為了給大連造船廠承修的蘇聯"馬雅可夫斯基"號船一台缸體銹壞的發動機時,廠里已經澆鑄了l2個缸體,由於不合格,通通作廢.剛剛加工好的第13個,卻發現進排氣口錯位10多毫米,報廢單上又要多添一個廢品.陳信隆不服氣,經過認真計算,他認為這個缸體是可用的,並以自己的計算結果,說服了驗船師和修貨主,使船得到順利安裝,按時交付.然而交船時換了缸體的柴油機卻冒出了黑煙.頓時,包括蘇方工藝師阿什門在內的人都指責陳信隆,形成了群攻之勢.可陳信隆堅信自己沒有錯,他與另兩位蘇聯專家一起查閱了大量的技術資料,經過反覆計算和驗證,終於發現冒黑煙的原因是有害空間調得過小,改正後一切正常,按時完成了此次修船任務;又有一次承修蘇聯"巴爾哈什"號船,大連造船廠對該船進行了恢復性大修.修完後該船第一次駛到海參崴,主機便嚴重拉缸.為此,蘇聯海運部及遠東輪船公司發來了由總工程師簽字的要求賠償30萬元的信函,認為大連造船廠使用的材料質量不好.大連造船廠總經理要陳信隆寫一個例行分析報告給本廠財務部門,辦理賠償該船事宜.接受任務後,陳信隆到該船認真反覆地核查分析,發現缸套,漲圈材料等都沒有問題,問題出在該船全部鍋爐換新,由飽和蒸汽改為過熱蒸汽,造成拉缸,而這種設計正是來自蘇聯,因此賠償理由不成立.陳信隆的那份分析報告令蘇聯海運部不得不收回了賠償要求.陳信隆出眾的才華和過人的勇氣,令蘇聯專家肅然起敬.陳信隆在中國人中不算矮小,但在高大的蘇聯人面前,仍是個矮小子'因此蘇聯專家稱其為"技術小子",其意是一把技術小尖刀.陳信隆的突出表現也引起船廠領導的關注.不久,他被選送到蘇聯深造.在蘇聯學習期間,他不但努力學習造船技術,還努力學習俄語,使俄語水平達到能夠翻譯的程度.回廠後,他發現廠里不少工藝都無技術指標,如修船所用的材料,安裝間隙,質量要求以及軸系安裝等都沒有明確的指標,工作時只是聽蘇聯專家的,或與船長大副協商了算.因此,經常存在各種不同意見,出現扯皮,返工等現象,造成材料,時間等各種浪費.他到蘇聯學習時,看到蘇聯國內出版的《修船廠機械車間工藝手冊》和《船舶軸系找正安裝計算法》兩本書中有工藝要求標準,便托人購買了這兩本書,利用業餘時間將這兩本書翻譯出版,從而結束了船廠無工藝標準可依的混亂局面,也提高了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的技術水平.直到現在,有許多修船廠還繼續使用這兩本書.
主要成就
50年代末,中蘇關係破裂,蘇聯撕毀契約,撤走專家,截留了新技術資料,所提供的設備也多半是質量不合格的次品.蘇聯人站在一邊譏笑,說中國人在50年內也沒有能力自己製造出萬噸遠洋輪.對此,不屈不撓,自強息的中華民族頂住了要挾和壓力,周恩來作了批示:"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要製造出由我國自己設計,自己製造的萬噸遠洋輪來."於是,製造我國第一艘萬噸遠洋輪的任務就落在大連造船廠的身上.陳信隆在大學學的是造船專業,又到過蘇聯學習,且在進廠幾年來的修補船舶中顯示出了才華,自然成了製造萬噸遠洋輪的主要技術骨幹.他擔任了船廠萬噸洋輪製造領導小組的副組長兼技術攻關小組組長.在攻關小組中,按分工他負責自動控不穩,主減速齒輪出現麻點,造水機造水困難,冷凝系統水擊,滑油壓降保護不靈,鍋爐燒炭,鍋爐過熱器泄漏等數十項技術設計和製造.他帶領攻關小組人員,經歷了設計,繪圖,模型,試製,監製,製造等多個階段的研製工作,廣泛查閱資料,完成了一道又一道工序.每當遇到技術難題,他便仔細回憶在蘇聯進行實驗時的每一項技術細節,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他們真是夜以繼日,嘔心瀝血,奮戰了5年之久.如果心血有形,那這艘萬噸遠洋輪一定裝載不下!天道酬勤,他們的努力終於結出了碩果.1963年初,我國自行製造,長150多米,高24米的第一艘萬噸遠洋輪——"躍進號"終於出海了,它劈波斬浪於世人面前.時任值班輪機長,船副大隊長,總輪機長等職的陳信隆,以大連造船廠第一保證工程師的身份,隨船航行半年,幫助船員掌握操作技術和船隻管理.
1965年,陳信隆步人青壯年,正是可挑大樑之時.他有一個夢:讓世界每一段海域,每一個港口,每一條航道,都有中國自己製造的船舶!但"文化大革命"開始了,他被下放到農村勞動改造,他的夢想隨之煙消雲散.中共十—屆三中全會之後,各地對知識分子落實了政策,陳信隆才得以回廠當技術員,技術上仍唱主角.回廠第一天就看到,有4艘承修的大倉口萬噸輪因主機拉缸而交不了船,在廠里停泊.當時主持船廠工作的軍代表不懂技術,照葫蘆畫瓢,決定用不合規格的德國製造的柴油機裝進去.這種做法不符合科學,陳信隆堅決反對,據理力爭,但軍代表毫不理會,下令開工.陳信隆那股只服科學和事實的勁兒又給激出來了.他到處奔走呼號,並懇求具體施工人員暫緩開工.最後,他的意見得到了交通部專家的肯定,造船廠才把這項改革任務交給陳信隆去完成.通過大量參閱外國技術資料以及反覆實船試驗,陳信隆找出了主機拉缸的原因及對策,寫出了分析報告和解決建議.得到了專家的稱讚.
1979年,我國要在南太平洋發射飛彈衛星試驗,落彈點回收衛星的打撈船由上海江南造船廠建造,主機則由大連造船廠提供.該船在交船時因質量問題過不了關,大件機件必須全部更換,主機仍由大連造船廠負責.當時國內庫存的相應進口機只有右機型—種,打撈船用雙機,必須有一台為左機型,重新訂購外商又說沒有庫存,難以按時交貨,為保證飛彈按時發射,只能用廠里庫存的右機自己改裝.這種做法尚無先例,時間緊任務重,船廠領導要陳信隆負責改裝.陳信隆迎難而上,帶領各方面人員,夜以繼Et地奮戰,終於按時完成了f壬務.在慶祝飛彈發射成功時,國家對大連造船廠能按時完成此項任務給予了特:別嘉獎.
技術是無國界的,l0年動亂結束後,陳信隆多次受國家指派,作為技術領隊,組團到歐洲的義大利等國進行造船工業考察.在那裡,他為我國造船業追趕世界先進水平收集了大量技術資料.20世紀80年代後期,他隨團訪問太平洋島國巴布亞紐幾內亞,逢上該國要建一座世界一流的體育館,在設計上實行招標.陳信隆設計出精巧的活動看台,一舉中標,為該國設計了一座體育館,得到該國人民的讚譽.90年代末,他設計船用高級衛生間單元,德國一家公司看到樣品後,立刻表示要跟我國合作批量生產。
在船台上送走了一艘又一艘遠洋巨輪時,他的臉上爬上了無數飽經風霜的皺紋,他已經離休了,但他喜愛造船的雄心仍在.為了把自己學到的造船知識傳授給後代,他憑著深厚的文學功底和過硬的幾門外語,編寫了《鋼材表面處理》,《中日英俄艦船圖解辭彙》等十多部著作.其中《中日英俄艦船圖解辭彙》一書,獲得遼寧機械委1989年科技進步三等獎.此外他還人閒心不閒,提建議和提供市場信息,使廠里積壓多年的8台柴油機發揮了作用,使船廠獲益數百萬元.他有求必應,大連市郊鄉鎮企業經營拆船工業,請他去解決技術難題,付給數萬元報酬,他上交船廠科學技術協會,作為培養新一代技術人員的活動經費.他高瞻遠矚,向國家提建議,到沿海國家興辦船廠後來意見得到了採納,為我國造船工業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再做貢獻.
出版著作
《修船廠機械車間工藝手冊》、《船舶軸系找正安裝計算法》、《鋼材表面處理》,《中日英俄艦船圖解辭彙》等十多部著作
個人生活
妻子:俞凌,大連造船廠醫生。
長子:陳西1956年出生,美國喬治亞大學航天火箭空氣動力專業博士後。
次子:陳超遠1957年出生,現居大連。
三子:陳超宇1957年出生,現居大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