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介平(原內蒙古自治區婦聯第二主任、副主任)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陳介平,女。生於民國2年(1913),歸綏縣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介平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13年
  • 逝世日期:1998年12月2日
  • 出生地:內蒙古歸綏
  • 性別:女
陳介平出生在一個城市貧民家庭,因家庭生活貧困,11歲讀國小。四年後,考入綏遠省女子師範學校。民國16年(1927),她聆聽“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舉辦的傳達宋慶齡、何香凝關於婦女解放講話後,很受啟發和教育。事後,她讓同學把自己一條又長又粗的大辯子剪掉。民國18年(1929),陳介平女師畢業,在女師附小任教。
民國25年(1936)秋,日軍入侵綏遠。陳介平與部分進步婦女,為促進抗日和婦女解放,積極籌建綏遠婦女會。同年12月6日,綏遠省歷史上第一個婦女組織——綏遠省婦女會成立,會員20多人。陳介平任婦女會常務理事。百靈廟戰役爆發後,傷兵源源不斷運往歸綏。在醫護人員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陳介平同婦女會的姐妹們,自動組織起救護隊,請協和醫院大夫短訓幾天就投入救護工作。傷兵大部分傷勢很重,缺肢斷腿、血肉模糊,有的在痛苦的呻吟,有的已奄奄一息。這種血淋淋的場面,陳介平同婦女會姐妹們都是第一次見到,想到他們是為民族存亡而英勇負傷,於是晝夜不停地工作。紅格爾圖——百靈廟戰役的勝利,振奮全國。南京婦女代表團,太原慰勞綏軍代表團,北平、上海文化藝術界及其他城市的各界代表和華僑慰問團等接踵而來。婦女會又擔負起繁重的接待任務。
民國26年(1937)10月,綏遠婦女會宣布解散。同年底,陳介平隨抗日民眾自衛軍來到包頭,在部隊駐地進行抗日宣傳,辦街頭牆報《老百姓報》。這個牆報是陳介平等人用毛筆抄寫下來再貼在街頭牆上的,內容主要是轉抄各種戰報,並配以自編的詩文和簡單的插圖,非常吸引民眾。後,她們隨部隊撤到河曲地區。蒙旗獨立旅進駐河曲。雲澤(烏蘭夫)任該旅政訓處處長。經人介紹,陳介平認識雲澤,參加蒙旗獨立旅,由一名女教師成為一名女戰士。
民國27年(1938)4月初,陳介平隨蒙旗獨立旅從河曲出發,經過一個多月的長途跋涉到達延安,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在抗大學習期間,陳介平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冬畢業。離開抗大,陳介平到駐安塞縣的陝甘寧邊區婦聯工作。她背著行李來到黃河邊的馬頭關村。她把行李搬到貧苦農民家,挨家挨戶走訪,利用幫著燒火做家務的機會,動員婦女參加生產,教她們識字。為進一步開展工作,她先找幾名政治覺悟高的婦女(八路軍家屬)組成一個小組。不久,各村也都成立婦女小組,鄉里成立婦代會、婦女自衛軍、兒童團。民國28 年(1939),陝甘寧邊區婦聯在橋兒溝召開直屬縣婦聯主任會,毛澤東主席到會作形勢報告。休息時,毛主席在她的筆記本上題寫留言:“從必然走向自由。” 民國30年(1941)9月,邊區婦聯送陳介平到延安中央黨校參加輪訓學習。民國31年(1942)初,在延安大學教育系學習。同年9月,陝甘寧邊區糧食局決定調她去原工作過的同臨縣任征糧工作團團長。在她的積極努力下,鄉親們理解八路軍所遇到的困難,他們馬拉驢馱,膀背肩挑,有的交幾百斤,有的交幾十斤,像趕集似地往征糧點集中糧食。
1949年綏遠和平解放後,陳介平由雁北地區回到歸綏市。1950年1月,歸綏市民主婦聯成立。1950年11月1日,召開首屆代表大會。在第一次全體委員會上,陳介平當選為主席。1963 年11月至1966年,陳介平任內蒙古自治區婦聯副主任、黨組書記。1983年離休。離休後,仍關心下一代及婦女工作。1989 年,獲“老有所為精英獎”。
1998年12月2日,陳介平去世,終年85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