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人哲教授,。他是東華大學校園裡曾榮幸地參加和見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盛大慶典的一位少有的愛國知識分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人哲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21年6月
- 職業:教師
- 性別:男
基本信息,個人經歷,
基本信息
陳人哲教授1993年6月退休前任機械學院博士生導師,紡織機械學科學術帶頭人,校九三學社主任委員。他解放前留學英國,是1949年夏回響中國共產黨的號召,首批從國外歸來報效祖國的海外學子,是東華大學前身---華東紡織工學院建校時教師隊伍中的首批教授,也是全校的第一批博士生導師。半個世紀來,他始終與黨同心同德,一貫忠於黨的教育事業,在學術研究、培養人才、團結知識分子、發展高等教育等諸多方面,為國家和學校作出了很大貢獻。退休後還繼續協助我校指導博士研究生、評審研究生論文,為我校《東華大學學報》竭盡全力,審稿把關,不斷提高學術水平,也為我校出版的《紡織信息參考》編譯文稿,孜孜不倦地為祖國紡織事業的發展與強盛而嘔心瀝血。
個人經歷
勤奮刻苦好學 考取公費留學
陳人哲自幼家境清寒,其父親從事紙業店員為生,但因一貫刻苦好學,每試輒名列前茅,故能繼續以獎學金接受正規教育,最後還能出國留學,這非舊社會一般貧困子弟所能奢望的。1936年考取江蘇省立上海中學的高中工科完全免費入學,1939夏畢業。當年該校高中分理、工、商三科,理科即普通高中,工科與商科屬中專職校性質,畢業後可以就業。所以他離開校門,即走進當年上海中學老師張季言創辦的“星星工業社”廠里當技術員。工作一年後,張見陳學習工作勤奮,基礎知識紮實,鼓勵其繼續深造。所以在1940年,陳以高分第2名的成績,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課餘之暇仍被老師留廠兼職,半工半讀,後因任務繁重而積勞成疾,染上肺病休養一年,於1943年復學。1945年畢業時,恰逢日寇投降,八年艱苦抗戰結束。在這場中華民族的浩劫中,千萬人的鮮血才換來了最後的勝利,全國人民無比歡欣鼓舞。隨後由國民黨政府經濟部派員來滬接管敵偽產業,急需大量技術人員協助清點在華日寇上交的工廠設備資產。當年交大機械系主任李泰雲教授擔任機械系主任委員,負責接管日本在滬的所有機械工廠,陳人哲和交大機電專業畢業的許多同學都參加了。
1946年國民黨政府除將敵偽工廠直接收歸國有外,也將原屬中國資本家產業發還原主,有許多廠還由政府向民間公開招標拍賣。其中日本機械製作所第三廠由榮豐紗廠資方中標買得,成立蘇中機械製造廠,製造紡織機械。陳人哲就在蘇中二廠任設計科主任,負責紡織機械製造設計工作。1946年國民黨教育部在全國公開招考公費出國留學生,陳即報考留英攻讀紡織工程。結果在1946年底發榜,陳人哲考取了教育部公費留英僅有紡織工程兩個名額中的第一名,另外一名則是交大同學俞魯達。
回響黨的號召 踏上歸國旅途
1947年夏,陳人哲和俞魯達與同時考取的公費留歐同學40餘人一起,坐船離開上海分赴歐洲各國。其中到英國的有10人,陳就讀於曼徹斯特大學紡織系主攻棉紡;俞就讀於里茲大學紡織系,主攻毛紡。當年在曼市的留學生很多,每個周末都參加學生會活動。在市中心區還有學生會固定會所,大家歡聚一起,暢談和交流各種情況。因彼此均在海外,更是關心自己國家大事。當年蔣介石政府一意孤行,發動內戰,通貨膨脹,物價飛升,禍國殃民。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解放戰爭節節勝利,蔣家王朝土崩瓦解,自取滅亡。國外同學莫不歡欣鼓舞。深感打垮了反動統治,人民當家做主,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設新中國,必將使國家富強,人民揚眉吐氣,使中華民族的前途充滿無限希望。
陳人哲在留英期間,曾擔任曼徹斯特中國留學生分會秘書,分會主席是朱洪元(回國後任職中國科學院,曾任中國物理學會秘書長)。當陳拿到碩士學位,準備回國之前,經朱陪同去會見一位共產黨地下工作者陳天聲,由他寫了一封介紹信帶給香港的地下黨聯繫人,洽談回國事宜。臨行前,陳人哲又參加了在劍橋大學召開的全英國中國留學生總會活動。會上,公開通過和宣布學生會的政治立場:反對蔣政府,擁護共產黨。當時他們把共產黨的代表陳天聲同志安排在前座,而大使館的國民黨代表只好灰溜溜的靠邊坐。我國著名學者李四光也坐在前排,當時學生總會主席黃新民因已獲劍橋大學化學博士學位,打算啟程回國而卸去主席之職,故進行了下一屆學生會的改選。
參加開國大典 實現報國願望
1949年7月底,陳人哲等一批中國留英學生(也有極少數留法的)學成歸國,共40餘人在黃新民帶領下,坐英國輪船於8月底抵達香港,拜見了在港的聯繫人,電告天津市人民政府,屆時請派員接待。因當時上海雖已解放,但由於國民黨還在垂死掙扎,常有軍艦在海上攔截,故此路不通。由於國民黨軍艦的封鎖,回國航線非常艱難,船隻又很稀少,留學生們因臨時訂票已無艙位空額,只得購了通鋪。加上船上生活十分艱苦,航程中還要冒被國民黨軍艦劫持的危險。因此香港太古公司輪船的回國航線只好到天津,而且公開掛牌也不是到天津,而是到釜山,以避國民黨軍艦的耳目。
陳人哲等在港候船一周,航行一周,方於9月中旬抵津,由天津市人民政府接待,住市府招待所。數日後,約有20餘人由黃新民帶領進入心儀已久的北京。當時正值10月1日開國大典前夕,各地代表紛紛雲集,無法安排留學生住政府招待所,即由黃新民安排住入一家私營渤海飯店,還分發了生活費用。很多北京有家的人則都回家了。黃在北京的愛人是解放軍護士,曾參加太行山游擊隊,國內情況比較熟悉,所以大家的一切行動都聽從黃的安排。最令陳人哲無比興奮,並終生難忘的是1949年10月1日,黃新民帶領了歸國留學生去莊嚴的天安門廣場,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典,看著那鮮艷的五星紅旗在首都上空冉冉升起,親聆到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此刻,陳人哲熱血奔騰,深感無限光榮和幸福,遠去重洋的報國之志終將實現了。
參加開國大典之後,黃新民就帶領陳等一部分人進華北大學政治研究所(即後來的華北軍大)學習。學習數周后,黃到國家教育部任處長,也徵求陳意見願否隨他一起留部工作,陳考慮到自己的專長和興趣,仍眷戀於搞本行的技術工作,為建設新中國更好發揮作用。故於1949年底向黃道別,離京返滬,回蘇中機械廠主持紡織機械設計。1950年初,上海遇到國民黨飛機“二六”爆炸,炸中了楊樹浦發電廠,造成部分廠房設備損壞和人員傷亡,並且暫時斷電。因蘇中廠也在附近,決定內遷瀋陽,所以陳轉入了中國紡織機械製造公司,從事自動換梭織機設計工作。1951年因國家民航局(當時屬軍委領導)在滬籌建長江麻紡織廠,生產軍用沙袋和儲備糧使用的麻袋,所以又轉入該廠負責機械設備;1952年該廠停辦,正值華東紡織工學院剛建校,於是陳即被上海紡管局調來機械系任教,從此就踏入新中國高等紡織教育事業的大門。
獻身紡機教育、開創《紗線力學》
1952年以前中國並沒有紡織機械專業,當時為發展紡織機械工業,需從無到有籌備建立這一專業,為祖國建設輸送人才,陳人哲受命挑起了這一重任。陳來華紡時機械系只有2個年級,尚無開設紡織機械專業課,陳一邊講授製圖、力學、機械原理零件等基礎技術課,同時積極籌劃、創建紡織機械專業的各項工作。他把多年從事紡織機械工作中積累的資料,加以分析綜合,寫成講稿,成為開設紡機設計課的第一人。他對紡紗機械的深入研究,所發表的大量論文,對國內從無到有設計生產紡機,起到了重要的指導性作用。因為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列強敵視人民政權,尤其在韓戰後,對我國進行全面封鎖,斷絕一切和世界各國來往,唯一援助者只有蘇聯。我國一方面派人赴蘇留學,一方面也請蘇聯專家前來講學。陳和其他教師一道努力學習俄文,組織力量,翻譯蘇聯的教學計畫、教學大綱、教材資料。當年翻譯的課本有:阿諾索夫、馬雷歇夫編著的《紡機設計》和《織機設計》,後成為我校的主要參考書。繼後又有莫斯科紡織學院馬卡洛夫教授前來作《紡織機械設計原理》講座及有關專業計畫的介紹,陳在從事紡機專業教學和借鑑參考蘇聯教材的同時,開設了典型紡織機械設計的課程。不僅如此,他同時下苦功夫鑽研德文和日文,因為他深知德、日國家的紡織機械更為先進,而著名的瑞士紡機製造廠家使用的也是德文。所以陳認為,單學習俄文是不夠的。後來更因1956年中蘇關係惡化,蘇聯背信棄義、撤消一切對華援助,陳人哲原定被教育部派蘇學習計畫也被中止。從此,我國就進入了全無外援、獨立自主的計畫經濟建設的時代,我們也只得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開展教學工作。
由於解放前我國根本沒有像樣的紡織機械製造工業,只是建國後在黨的領導下,各地逐步建設了許多大型紡機製造廠,也逐步生產出能夠獨立設計製造的整套紡織染設備,來武裝和發展我國的紡織工業。為培養這方面技術力量,我校紡織機械系起到重要的骨幹作用。陳人哲教授團結了所在教研室的同志,密切結合國內生產實踐,把自己多年累積的教學資料除參考國外資料外,更著眼國情和教學需要,主持編寫了《紡織機械設計》教材。經過多年試用和改進,終於在1963年正式由中國財經出版社出版,並被全國紡織院校採用。不久陳又率先招收和培養我國紡織機械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為祖國培養紡織機械方面的設計研究人才。可惜在續招第3屆時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十年浩劫後一切痛遭破壞,令所有的愛國知識分子心痛懊惱。
文革結束,教學秩序開始陸續恢復正常。陳教授和教研組全體教師們通過下廠調查研究,結合實際,重新編寫《紡織機械設計》教材,1979年完成。先在校內成功試用幾屆後,1982年由紡織工業出版社正式出版,在全國通用,獲1988年紡織部高校優秀材料獎。之後再結合教學實踐,不斷修改重寫,1996年該書二版問世。學校也恢復了研究生招生,陳人哲擔任我校首批博士生導師,先後培養碩士、博士20餘名。曾為研究生開設《紗線力學》課程,出版專著《紗線力學問題》,此書是國際上唯一的研究紡紗過程中紗線力學的著作,獲1992年國家教委第二屆全國優秀教材獎。幾十年來他主要研究方向為“力學基礎理論在紡織機械上的實際套用”,先後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多次獲得上海市紡織學會的優秀論文獎。為表彰陳人哲這位優秀愛國知識分子對我國教育事業所作的貢獻,自1991年起就被國務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貼。陳人哲教授是我國紡織機械教學的創始人和掌舵人,他不僅在學校培養了許多專業教師,還主審了一系列的紡織機械教材,包括新型紡織化纖機械設計;染整機械設計;紡紗、織造、化纖、染整機械叢書;以及最近即將出版的《紡織機械史》等。對這些書他都嚴格把關,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儘管陳人哲已於1993年8月退休,但仍繼續為學校和社會發揮著餘熱。其愛國奉獻、潛心學問、淡泊名利、探索求真的科學精神和高尚品德,深深被東華校園裡熟悉他的人所尊敬和稱頌。許多人說:“陳人哲教授數十年如一日地安於做學問,是個甘於寂莫的傳統的典型學者”。尤其在熙來攘往、時尚躁動的今天,他拒絕一切名利誘惑,依舊呵護與堅守著科學技術研究和教育工作者應有的純潔性,對政府堅決反對和揭露學術界的浮誇作假之腐敗現象而深感欣慰和擁護。他認為:只要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團結一致,努力奮鬥,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定大有希望。陳人哲值此出國留學60年之際,對於祖國滄桑巨變的一片繁榮景象深受感動並十分鼓舞和高興。回顧往事,感慨萬千,滿腔熱情地寫下一首詩:
白髮自漸少壯日,恨無殺敵凌雲志。
寒窗苦讀聖賢書,熱淚空彈今古事。
遠去重洋為報國,歸來華夏正逢時。
醒獅威吼震雄姿,千載昇平慶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