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亡隋興錄

陳亡隋興錄

《陳亡隋興錄》是2013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鳳翔。

基本介紹

  • 書名:陳亡隋興錄
  •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 頁數:436頁
  • 開本:16
  • 作者:王鳳翔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陳亡隋興錄(張麗華與陳後主)》(作者王鳳翔)主題反映新舊朝代更替變遷的歷史——南陳後主陳叔寶如何走向沒落的軌跡;隋主楊堅如何消滅南陳而統一江南乃至全國的壯烈場面。當你們打開《陳亡隋興錄(張麗華與陳後主)》的時候,不難發現圍繞這個主題有兩條紅線穿插運行:一條是南陳內部的宮廷鬥爭,即宣帝陳項病危時皇帝次子陳叔陵與皇太子陳叔寶之殊死鬥爭;一條是隋朝與南陳之間發生的長江大戰。這兩條鬥爭紅線,通過對隋陳雙方君臣將領和後宮嬪妃諸多人物思想和行動的刻畫展示,讓我們看到思想道德、軍事路線、政治方略等各個方面的治國之道及其是非界限,從而完全可以看清隋陳的更替和歷史的必然。但是,歷史並沒有規律可循。儘管人們常說,那些創造歷史的人踏嬸恥稱得上偉人,可也無法教導後人照搬歷史去做。因此,創寫歷史的意義不在於以史實標新或抗拒遺忘,習鴉享而在於開闢一條歷史長河讓後來者暢遊反思,在反思中促使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過去、理解現在並走向未來。

作者簡介

王鳳翔,筆名:浩渺。1942年4月出生,河北省昌黎縣人。曾先後任《秦皇島日報》副總編、秦皇島市文化局副局長、河北省秦皇島教育學院黨委書記。
著有長篇軍事題材小說《血染關》、長篇歷史題材小說《趙飛燕》(上、下部)、《從歌女到太后--趙姬》。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圖書目錄

楔子
第一章 太子妃勸夫重孝義
張麗華乘隙受專寵
第二章 柳皇后攜子聽遺訓
陳宣帝臨終頒遺詔
第三章 恃皇親輒誣奏其罪
尚知罪卻不繩以法
第四章 惡遭損遷任赴京師
同合污共訕毀朝賢
第五章 施巧計上奏露才華
圖享樂飲酒種禍根
第六章 破彈劾叔寶方得救
再彈劾江總遭貶免
第七章 妻賢惠大度容夫過
夫執教謹慎遭人誹
第八章 顧大體麗華肯包容
為社稷宣帝收成命
第九章 張朔自強拒絕進宮
宣帝患病最後臨朝
第十章 宣福殿祭喪生內亂
柏梁殿發詔除逆賊
第十一章 數百馬步趨攻東府
叔陵無情逼死妃妾
第十二章 叔陵父子流屍長江
高潁伐陳臨喪退兵
第十三章求兆刪槳 初登大寶滋生驕氣
喪服未脫賦詩豪飲
第十四章 網羅親屬晉封嫡系
揮霍無度大興土木
第十五章 膝上貴妃才辯強記
賢臣傅綽直諫遭殺
第十六章 意圖陳高潁出大計
居高閣後主害無辜
 匪捉腳 第十七章 吳興王陳胤通大義
皇太子陳深有志操
第十八章 送敕書面君被拒絕
為國事諫父遭毒打
第十九捉循章 隋軍大舉南征伐陳
後主禦敵請教貴妃
第二十章 狼尾灘喪失軍兆愉兆背情緊
太極殿議防未能決
第二十一章 楊元帥集思破鐵索
呂仲肅孤軍失延州
第二十二章 張貴妃忘拆告急封
陳後主臨陣易將帥
第二十三章 後主拒諫冒險決戰
卿將寒心防線崩潰
第二十四章 大度容人寬諒偷情
眾叛親離氣數已盡
第二十五章 陳叔寶避敵藏深井
張麗華芳齡喪青溪
第二十六章 隋滅南陳統一華夏
江山多嬌舊地難回
專家評論:成由勤儉敗由奢李世琦
跋:以史為鑑知興替王鳳翔

文摘

“殿下讚譽不實,折殺小女子了!”張麗華不願意太子當著其他女贊自己,這也是為了保護個人,以防人中傷。時至今日,好不容易受到太子的寵愛,可千萬要小心謹慎哪!
孔氏、龔良娣已聽出太子對張麗華的特殊評贊,把詩和人連在了一起歌頌,這不是一般的好感和讚揚,而是一種極寵和偏嬌。照此發展下去,將來有朝一日太子登上龍基,張麗華十有八九就要一統後宮、居三千粉黛之上了……她倆互相傳遞一下眼神,已是心領神會,沒再說什麼。
這時,侍立於山榭門外的祝頑急步走了進來,向陳叔寶躬身稟道:
“啟殿下,鳳凰閣的韓公公求見!”
“喔!深更半夜,他來御花園乾什麼?”陳叔寶隨口問道。
祝頑沒作回答,只是等待太子批准。
“好吧,讓他進來。”陳叔寶揮了揮手。
“是!”祝頑應聲後,走出山榭。
霎時,祝頑引著鳳凰閣的大太監韓厚走進榭門。韓厚趁著懸掛的燈籠燭光,看到太子和他的三位妃妾坐在圓形石几前,急忙跨步,面向幾位主子,屈身問候晚安。
陳叔寶命韓厚平身,並問道:
“韓厚!宮中發生了什麼事情?”
“回殿下,小人只是受命於太子妃,請您急速回宮,太子妃有要事相告。”韓厚又一躬身稟道。
“好吧!祝頑,通知大家,馬上回漿紋紙宮。”陳叔寶站起身來,揮手命道。
“是!”祝頑提起燈籠,應聲領命,走出山榭。
韓厚亦提起燈籠,跟隨祝頑身後,步出榭門。
陳叔寶、張麗華、龔良娣、孔氏等四位主子相繼欠身,依次步出山榭。他們在宮女們的攙扶下,沿著台階,一步一步地向金陵山腳下走去。
八十餘盞火紅的燈籠,又組成一條漫長的火龍,蜿蜒在御花園內,一直伸向園門……
歸來途中,太子陳叔寶不住地思考著——
鳳凰閣的大太監韓厚,是專門侍候太子妃沈婺華的,每天不離左右,宮內出現任何事情都應該知道得一清二楚,可是當向他詢問宮中發生什麼事情的時候,他卻迴避不答,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沈婺華派韓厚連夜到御花園催請,不會是因為限制他們遊玩,更不會是因為跟張、龔、孔等幾位妃妾們爭寵,沈婺華的胸懷大度、高風亮節,朝廷後宮有El皆碑,她根本不會計較這些生活瑣事,這究竟是因為什麼呢?……
“太子妃有要事相告。”陳叔寶又圍繞韓厚這句話,認真思索,分析判斷……他忽然想起來了,是不是父皇的病體垂危?……想到這裡,不禁周身打了個寒戰,一種恐懼感湧上心頭。如果是這等大事,韓厚當然不能當著眾人的面兒敘說了……
陳叔寶加快了腳步,很快走到佇列的前頭。
眾人一看太子疾步快行,也都不敢懈怠,幾乎是一溜兒小跑,緊緊地跟隨。
踏出御花園大門之後,眾人回到自己的宮舍休息去了。
張麗華、龔良娣、孔氏沒去打擾太子,而是悄悄地返回陽春閣,去各自的寢宮睡覺了。
陳叔寶攜大太監祝頑,跟隨韓厚朝鳳凰閣快步走去。
鳳凰閣臥室內的燭光還在亮著。窗前,映出沈婺華來回踱步的身影。
韓厚先進入室內,向太子妃稟報了太子殿下駕到的訊息。沈婺華停下玉足,讓韓厚趕快請殿下進來。
陳叔寶命祝頑在臥室門外等候,自己跟隨韓厚踏進太子妃的臥室。
沈婺華一見丈夫走進室內,急忙上前施拜請安,並請丈夫落座。韓厚給太子沏了一杯熱茶,就悄悄地退了出去。
陳叔寶沒顧上喝茶,焦急地詢問道:
“夫人!不知有何要事相告?”
“殿下!我派韓厚去御花園請您回來,怕您受驚,所以沒敢直接告知。”沈婺華說著端起茶杯,遞給丈夫。
陳叔寶手捧茶杯,還是沒顧上喝,又繼續催問: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殿下!現在為妻告訴你,你千萬不要著急。”沈婺華說到這裡,頓了頓,皺起了眉頭,“父皇病情加重,幾乎到了垂危階段……,'
“啊?!果然如此。”陳叔寶放下茶杯,站起身來。
他的判斷是正確的。
“我去看父皇。”陳叔寶欲往外走。
“等等!”沈婺華攔住了丈夫。
“你?!……”
“母后若是問你,今天夜裡乾什麼去了?……你怎樣回答?……"
“我……我……我就說去御花園了!”
“那怎么行呢?……你這樣回答,母后會生氣的,躺在病榻上的父皇也會生氣的……”沈婺華不同意丈夫的說法,準備按照原來的想法,告訴丈夫妥善處理。她走到桌几前,取過一包中草藥,雙手捧向丈夫,“殿下,這是我托人給父皇買來的稀缺草藥,裡面有靈芝、麝香,是專門治療咳喘、興奮神經的。你把它拿去,親自交給母后,讓母后安排人煎熬。這樣,你什麼也不必講了,他們也不會追問你什麼了。”
“好吧,就依夫人。”他接過草藥。隨後,他又問道,“今晚誰去太子殿找過我?”
“宣福殿的姚公公。”沈婺華如實地告訴了丈夫,並講述了陳宣帝的真實病情,“父皇的肺喘病比前幾天加重了,母后心裡很著急,就讓父皇的姚公公去太子殿找您,可不見你的人影。姚公公立即折回宣福殿,當時我正在父皇的病榻前,他把這一情況悄悄地告訴了我,我才趕忙離開宣福殿,讓韓公公去御花園把您找回來。”
陳叔寶理解妻子的心意,又看了看手中的中草藥包,感激地點了點頭。P11-13

後記

人的一生就好比挑著重擔走遠路,既不能彷徨又不能太急。我在文學創作的人生道路上,基本也是如此,在朝著既定目標前進的過程中,雖說是從未敢懈怠,但也不敢過多奢望,對於每寫完的一部書稿都能夠按時出版。
今天,我所寫的《陳亡隋興錄——張麗華與陳後主》這部長篇歷史小說,終於又被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在此,我懷著忐忑不安和非常崇敬的心情,向該社領導和編輯部的同志們表示衷心感謝!
出版社是培養作者成長進步的搖籃。這是我多年寫作實踐而深深體會到的。讓我難以忘懷和萬分感激的是,社長、總編輯馬千海先生給了我無私的幫助和鼓勵。他擔任河北人民出版社和河北科技出版社兩個出版社主要領導職務,可謂工作繁忙、日理萬機,但仍在百忙之中抽出寶貴時間,欣然接受、審視我呈遞的書稿。同時,他還委託本社專家、編審李世琦先生,對書稿進行審定、編輯,並囑咐說:一定把這部書出好!的確,在我寫的幾部長篇歷史小說中,都傾注著李世琦先生的智慧和心血,是他給予修訂和把關,論從史出,一絲不苟,進而保障和提高作品的藝術質量。在這裡,我恭謹由衷地向馬千海先生、李世琦先生一併拱手再次表示誠摯謝意!
歷史是一面鏡子,現實也是一面鏡子。無可置疑,歷史可以折射現實,現實可以映照歷史。就歷史而論,歷史是被明確了的經驗,也是被銘刻下的教訓。我們研究和學習歷史,是通過過去的實例,教給我們指導欲望和行動的知識。如前人所述,“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我之所以寫這部長篇歷史小說,目的就在於此。
讀者諸君!本書主題反映新舊朝代更替變遷的歷史——南陳後主陳叔寶如何走向沒落的軌跡;隋主楊堅如何消滅南陳而統一江南乃至全國的壯烈場面。當你們打開本書的時候,不難發現圍繞這個主題有兩條紅線穿插運行:一條是南陳內部的宮廷鬥爭,即宣帝陳項病危時皇帝次子陳叔陵與皇太子陳叔寶之殊死鬥爭;一條是隋朝與南陳之間發生的長江大戰。這兩條鬥爭紅線,通過對隋陳雙方君臣將領和後宮嬪妃諸多人物思想和行動的刻畫展示,讓我們看到思想道德、軍事路線、政治方略等各個方面的治國之道及其是非界限,從而完全可以看清隋陳的更替和歷史的必然。但是,歷史並沒有規律可循。儘管人們常說,那些創造歷史的人稱得上偉人,可也無法教導後人照搬歷史去做。因此,創寫歷史的意義不在於以史實標新或抗拒遺忘,而在於開闢一條歷史長河讓後來者暢遊反思,在反思中促使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過去、理解現在並走向未來。
記述當年事,追尋太古蹤。這裡所講的“事”與“蹤”,就是提醒我們這些撰寫歷史的人,尋找歷史的真實事件和古人的真實蹤跡,簡而言之,必須符合歷史的真實性和歷史的客觀性。所以說,對待歷史來不得半點扭曲,更不允許憑空捏造。任何歷史作品凡是能夠反映歷史的真實性和歷史的客觀性,必然表達當時的人心所向,大勢所趨言為是。本書所揭示的隋陳雙方的矛盾衝突和最終解決,基本體現了這一創作原則。為了實現尋求的“事”與“蹤”,少出偏差或不出大的漏洞,我便翻閱了《二十四史》,認真研讀了《南史》、《北史》、《隋書》,甚至還閱讀了《隋唐演義》等10餘種歷史書籍。在歷史書籍里躺臥著過去的一切靈魂。這其中除了必須具備的歷史真實性外,還必須擁有歷史知識性和歷史邏輯性。因而作者的歷史觀和文化觀就顯得極為重要,只有認清歷史的無常變化,挖掘歷史的文化積澱,才能在缺乏總體性和目的性的歷史中,展現歷史的傳奇色彩,凸顯歷史人物的命運和個性。然而我對此深感力所難及、心惑被困,這種對歷史的理性把握和運用,還有待於在今後的創作實踐中不斷摸索和加深認識,進一步提高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尊敬的讀者諸君!我還有最後一點體會,儘管有些粗淺,但也是一種感受。即:歷史作品應該留下無盡的思考。比金子還珍貴的時光像歷史一樣逝而不返,但歷史卻像化石一般沉在海底永垂不朽。歷史遠去了,在遠去的蒼苔履痕上,長留著前人走過的足跡,前進、奔跑、駐足、停滯……是非、曲直、功過、成敗……後人總是難以說清,更是難以判斷。然而作為歷史作品是附著在整個歷史的一種形態,既能反映時代的面貌,又能顯示民族的內涵,可供人們有廣闊的思考和獨特的理解,從而探明世界的本質和人生的意義。誰言史無意,深思彌足新。這是我在本書中的一個無形的追求。可是由於自己的歷史知識積累不夠堅實豐厚,歷史思辨能力也不夠深邃敏銳,所寫作品難免平庸或出現紕漏,誠望讀者先生閱後給予批評教正,吾將不勝感激並銘記心懷!
作者
2012年冬月於秦皇島市

文摘

“殿下讚譽不實,折殺小女子了!”張麗華不願意太子當著其他女贊自己,這也是為了保護個人,以防人中傷。時至今日,好不容易受到太子的寵愛,可千萬要小心謹慎哪!
孔氏、龔良娣已聽出太子對張麗華的特殊評贊,把詩和人連在了一起歌頌,這不是一般的好感和讚揚,而是一種極寵和偏嬌。照此發展下去,將來有朝一日太子登上龍基,張麗華十有八九就要一統後宮、居三千粉黛之上了……她倆互相傳遞一下眼神,已是心領神會,沒再說什麼。
這時,侍立於山榭門外的祝頑急步走了進來,向陳叔寶躬身稟道:
“啟殿下,鳳凰閣的韓公公求見!”
“喔!深更半夜,他來御花園乾什麼?”陳叔寶隨口問道。
祝頑沒作回答,只是等待太子批准。
“好吧,讓他進來。”陳叔寶揮了揮手。
“是!”祝頑應聲後,走出山榭。
霎時,祝頑引著鳳凰閣的大太監韓厚走進榭門。韓厚趁著懸掛的燈籠燭光,看到太子和他的三位妃妾坐在圓形石几前,急忙跨步,面向幾位主子,屈身問候晚安。
陳叔寶命韓厚平身,並問道:
“韓厚!宮中發生了什麼事情?”
“回殿下,小人只是受命於太子妃,請您急速回宮,太子妃有要事相告。”韓厚又一躬身稟道。
“好吧!祝頑,通知大家,馬上回宮。”陳叔寶站起身來,揮手命道。
“是!”祝頑提起燈籠,應聲領命,走出山榭。
韓厚亦提起燈籠,跟隨祝頑身後,步出榭門。
陳叔寶、張麗華、龔良娣、孔氏等四位主子相繼欠身,依次步出山榭。他們在宮女們的攙扶下,沿著台階,一步一步地向金陵山腳下走去。
八十餘盞火紅的燈籠,又組成一條漫長的火龍,蜿蜒在御花園內,一直伸向園門……
歸來途中,太子陳叔寶不住地思考著——
鳳凰閣的大太監韓厚,是專門侍候太子妃沈婺華的,每天不離左右,宮內出現任何事情都應該知道得一清二楚,可是當向他詢問宮中發生什麼事情的時候,他卻迴避不答,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沈婺華派韓厚連夜到御花園催請,不會是因為限制他們遊玩,更不會是因為跟張、龔、孔等幾位妃妾們爭寵,沈婺華的胸懷大度、高風亮節,朝廷後宮有El皆碑,她根本不會計較這些生活瑣事,這究竟是因為什麼呢?……
“太子妃有要事相告。”陳叔寶又圍繞韓厚這句話,認真思索,分析判斷……他忽然想起來了,是不是父皇的病體垂危?……想到這裡,不禁周身打了個寒戰,一種恐懼感湧上心頭。如果是這等大事,韓厚當然不能當著眾人的面兒敘說了……
陳叔寶加快了腳步,很快走到佇列的前頭。
眾人一看太子疾步快行,也都不敢懈怠,幾乎是一溜兒小跑,緊緊地跟隨。
踏出御花園大門之後,眾人回到自己的宮舍休息去了。
張麗華、龔良娣、孔氏沒去打擾太子,而是悄悄地返回陽春閣,去各自的寢宮睡覺了。
陳叔寶攜大太監祝頑,跟隨韓厚朝鳳凰閣快步走去。
鳳凰閣臥室內的燭光還在亮著。窗前,映出沈婺華來回踱步的身影。
韓厚先進入室內,向太子妃稟報了太子殿下駕到的訊息。沈婺華停下玉足,讓韓厚趕快請殿下進來。
陳叔寶命祝頑在臥室門外等候,自己跟隨韓厚踏進太子妃的臥室。
沈婺華一見丈夫走進室內,急忙上前施拜請安,並請丈夫落座。韓厚給太子沏了一杯熱茶,就悄悄地退了出去。
陳叔寶沒顧上喝茶,焦急地詢問道:
“夫人!不知有何要事相告?”
“殿下!我派韓厚去御花園請您回來,怕您受驚,所以沒敢直接告知。”沈婺華說著端起茶杯,遞給丈夫。
陳叔寶手捧茶杯,還是沒顧上喝,又繼續催問: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殿下!現在為妻告訴你,你千萬不要著急。”沈婺華說到這裡,頓了頓,皺起了眉頭,“父皇病情加重,幾乎到了垂危階段……,'
“啊?!果然如此。”陳叔寶放下茶杯,站起身來。
他的判斷是正確的。
“我去看父皇。”陳叔寶欲往外走。
“等等!”沈婺華攔住了丈夫。
“你?!……”
“母后若是問你,今天夜裡乾什麼去了?……你怎樣回答?……"
“我……我……我就說去御花園了!”
“那怎么行呢?……你這樣回答,母后會生氣的,躺在病榻上的父皇也會生氣的……”沈婺華不同意丈夫的說法,準備按照原來的想法,告訴丈夫妥善處理。她走到桌几前,取過一包中草藥,雙手捧向丈夫,“殿下,這是我托人給父皇買來的稀缺草藥,裡面有靈芝、麝香,是專門治療咳喘、興奮神經的。你把它拿去,親自交給母后,讓母后安排人煎熬。這樣,你什麼也不必講了,他們也不會追問你什麼了。”
“好吧,就依夫人。”他接過草藥。隨後,他又問道,“今晚誰去太子殿找過我?”
“宣福殿的姚公公。”沈婺華如實地告訴了丈夫,並講述了陳宣帝的真實病情,“父皇的肺喘病比前幾天加重了,母后心裡很著急,就讓父皇的姚公公去太子殿找您,可不見你的人影。姚公公立即折回宣福殿,當時我正在父皇的病榻前,他把這一情況悄悄地告訴了我,我才趕忙離開宣福殿,讓韓公公去御花園把您找回來。”
陳叔寶理解妻子的心意,又看了看手中的中草藥包,感激地點了點頭。P11-13

後記

人的一生就好比挑著重擔走遠路,既不能彷徨又不能太急。我在文學創作的人生道路上,基本也是如此,在朝著既定目標前進的過程中,雖說是從未敢懈怠,但也不敢過多奢望,對於每寫完的一部書稿都能夠按時出版。
今天,我所寫的《陳亡隋興錄——張麗華與陳後主》這部長篇歷史小說,終於又被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在此,我懷著忐忑不安和非常崇敬的心情,向該社領導和編輯部的同志們表示衷心感謝!
出版社是培養作者成長進步的搖籃。這是我多年寫作實踐而深深體會到的。讓我難以忘懷和萬分感激的是,社長、總編輯馬千海先生給了我無私的幫助和鼓勵。他擔任河北人民出版社和河北科技出版社兩個出版社主要領導職務,可謂工作繁忙、日理萬機,但仍在百忙之中抽出寶貴時間,欣然接受、審視我呈遞的書稿。同時,他還委託本社專家、編審李世琦先生,對書稿進行審定、編輯,並囑咐說:一定把這部書出好!的確,在我寫的幾部長篇歷史小說中,都傾注著李世琦先生的智慧和心血,是他給予修訂和把關,論從史出,一絲不苟,進而保障和提高作品的藝術質量。在這裡,我恭謹由衷地向馬千海先生、李世琦先生一併拱手再次表示誠摯謝意!
歷史是一面鏡子,現實也是一面鏡子。無可置疑,歷史可以折射現實,現實可以映照歷史。就歷史而論,歷史是被明確了的經驗,也是被銘刻下的教訓。我們研究和學習歷史,是通過過去的實例,教給我們指導欲望和行動的知識。如前人所述,“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我之所以寫這部長篇歷史小說,目的就在於此。
讀者諸君!本書主題反映新舊朝代更替變遷的歷史——南陳後主陳叔寶如何走向沒落的軌跡;隋主楊堅如何消滅南陳而統一江南乃至全國的壯烈場面。當你們打開本書的時候,不難發現圍繞這個主題有兩條紅線穿插運行:一條是南陳內部的宮廷鬥爭,即宣帝陳項病危時皇帝次子陳叔陵與皇太子陳叔寶之殊死鬥爭;一條是隋朝與南陳之間發生的長江大戰。這兩條鬥爭紅線,通過對隋陳雙方君臣將領和後宮嬪妃諸多人物思想和行動的刻畫展示,讓我們看到思想道德、軍事路線、政治方略等各個方面的治國之道及其是非界限,從而完全可以看清隋陳的更替和歷史的必然。但是,歷史並沒有規律可循。儘管人們常說,那些創造歷史的人稱得上偉人,可也無法教導後人照搬歷史去做。因此,創寫歷史的意義不在於以史實標新或抗拒遺忘,而在於開闢一條歷史長河讓後來者暢遊反思,在反思中促使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過去、理解現在並走向未來。
記述當年事,追尋太古蹤。這裡所講的“事”與“蹤”,就是提醒我們這些撰寫歷史的人,尋找歷史的真實事件和古人的真實蹤跡,簡而言之,必須符合歷史的真實性和歷史的客觀性。所以說,對待歷史來不得半點扭曲,更不允許憑空捏造。任何歷史作品凡是能夠反映歷史的真實性和歷史的客觀性,必然表達當時的人心所向,大勢所趨言為是。本書所揭示的隋陳雙方的矛盾衝突和最終解決,基本體現了這一創作原則。為了實現尋求的“事”與“蹤”,少出偏差或不出大的漏洞,我便翻閱了《二十四史》,認真研讀了《南史》、《北史》、《隋書》,甚至還閱讀了《隋唐演義》等10餘種歷史書籍。在歷史書籍里躺臥著過去的一切靈魂。這其中除了必須具備的歷史真實性外,還必須擁有歷史知識性和歷史邏輯性。因而作者的歷史觀和文化觀就顯得極為重要,只有認清歷史的無常變化,挖掘歷史的文化積澱,才能在缺乏總體性和目的性的歷史中,展現歷史的傳奇色彩,凸顯歷史人物的命運和個性。然而我對此深感力所難及、心惑被困,這種對歷史的理性把握和運用,還有待於在今後的創作實踐中不斷摸索和加深認識,進一步提高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尊敬的讀者諸君!我還有最後一點體會,儘管有些粗淺,但也是一種感受。即:歷史作品應該留下無盡的思考。比金子還珍貴的時光像歷史一樣逝而不返,但歷史卻像化石一般沉在海底永垂不朽。歷史遠去了,在遠去的蒼苔履痕上,長留著前人走過的足跡,前進、奔跑、駐足、停滯……是非、曲直、功過、成敗……後人總是難以說清,更是難以判斷。然而作為歷史作品是附著在整個歷史的一種形態,既能反映時代的面貌,又能顯示民族的內涵,可供人們有廣闊的思考和獨特的理解,從而探明世界的本質和人生的意義。誰言史無意,深思彌足新。這是我在本書中的一個無形的追求。可是由於自己的歷史知識積累不夠堅實豐厚,歷史思辨能力也不夠深邃敏銳,所寫作品難免平庸或出現紕漏,誠望讀者先生閱後給予批評教正,吾將不勝感激並銘記心懷!
作者
2012年冬月於秦皇島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