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陳亞先是
亂針繡創始人
楊守玉的關門弟子,在楊守玉之後全面繼承和發展了常州的亂針繡事業,也是常州僅有的兩位國家級
工藝美術大師之一。1982年作品《幸福老人》獲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獎;1983年亂針人像繡《里根》、《沙烏地阿拉伯國王》作為國禮贈送外賓;1984年大型亂針人像繡《伊文恩》在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會上受到高度評價,並赴日展出;1987設計創作亂針人像繡《紅衣男孩》被中國絲綢博物館收藏;1989年大型
亂針繡《宮女》入選全國大師優秀作品展受好評;1995年亂針人像繡《演出之前》、《憧憬》兩幅作品入選全國大師作品展覽,並赴香港中山會議展覽中心展出;2000年亂針人像繡《靈巧小手》獲《第二屆中國(國家級)
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暨第二屆中國工藝美術優秀作品評選國家級金獎。
人物特寫
1954年春,陳亞先進入了合作社繡花組。不久,繡花組併入了常州機繡手帕廠。沒多久,由陳亞先獨立設計、製作的一件機繡仿手繡枕套在江蘇省同類產品評比中榮獲了一等獎,陳亞先本人也由一名普通技術員成長為主管技術的副廠長。1958年的一天,陳亞先到常州人民公園參觀市手工業局舉辦的新產品展覽,被一幅刺繡作品深深吸引住了。那是一幅鑲嵌在高約1米、寬約0?7米的玻璃框中的刺繡作品。畫面上,朱德元帥手握望遠鏡,滿面春風地佇立在軍艦甲板上,遙望遠方。整個畫面層次分明,立體感強,場景、人物都栩栩如生。乍看起來,是一幅油畫,但近前看時,發現竟然是用斑駁陸離的各色絲線縱橫交錯而繡成的,後退幾步,朱德元帥的形象又逼真地凸現眼前,甚至連皺紋、鬢邊的絲髮都清晰可辨。
亂針繡又名正則繡,是熔畫理和繡理於一爐的一種新穎的藝術。它一改傳統刺繡“密接其針,排比其線”的方法,運用長短交叉的線條、分層加色的手法繡制而成。
藝術大師劉海粟對
亂針繡有極高的評價,說亂針繡“就布帛上任意為之,即以針為筆,以絲為丹青,使繪畫與繡法融洽一體,自成品格,奪蘇繡湘繡之先聲,登刺繡藝術之高峰”。
亂針繡的創始人
楊守玉教授是常州人。在陳亞先死纏硬磨的韌勁感動下,楊教授破例收下了這位年近而立的關門徒弟。在她的引導下,陳亞先領會了西洋油畫創作理論;學會了以針代筆、以線代色,採用長短交叉的線條,分層加色染色,以不同線色混合來表現繡品空間的立體感以及絢麗的色彩性;掌握了通過絲線的不同走向來順應其在光照下順逆變化的技法。陳亞先的
亂針繡技藝突飛猛進。三年後,陳亞先滿師出道了。她不僅熟練掌握了
亂針繡的基本技法,而且在亂針繡中難度最大的人像繡創作上青出於藍,有著不少獨到的見解。1960年,以
亂針繡為主要研製品種的常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掛牌成立了,陳亞先全面負責技藝輔導和質檢工作。
1965年,中國首屆工藝美術展覽會在首都舉辦。陳亞先繡制的《毛主席像》、《織魚網》等作品入選參賽,引起轟動,
亂針繡展品全部被收購,用於出國展覽。常州
亂針繡一炮打響,引來國內外一片讚譽。為使
亂針繡技藝日臻完美,陳亞先不斷發揚光大
楊守玉教授的亂針繡技法:在表現粗糙物體時採用短而粗的線條,使其較為雜亂地交織在一起,以控制絲線的光澤;在刺繡過程中故意製造出一些微空小點以表現老年人粗糙的皮膚;在背景織物上添加線條,採用繡虛不繡實的技法,有機地調整人物與背景之間的空間距離,並使織物的毛質感從針跡中有意無意地透露出來。
陳亞先首創的新技法將
亂針繡技藝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使常州亂針繡在中國刺繡領域占據了不可替代的位置。她的
亂針繡作品《秋吉久美子》獲省“四新”產品一等獎,《靈巧小手》獲第二屆中國
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暨第二屆中國優秀工藝美術作品評選金獎,《沙烏地阿拉伯國王》等多幅作品被當作國禮贈送給外國元首。她還專門刺繡了《
楊守玉老師》,以表達對恩師的崇敬和緬懷之情,紀念楊教授獻身藝術的光輝一生。隨著
亂針繡作品的不斷問世和屢屢獲獎,陳亞先及其亂針繡蜚聲海內外。特別是日本刺繡界,對中國
亂針繡工藝欽佩之至。1986年4月至6月,江蘇省組織的蘇繡藝術團應邀赴日巡迴展出。藝術團先後訪問了神戶、德島、橫濱、大坂等九個城市,展出自西漢以來2000年間名人名作刺繡珍品共80多件(套)。陳亞先多次現場刺繡影視明星
山口百惠的肖像,觀賞者讚嘆不已,稱她為“神眼”、“奇手”。
1986年,陳亞先退休了,但她繼續留在所里培養新人。
個人作品
2008年,陳亞先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的最高學術榮譽獎項——“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獲得這一獎項的都是從事一項工藝美術專業50年以上,年滿70歲以上,並且在本專業領域獲得卓越成就、德高望重的老工藝美術工作者,堪稱“大師中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