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飴甥對秦伯》是春秋時期史學家左丘明創作的一篇散文。文中陰飴甥巧妙設喻,通過小人和君子的設喻,對比了兩種不同表現與看法:借小人代表國內強硬的一派,表示“必報仇”,申明了晉國堅定不屈的鬥志;又借君子代表國內溫和的一派,表示“必報德”,用禮義來感動秦穆公,使他不得不作出讓步。同時,陰飴甥一方面表示為君王的前途擔心,一方面表示對秦國寄予厚望。如此正反開合、軟硬兼施、不卑不亢,目的無非是迫使秦穆公釋放晉惠公回國。但因他句句話都說在了秦穆公的心坎兒上,終於說服了秦穆公。全文通過問答,將秦穆公與陰飴甥的處境與心理描摹得十分逼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陰飴甥對秦伯
- 創作年代:春秋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左丘明
- 作品出處:《左傳》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陰飴甥對秦伯
十月,晉陰飴甥會秦伯1,盟於王城2。
秦伯曰:“晉國和乎?”對曰:“不和。小人恥失其君而悼喪其親3,不憚征繕以立圉也4。曰:‘必報仇,寧事戎狄。’君子愛其君而知其罪,不憚征繕以待秦命5。曰:‘必報德,有死無二6。’以此不和。”秦伯曰:“國謂君何?”對曰:“小人戚7,謂之不免;君子恕,以為必歸。小人曰:‘我毒秦8,秦豈歸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歸君。貳而執之,服而舍之9,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懷德,貳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納而不定,廢而不立,以德為怨,秦不其然。’”秦伯曰:“是吾心也。”改館晉侯10,饋七牢焉11。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陰飴(yí)甥:晉大夫,名飴,甥,指他為晉侯的外甥。因封於陰(今河南陝縣至陝西商縣一帶),故又稱陰飴甥。秦伯:指秦穆公。
- 王城:今陝西朝邑縣西南。
- 小人:指缺乏遠見的人。君:指晉惠公。他借秦穆公的力量才做了國君,後來和秦發生矛盾,在戰爭中被俘。
- 憚(dàn):怕。征繕(shàn):徵集財賦,修繕兵器,準備打仗。圉(yǔ):晉惠公的太子名。
- 君子:指晉國的有遠見的貴族。待秦命:這是委婉的說法。真正意思是:如果秦不送回我們的國君,就不惜一切,再打一仗。
- 必報德,有死無二:報答秦國對晉的恩德,至死沒有二心。
- 戚:憂愁、悲哀。
- 毒:毒害,得罪,指晉惠公與秦為敵。以前晉國發生災荒,秦國輸送了糧食;後來秦國發生災荒,晉國一點也不給。
- 貳:背叛。舍:釋放。
- 改館:換個住所,改用國君之禮相待。
- 饋(kuì):贈送。七牢:牛、羊、豬各一頭,叫做一牢。七牢是當時款待諸侯的禮節。
白話譯文
魯僖公十五年十月,晉國的陰飴甥會見秦伯,兩國在王城結盟。
秦穆公問他:“你們晉國內部意見和諧嗎?”陰飴甥說“不和。小人以失去國君為恥,又因喪失親人而悲傷,不怕多征賦稅,捨得花錢添置武器盔甲,並且擁立太子姬圉繼任國君。他們說:‘寧肯奉事戎狄,也得報這個仇。’君子則愛護自己的國君,但也知道他的罪過。他們也不怕多征賦稅,捨得花錢添置武器盔甲,卻是為了等待秦國的命令。他們說:‘寧可犧牲,一定得報答君王的恩德。’這樣,意見就不一致。”秦穆公又問:“你們對國君的命運有什麼看法?”陰飴甥說:“小人發愁,認為國君不免災禍;君子寬心,以為國君必定回來。小人說:‘我們對秦國太無情了,秦國豈肯還我國君?’君子說:‘我們已認罪了,秦國必定還我國君。’他背叛了,就抓起來;他認罪了,就放回來。恩德再沒有比這更厚的了,刑罰也沒有比這更威嚴的了。內心臣服的自然感恩懷德,那懷有二心的也會畏懼刑罰。這一仗如此了結,秦國真可成就霸業了。不然的話,當初幫他回國登位,又不讓他安於其位;後來廢了他的君位,又不讓他復位,以致原來施的恩德,反變成仇恨,秦國總不會這樣做吧!”秦穆公說:“你講的正合我心。”於是改用賓館來招待晉惠公,並饋贈了牛羊豬各七頭,以示尊敬。
創作背景
晉獻公因為寵信驪姬廢長立幼,他死後造成晉國內部的政治動盪。公子夷吾到秦國避難,陰飴甥等跟隨。重耳也逃到外國避難,跟隨者幾個人。晉獻公死,大臣殺太子奚齊,國內無主,秦穆公派兵送夷吾回國即位,這便是晉惠公。晉惠公答應給秦國焦、瑕兩地,回國後就不給了。晉國有災荒,秦國給糧食救助,秦國發生饑荒,晉國不但不給,反而出兵侵略。於是秦穆公大怒,發兵討伐晉國。兩軍在韓原大戰,晉國戰敗,晉惠公被俘。秦穆公本來想要殺掉晉惠公祭祀天地。秦穆公的夫人,即是申生的姐姐,為了夷吾生命身穿孝服向穆公哀求,秦穆公答應了。
魯僖公十五年(公元前645年)十月,晉國派使臣陰飴甥到王城與秦國會盟。在晉惠公背信棄義、和秦國交鋒又喪師辱國被俘後,陰飴甥作為戰敗國的代表,面對仁厚的秦穆公,理屈不容置疑,但是他並未詞窮,於是才有了這段對話。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全文講述了背信棄義的晉惠公和被其傷害過的秦國交鋒後,喪師辱國被俘,惠公之臣陰飴甥作為戰敗國的代表和秦穆公談判的過程。
陰飴甥在這時奉命到秦國求和,實在是既理屈又尷尬,但在這種情形下他沒有詞窮,反而能振振有詞地把秦穆公說服。在回答秦穆公的時候,陰飴甥巧妙地將國人分為“君子”、“小人”兩部分,一正一反,既承認晉侯過錯,向秦伏罪;又表明晉國的士氣不可輕侮,態度軟硬兼施,講話極有分寸。最終以自己的莊重自持、才智縱橫,既贏得了秦穆公的尊重與款待,又不辱使命,達到了營救自己國君的目的。這篇外交辭令處處顯示著智慧的光藝,陰飴甥的精彩辯詞,使他的外交辭令被稱為典範。
《古文觀止》編者吳楚材說此文用的是“整對格”。現代學者錢伯城解釋:整對格就是名與名對,段與段對。以此文來講,“君子”與“小人”對,“報仇”與“報德”對,“威”與“恕”對,“懷德”與“畏刑”對。內容含意上的正反開合,則是意與意對。
名家點評
明代魏禧《左傳經世鈔》卷五:以呂、郤之才而狐、趙諸人不薦以共事;以介推之功而無有代之白者,吾於此知文公諸臣不過功名之士,非有器識度越以人才國體為心者也。
清代金聖歎《天下才子必讀書》卷一:看他劈空吐出“不和”二字,卻便隨手分作小人、君子。凡我有唐突秦伯語,便都放在小人口中;有哀求秦伯語,便都放在君子口中;於是自己只算述得一遍,既是不曾唐突,又不曾哀求,真措辭入於甚深三昧者也。
清代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一:呂甥作用,全在教郤乞征繕,以輔孺子一語,示晉已有君,使秦徒抱空質耳。此番以不和言和,借君於小人口中逗出立圉、待命二意,渾成無跡。末把晉君一著,為秦之利,抑揚中,純是一片籠絡,可謂詞令妙品。
清代過珙《古文評註全集》卷一:開口說“不和”二字,下文正難著解,及述君子小人處,凡三解,文法亦三變,紆徐婉曲,自足動人,宜秦伯之心折也。
清代馮李驊、陸浩《左繡》卷五:問和卻說不和,妙絕。句句說不和,卻正是句句說和,尤妙絕也。語語托之君子小人,則唯吾意所欲言,唐突而不患於亢,乞憐而不患其貶,此真遊說妙訣,乃代字訣之所本也。當時得之為續命湯,後人得之為益智粽矣。前一段字字著實,後一段字字虛圓;前一段意思說話只做一遍,妙於直致;後一段意思說話卻做兩遍,妙於推敲;末段一反一正,忽變兩對為單行,章法前偶後奇,格創而色最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