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清濁

本篇是《黃帝內經·靈樞》之第四十篇,分述了體內清濁之氣的輸注過程,指出清者注陰,濁者注陽的規律,並根據陰陽的道理,說明清中有濁,濁中有清,及清濁之氣的性質和特點。當清濁相干而病時,可根據這些特點而決定刺法。由於主要是論述清濁之氣內注臟腑,及其陰陽屬性的特點等,所以篇名為 “陰陽清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陰陽清濁
  • 出處:《黃帝內經》
  • 要點:說明人體的精氣由於來源不同
  • 敘述了:清濁之氣混亂後所發生的病變
原文,注釋,譯文,

原文

黃帝曰:余聞十二經脈,以應十二經水(1)者,其五色各異,清濁不同。人之血氣若一,應之奈何?岐伯曰:人之血氣苟能若一,則天下為一矣,惡有亂者乎(2)!黃帝曰:余聞一人,非問天下之眾。岐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亂氣(3),天下之眾,亦有亂人,其合為一耳。
黃帝曰:願聞人氣之清濁。岐伯曰:受谷者濁(4),受氣者清(5),清者注陰(6),濁者注陽(7),濁而清者上出於咽(8),清而濁者則下行(9),清濁相干,命曰亂氣。
黃帝曰:夫陰清而陽濁,濁者有清,清者有濁,清濁別之奈何?岐伯曰:氣之大別(10),清者上注於肺,濁者下走於胃,胃之清氣上出於口,肺之濁氣下注於經(11),內積於海(12)。黃帝曰:諸陽皆濁,何陽濁甚乎?岐伯曰:手太陽獨受陽之濁(13),手太陰獨受陰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竅(14),其濁者下行諸經。諸陰皆清,足太陰獨受其濁(15)
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清者其氣滑(16),濁者其氣澀(17),此氣之常也。故刺陰者,深而留之(18),刺陽者,淺而疾之(19)。清濁相干者,以數調之(20)也。

注釋

(1)十二經水:行於地上的十二條主要水系。
(2)惡有亂者乎:惡,與烏字通,為疑問詞,做“哪”、“何”解。本句答帝之問,以說明十二經脈各有不同性質和功用,肯定其血氣多少清濁是不同的。
(3)亂氣:亂,即混亂無序而失常。亂氣指臟腑經絡的功能失常,互相干擾而發生的病理狀態。
(4)受谷者濁:飲食水谷為濁重之質,受納水谷的器官亦具此濁降之性,所以受谷者皆為濁。
(5)受氣者清:氣指吸入的自然界空氣。以其為輕清之物,受納空氣的器官亦具此輕清之性,所以稱之為清。
(6)清者注陰:輕清之精氣皆藏於髒,故稱為注陰。
(7)濁者注陽:水谷之濁質皆行於腑,故稱為注陽。
(8)濁而清者上出於咽:清者像天,性主上升,濁者像地,性主下降。然濁中有清,將上升。咽為水谷所入之道路,胃之上竅。胃受納清濁未分之水谷,故胃之清氣復上升而出於咽。
(9)清而濁者則下行:清中復有清濁之分,有其質的稠厚輕清之異,其濁者仍再下行諸經。這由肺的肅降功能使然,也是濁氣的性質所決定。
(10)氣之大別:清濁之氣的大概區別。
(11)肺之濁氣下注於經:肺之濁氣,指上達於肺的脈中之血,以其質稠,故稱之為濁。其由肺宣發輸布於諸經,以肺位最高,故稱下注。
(12)內積于海:海,指膻中,膻中稱上氣海
(13)手太陽獨受陽之濁:手太陽經所合之腑為小腸,主受胃腑傳來之糟粕。有形質重者為濁,糟粕但濁無清,故稱小腸為受濁中之濁甚者。
(14)其清者上走空竅:清中之濁即達於肺之精血,將下行諸經。留於肺者,只清輕之氣。清氣上出咽喉,為音為聲。肺主治節諸氣,司皮腠汗孔之開合,行呼吸之出入,但不論其為聲音,為呼吸,為煦濡皮腠,皆出入於一定的空竅,故稱上走空竅,以清氣上升故也。
(15)足太陰獨受其濁:谷氣為濁,天氣為清。清者注陰,足太陰脾所受,乃胃中水谷所化生之精氣,尚未與天氣合,故較他髒為濁。濁與清乃相對之言,脾受之濁與小腸之濁有本質的不同,一為精血,乃清中之濁,一為糟粕,乃濁中之甚者,必別之而勿混淆。
(16)清者其氣滑:清氣輕滑,其行也速,像天氣之動。
(17)濁者其氣澀:濁氣性降行遲,質重而澀,像地之靜。
(18)刺陰者,深而留之:濁氣乾犯而病滯塞不利時,宜深刺而留針,因經氣不易速至,難於得氣之故。陰,指病位深,故針宜深。
(19)刺陽者,淺而疾之:病血實、氣滑而浮於表時,宜淺刺而疾出針,以經氣易至故。如《靈樞·逆順肥瘦》篇說:“血清氣滑,易於脫氣,易損於血,刺此者,淺而疾之。”陽,指病位淺表,故針亦宜淺。
(20)清濁相干者,以數調之:數,常數、術數之謂,即一般的治療規律和大法。指用上述刺清濁滑澀的規律,來指導清濁混淆、互相干犯疾病的治療。濁氣乾犯以致應升之清不能升而經脈滯澀的,深而留針,必待氣至。清氣不升以致應降之濁不能降而實邪浮越的,則淺而疾之,氣至而止,以得氣為經氣得行之故。

譯文

黃帝說:我聽說人體的十二經脈與自然界的十二經水相應,水色的青黃赤白黑不一樣,清濁也各不相同,而人身的血氣都是一樣的,其相應的狀況怎樣呢?岐伯說:人體內的血氣,假使能夠一樣的話,那么推及天下的人也就相合為一了,哪裡還會有變亂的情況發生呢?
黃帝說:我所問的是一個人的情況,並不是問天下眾多的人啊!岐伯說:一個人的體內也是有氣亂情況的,而在天下眾多人之內,也有變亂的人,總的看來其道理都是一樣的。
黃帝說:請你講一講人身之氣的清濁情況。岐伯說:人所受穀物化生之氣是濁的,所受飲料與空氣化生之氣是清的。清氣注入於陰分,濁氣輸布於陽分。但水谷濁氣之中的清氣可上升於咽喉,清氣之中的濁氣可以下行。如果清氣與濁氣互相混淆,不能分別而行,升降失卻其常,這就叫做“亂氣”。
黃帝說:所謂陰清而陽濁,濁氣之中有清氣,清氣之中有濁氣,究竟清氣與濁氣怎樣來分別呢?岐伯說:氣的大致區別,清氣是先上注於肺臟的,濁氣是先下行而走入於胃腑的。胃腑的濁氣所化生的清氣,又能上升於口。肺臟的清氣所化生的濁氣,又能下注於經脈,內積於氣海。
黃帝說:所有陽經都是濁的,哪一經的濁氣為最甚呢?岐伯說:所有陽經中以手太陽經的濁氣為最甚,因其獨受諸陽經的濁氣;所有陰經中以手太陰經的清氣為最甚,因其獨受諸陰經的清氣。大體上說:清氣上走於空竅,濁氣下行於諸經。而在諸陰經中都是清氣,只有足太陰經獨受陰經的濁氣,是為清中之濁。
黃帝說:對清濁之氣的刺法怎樣呢?岐伯說:凡是受清氣的都比較滑利,受濁氣的都比較滯澀,這是一般情況。所以刺陰經時要深刺而留針;刺陽經時要淺刺而快出針。如果清濁互相干擾紊亂,就要根據具體情況,按常規分別調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