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樹

陰陽樹

《陰陽樹》是一部現實主義長篇力作。本書以動盪不安的晚清為時代背景,以西太后與朝廷貝勒那爾蘇之間的複雜、微妙、特殊的曖昧關係為主線,描繪了晚清宮廷內部,社會各個階層的許多生活場景與生活方式,揭示了晚晴的宮廷內部、社會狀態和社會生活,塑造了西太后、李連英、那爾蘇貝勒、伯彥納漠枯親王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本書的男主人公那爾蘇貝勒,是一位英姿颯爽的蒙古族好漢,宅心仁厚,有著身為中國人和成吉思汗後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街頭肆意欺凌同胞的洋人,麻木不仁或膽小怕事的國人“看客”,如同一正一反兩股狂潮激盪著這位英雄的心房,他挺身而出,狠狠教訓不可一世的洋人……這一幕將那爾蘇英勇無畏的陽剛氣質和磊落瀟灑的任俠風範展露無意,可謂點睛之筆。然而,即便是這樣一位地位尊貴的英雄好漢,在風雨飄搖的時代卻無處施展才華抱負,含恨離世。那爾蘇的落拓際遇,不能不發人深思。與那爾蘇形成對比、映射的,是高高在上的女性統治者:慈禧太后。作者在書中表現了她玩弄權術、陰險殘忍的一面,更多的是表現了她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女人柔軟、多情的一面…… 本書獲孛兒只斤蒙古文學獎。

基本介紹

  • 書名:陰陽樹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頁數:316頁
  • 開本:16
  • 品牌:作家出版社
  • 作者:格日勒圖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6370837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格日勒圖編著的《陰陽樹》的男主人公那爾蘇貝勒,是一位英姿颯爽的蒙古族好漢,宅心仁厚,有著身為中國人和成吉思汗後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街頭肆意欺凌同胞的洋人,麻木不仁或膽小怕事的國人“看客”,如同一正一反兩股狂潮激盪著這位英雄的心房,他挺身而出,狠狠教訓不可一世的洋人……這一幕將那爾蘇英勇無畏的陽剛氣質和磊落瀟灑的任俠風範展露無意,可謂點睛之筆。然而,即便是這樣一位地位尊貴的英雄好漢,在風雨飄搖的時代卻無處施展才華抱負,含恨離世。那爾蘇的落拓際遇,不能不發人深思。與那爾蘇形成對比、映射的,是高高在上的女性統治者:慈禧太后。作者在書中表現了她玩弄權術、陰險殘忍的一面,更多的是表現了她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女人柔軟、多情的一面……本書獲孛兒只斤蒙古文學獎。

作者簡介

格日勒圖,蒙古族,1956年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任通遼市文聯副主席。1985年開始文學創作,已出版二百多萬字的文學作品,主要有《我所熟悉的小天地》《草原之魂》《安代》等。短篇小說《雲青馬》獲內蒙古自治區文學“索龍嘎獎”,長篇小說《陰陽樹》獲蒙古文學“孛兒只斤”一等獎,歌曲《家鄉那棵古神樹》(詞作者)獲全國“群星獎”。
阿拉坦昌,蒙古族,1953年生。通遼廣播電視台高級編輯。自1995年開始翻譯創作,已出版散文特寫集《故園心眼》和蒙譯漢《科爾沁民歌二百首》。五集廣播連續劇《大林泰和他的兒女們》獲2003年度內蒙古自治區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媒體推薦

晚清宮廷、滿蒙皇族及上層社會內部不同層面上有著怎樣錯綜複雜的關係?
西太后慈禧和那爾蘇貝勒之間有著怎樣亦性亦情的糾葛?
小說結構勻稱,文字老到,肌質豐滿,人物形象鮮明。
本書榮獲孛兒只斤蒙文文學獎,收入“優秀蒙古文文學作品翻譯出版工程·第一輯”。
——編輯推薦


《優秀蒙古文文學作品翻譯出版工程》的初始成果開始和讀者見面了……這一工程不僅是對文學創作的內蒙古擔當,更是對文學內容建設的草原奉獻!
歲月的塵埃一層又一層,遷徙的腳印一串又一串。於是,經歷過滄桑的草原充滿了關於他們的記憶。在草原的這個記憶中,有他們從蠻荒走向開化的跋涉經歷;有他們從部落成長為民族的自豪情懷;有他們建立政權、制定製度、踐行管理的豐富經歷;有他們敬畏自然、順應規律,按照草原大地顯示給他們的生存方式遊牧而生的悠悠牧歌;有他們按著遊牧生活的存在形態創製而出的大步行走、高聲歌唱、飲酒狂歡,豁達樂觀而不失細膩典雅的風俗習慣;有他們擔當使命,不畏犧牲,奮力完成中國版圖的大統一和各民族人群生存需求間的無障礙對接的鏗鏘足跡……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長烏蘭

文摘

1
此乃深宮秘史——開卷之第一章。誠如“文章鋪陳珠寶隱,道出原委金石開”,筆者雖無妙筆生花之功力,但願意拋磚引玉,述說來龍去脈。
現今的遼寧省康平縣境內有一座小村莊,人稱添壽莊。居住在這裡的百姓來自五荒八地,五王八旗;這裡土地肥沃,牧場遼闊,清末隸屬博多勒噶台和碩親王旗的領地。莊後有座山叫華山,華山的山陽長有一棵粗壯的古榆樹。因四周除了些灌木和草叢,沒有任何喬木遮擋,所以,古榆的樹冠向四外任意伸展,宛如一把撐開的巨傘,遮天蔽日,鬱鬱蒼蒼,從遠處望去,仿佛一團黑雲懸浮在空中。這棵古榆樹何時生何時長,莊上的人誰也說不清道不明。自古存留在這裡的這棵古榆,久經風吹雨淋,飽受霜打雪壓,練就了不畏酷暑、不懼嚴寒的堅強品格,憑藉上天的陽光雨露,依託四季的地利天時,生生不息,經久不衰,時至今日,仍枝繁葉茂,生機盎然。
神奇的是,每逢春天,這棵古榆半面枝頭掛滿串串榆錢,而另一面卻空空如也,從未結過半片。正因如此,這裡的人們稱這棵古榆為“陰陽樹”或“日月樹”。伴隨萬物生長的自然規律,這棵古榆年年華發,歲歲凋零。當地百姓雖沒將它當成保佑山水的神靈,拿著牲品去祭奠、供奉,卻也從未有人膽敢去斧砍刀伐,肆意損毀它的枝丫。每當傍晚,有人騎馬或坐車路過此處,都要下馬下車,徒步行走,否則就會發生馬驚車翻的驚險之事。由此有人這樣猜測說:“不止草木,這世界上的萬物,都和人一樣有感知和靈性。如楊太真沉香亭上的蓮花,端正樓上的相思樹,昭君墓上的常青草,都說是上天賜予了靈性。依我看吶,這棵樹或許也得到了蒼天的什麼靈性也未可知。”
更加神奇的是,每當天上沒有半點風絲,地上一派安謐靜默之時,這棵古榆便獨自在那裡悠悠晃動,發出輕輕的嘯音。嘯音猶如竊竊私語,低低呻吟,嚶嚶抽泣,仿佛在傾訴著某一個年代,曾經發生在這裡的某一個神秘事件。
說起來還真有幾分神秘。在這棵古榆下面存有一座古墓,古墓的主人還真有些來頭。他就是在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得到過道光、鹹豐、同治三朝皇帝的恩寵,效忠滿清,被視為“烈馬的套索,馴馬的韁繩”的博多勒噶台親王僧格林沁之孫那爾蘇貝勒。那爾蘇貝勒在光緒十六年(1890)不幸去世,離開了他眷戀的家庭和親人。在那時,這裡山清水秀,富饒美麗,自然環境絲毫沒有遭到破壞,就像是一個閨中處女,純潔、健康、秀美,毫無瑕疵,分外妖嬈。
據傳,正當在生活上春風得意,事業上如日中天的時候,號稱人傑的那爾蘇貝勒,為了維護家族的完整,保護妻兒的平安,跟隨父親伯彥訥謨祜親王,眼含淚水,心情沉重地從遙遠的京城出發,跋山涉水,風餐露宿,一路奔波,像一隻離群的孤雁,朝著北方不停地飛。最後,飛落到這裡,了卻了一生,於是就把他安葬在這裡。那爾蘇貝勒去世後,當朝垂簾聽政的西太后悲痛無比,特派專使前來弔唁。還專門從國庫撥出大量黃金白銀,大興土木,修建陵園,以親王的規格,重新進行了安葬。由此,當地人將那陵園稱為“孝節陵”或“孝子陵”,蒙古語稱“高勒其雅莫”,即孝節陵之意。
單說孝節陵當時的情景。整個陵園坐落在蒼松翠柏之中,方圓一千五百多畝,三面環崗,南向開闊,一眼看去,就是個風水寶地。陵園正門,雄偉壯觀,陵門兩側擺放著兩尊巨大石獅,給陵園平添了幾分威嚴,給人以莊嚴肅穆的感覺。走進陵園,迎面是三間正殿。正殿兩側,各六間偏殿。所有建築,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從正殿走去,便是三間祭殿。祭殿後面是半環狀土台,台前就是陵墓。墓前矗立著一座雪白的漢白玉墓碑,上書“誠慎親王那爾蘇之墓”。陵園圍牆全部由青磚砌成,白灰抹面,塗赭紅色;牆頭由三角形蓮花紋瓦滴水,圓狀獸面瓦覆蓋。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有四姓八戶人家專職看守陵園,並且每年舉行三次大祭,每月兩次小祭。每到祭日,僧侶雲集,誦經作法,求安祈福。現如今,王陵往昔的壯觀早已灰飛煙滅,消失殆盡,除了這棵古榆依然孤零零地挺立在那裡,其餘皆成殘磚碎瓦,一片狼藉。
那么,作為國母太后,為什麼將一個名不見經傳、對朝廷沒有多大貢獻的普通貝勒,以親王的規格厚葬呢?故事也正是從這裡說起。看客要想知道其中的奧妙,了解慈禧太后與那爾蘇貝勒珠聯璧合、情同手足的情感淵源,那你就不必惜時淺嘗輒止,要耐心地讀下去。此書雖然對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毫無用處,但可以撥動你的心弦,愉悅你的耳目。只要能讓你由此及彼地聯想一些事,筆者也就算沒有枉費心機、徒勞身心了。
2
清光緒十四年(1888)陰曆八月十五清晨。東方破曉,黑暗被晨曦驅散,大地山川沐浴在暗黃色之中。在習習晨風和道道朝霞里,屋檐金光閃閃的清皇宮殿和宮中園林秀木,在清晨的安謐中一片森茫,不禁讓人想起海市蜃樓的縹緲景象。今天,西太后要到北京西郊的清漪園參加祭月盛典,因此,整個紫禁城裡,鳳樓祥雲繚繞,龍閣喜氣籠罩,一派繁忙熱鬧景象。特別是乾清門的眾侍衛使臣,因為要護送西太后去清漪園,所以提前做好出發準備,馬匹都收住韁繩,等候號令,待一聲令下,立馬出發。在這些侍衛使臣當中,有一位大漢,身量比別人高出一頭,腰身不粗不細,長得不胖不瘦,紅潤光澤的大臉盤上,兩隻大眼睛炯炯有神,熠熠生輝。他左手牽著韁繩,右手扶著鞍鞽,昂然肅立在那裡,周身散發著方剛血氣和青春活力。他的與眾不同格外引人矚目,他的魅力分外撩人心魄。他就是乾清門侍衛那爾蘇貝勒。
那爾蘇於同治四年六歲時受封為貝勒,並被選定為額附(駙馬)。被指定嫁給他的格格是醇親王奕璇的長女。遺憾的是那位格格在六歲時不幸夭折。那爾蘇頭戴鑲有紅寶石頂子、額檐嵌有三顆寶珠的銀翅涼帽,身穿前後四個爪鉤綴著四個圓形蟒緞刺繡的藍色朝服,腰間扎著鑲金嵌玉,掛著珍珠配綴的禮帶。此時,他手牽的綽號為“飛馬白”的大白馬卻不安分起來,不是圍著他身前身後打踅,就是用前蹄刨大理石地面,刨得地面直濺火星。說話間卯時已到,宮中鼓樂陡起,響徹雲霄。隨後,手擎雙鳳扇、龍團扇、孔雀扇的儀仗隊從宮門魚貫而出;緊隨其後,一群身著蟒緞旗袍的宮女,手擎曲柄七鳳黃羅傘,散發著芬芳款款走來。一幫知事太監身穿綾羅綢緞,有的手裡拿著薰香手帕,有的抱著淨身匣子,有的扛著桌椅板凳,有的抬著鍋碗瓢盆。這些人,手腳麻利,行動敏捷,如風捲殘雲,忙中有序。正當此時,珠簾挑起,金殿里現出太后的轎子;不多時,身穿一色青衣的八個太監,抬著金頂黃羅繡鳳轎,在兩個侍衛的左右護衛下,從午門的正門走了出來。
“老佛爺吉祥!”
“聖母萬歲,萬萬歲!”頃刻間,各種各樣的祝福聲此起彼伏,山呼海嘯;前來護送西太后的眾王公大臣,甩動著衣袖,扑打著袍襟,紛紛跪趴在道路兩旁;抬轎的太監步伐利落,一步不停地徑直走過。轎子後面,緊跟著一隊身穿朝服、頭戴朝帽的侍臣和護衛馬隊。在馬隊的最前面,緊貼著金頂黃羅繡鳳轎,身穿青色蟒袍、腰扎碧玉寶帶、頭戴珊瑚頂涼帽、騎著棗騮色高頭大馬的那位,就是總管太監李蓮英。那爾蘇貝勒在馬隊里殿後。他的坐騎飛馬白膘滿肉肥,兩胯溜圓,體形修長,走在佇列里異常興奮,不時地搖頭擺尾,張開大口,圓睜鼻孔,發出咴咴的聲響,宛如雲中蛟,海中龍。
長長的隊伍在鼓樂聲中很有秩序地緩緩行進。這時,李蓮英在馬上時不時地欠欠屁股,用女人般尖細的聲音催促著抬轎的太監:“快點兒走,快點兒走!”
此時的街路,旗幡招展,綢緞飄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聲鼎沸,嘈雜情景難以形容。那爾蘇貝勒一心惦著胯下的飛馬白。這個畜生原本就機靈好動,現在很不安分,如不慎重,不定會闖下什麼禍端。他這樣想著,勒緊嚼繩,絲毫不敢放鬆。然而,此時的飛馬白不是忽地一下前躥,就是突地一下後退,根本不按主人的意圖走,這真讓他手捏著一把汗。
真是怕啥來啥。那爾蘇貝勒正在如履薄冰地向前走著,突然有一顆鞭炮落在飛馬白蹄下炸響,聲響未落,這匹馬猛地前蹄騰空,隨後向前狂奔,馳過太后的鑾駕時,將一個抬轎的太監撞倒。剎那間,那爾蘇貝勒幾乎靈魂出竅,大腦一片空白。他本能地猛扯嚼繩,戛然控住烈馬,飛身下馬,跪倒在太后轎前請罪。此時的那爾蘇貝勒開始逐漸清醒,心想:這一下可完啦,我的人頭將要落地。想到這兒,他臉色變得煞白,兩鬢沁出冷汗。被制服的飛馬白的一邊嚼口被扯裂,鮮血滴答滴答地落在大理石地面上。
西太后緊鎖兩道春山眉,圓睜一雙秋水眼,胸中迸出難以容忍的團團憤怒火焰。她額頭上的珍珠八寶頭飾、光閃珍珠墜兒和日月懸空的五鳳釵,閃出道道刺眼的白光。
“是哪個無禮的畜生膽敢如此搗亂?!”
聽到太后的怒吼,李蓮英慌忙踩著小太監的脊背下馬,來到太后面前,低頭彎腰,兩手垂地:“回稟太后,是科爾沁貝勒那爾蘇。”
“那個畜生如今在何處?”
“太后吉祥,他正跪在您的駕前請罪。”
西太后此時才發現轎前跪著個年輕人。她俯身看去,跪在轎前的年輕人身穿緊袖蟒緞衣,腰扎嵌滿珠寶飾物的碧玉帶,頭戴雪白的銀翅貝勒帽。不看則已,這一看,西太后在心裡暗暗吃驚:他的清純無與倫比,他的英俊無以言表,宛如雪夜的月亮,雨後的太陽。他的眉宇使草木增彩,他的面龐令山水遜色。西太后目不轉睛地呆望著,完全忘卻了憤怒和咆哮,心想:在人世間竟然有如此英俊之人!此人定是匯千人之外貌、集萬人之心智的龍子龍孫。
在後面等候的眾臣和侍衛,有的為那爾蘇捏著一把汗,有的暗暗幸災樂禍。
過了片刻,西太后猛然感到自己有些失態,於是佯裝憤怒地吼道:“卑賤的奴才竟敢如此放肆,你到底懷的是何歹念?!”
那爾蘇貝勒更加恐懼。但他想死也死個明白,於是壯著膽抬起頭,怯怯生生、勉勉強強地回道:“請萬歲太后饒恕,奴才我死罪。剛才是奴才的馬因鞭炮受驚……”
幸好被撞倒的那個太監只受些皮肉之傷,無礙大事,西太后的臉色多雲轉晴,語氣像是在提醒又像是在命令地說道:“太后我今天饒恕了你。為何要騎那個野畜生?回去後要削減它的草料!平身吧!”
那爾蘇貝勒像是死裡逃生一樣,從緊張害怕到喜出望外,嘴裡連連說著“嗻,嗻”,叩頭謝恩,趕忙站起。
3
西太后在一群宮女和太監的簇擁下,登上清漪園排雲殿眺望。她看到青山巍巍,綠葦茫茫,花兒在秋風中搖曳,浮雲在湖水中倒映;她聽到這邊樹枝上鳥兒爭鳴,那邊草叢中蟬兒歡唱。大自然如此的音韻美景,讓她耳目愉悅,心曠神怡,心中油然生出這樣的詩句:

秋風送爽碧空晴,
遠山崔巍葉微紅。
佳麗追逐鮮花里,
遊客陶醉岸柳中。
綠葦盪起千重浪,
雕樑畫棟萬種情。
舉樽酹湖寄心曲,
激情澎湃胸中涌。

正當此時,一股芳香隨風飄來。西太后問詢左右:“是何氣味如此沁人心脾?”
聞聽發問,站在太后旁邊、號稱“百花仙子”的老太監趕忙向前,恭恭敬敬地躬身答道:“秋花亭前的菊花正在綻放,這一定是菊花的芳香。老佛爺如有興致,可前去觀賞。”
聽到回稟,西太后說道:“當下太陽還很炎熱,待到涼爽些再說吧。”
說話間,那邊林中傳來百鳥爭鳴聲,悠揚悅耳、婉轉抒情;西太后聽了卻像如泣如訴,心裡不免有些傷感。心想,這些鳥兒不知在為誰如此悲歌,如此吟唱?想到這兒不禁長嘆一聲。
太陽落山,月亮升起。亭台樓閣的門窗都掛起水晶燈籠,園中樹木的枝枝丫丫都掛滿了彩練。特別是沿著湖岸布置的羽翎燈和走馬燈,上下閃耀,相映成趣,爭光鬥豔,在碧水藍天的襯托下,流光溢彩,把天地變成了巨大的水晶宮。
輔佐大元朝的首臣耶律楚材的墓,就在這座花園東側,墓旁立有兩尊石人。據傳,在乾隆年間,這兩尊石人中的一個,連續幾天的夜裡,頭上發出紅綠怪光。對此怪象,全城上下輿論譁然,於是有人向高宗弘曆奏稟此事。猜忌多疑的弘曆感到,這肯定是蒙古人將要再度興起的徵兆。蒙古人熄如灰燼,燃如山火,他們若要興起,後患無窮。於是派人將那尊石人的頭砸掉。
月光如水。太后坐著二人抬的輕便小轎,帶領眾使女侍從,從佛香閣東側,繞過逍遙廊綠門,沿著知春亭前面的大理石護欄,穿行在綠柳青松之中,不一會兒來到了昆明湖邊。
太后剛踏上湖邊台階,隨即有十幾隻彩漆篷船魚貫駛來。眾人將西太后扶上最大的那隻龍頭船,而後各自登船,找好位置,或站或坐,落下珠簾緞幕,搖起桂樹櫓,划起雲杉槳。待到船一啟動,船上金鐘玉磬、笙管笛簫同時奏響,喜慶宴曲,動人心弦,撼人心魄。伴著音樂聲船隊順流而下,渡過水星園,來到吳月宮的深水區。此時的眾宮女忘卻了羞澀,自由歡愉,有的朝著月亮說著,笑著,唱著;也有的端坐在那裡,默默無語。
這時,陪同西太后出遊的文武大臣、隨從太監,都身穿蟒緞,外套馬甲,脖頸上掛著檀香念珠,匯聚在望月樓等待太后的光臨。當太后一下船,眾人山呼萬歲,一齊跪倒在地,行叩拜之禮。
月掛中天,像銀鏡般清澈。在月光照耀和香風吹拂下,周圍的樹木、花草都顯得有了靈氣。特別是那群宮女,身穿紅綠綢緞,站在輕煙繚繞的香氣當中,隨著微風吹拂,朗月照射,綢緞閃爍,色彩斑斕,宛如天仙下凡;白玉台階、水晶柵欄在月光和燈光下,熠熠生輝,色彩變幻,光怪陸離,如夢如幻。西太后與榮祿等人說著話來到祭月案前,在七尊香爐里各插上三炷安息香,然後來到萬盞佛燈前,跪在三爪金龍毯上,面朝明月,口稱“月亮姐姐”,虔誠祈禱。眾人隨後紛紛跪地。一時間,除了叩頭聲和金玉飾物相互碰撞發出的噼啪之聲外,說聲、笑聲、咳聲驟然而止。
祭拜完月亮,西太后很想再看一眼那爾蘇貝勒。她轉動著鳳眼左顧右盼,但那爾蘇貝勒的身影再也沒有出現。然而,那爾蘇貝勒的身姿、體貌、眉眼,在她心裡深深紮下了根,時時浮現在眼前,揮之不去。
西太后登上望月樓,來到望月台前入座。在她身後站立著四個宮女,手裡拿著羽毛扇為她輕輕扇風。
西太后舉頭望著當空皓月,發出一聲長長的嘆息。隨著這聲長嘆,仿佛自己心中最為稀缺珍貴的東西向她款款走來。正在這時,李蓮英慌忙走到她面前,以無比溫順柔軟的神情問道:“萬歲聖母太后吉祥,飲酒吧?饒恕奴才遲到的罪過。”說著拿起酒壺,在太后的九龍杯里斟滿了酒。
這盞九龍瓷杯是稀世珍寶,杯外圖案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在蒙蒙山水當中,九條青龍騰雲駕霧,翻飛嬉戲。九條龍當中最粗的一條呈吸水狀,把前半身探進杯內,脊背上的鱗片閃著耀眼光輝。當斟酒的時候,龍口中的金球不停轉動。
太后接過李蓮英敬的酒,有心無心地抿了一下問道:“你過去可曾認識那個叫那爾蘇的人嗎?”說完高傲地抬起頭,挺起胸。
“回稟太后,認識有了幾年。萬歲您或許有所不知,此人是朝廷的親王、九門提督、領侍衛內大臣伯彥訥謨祜之子。”
“喔,那就是說他是博多勒噶台親王僧格林沁之孫啦?”
“正是。萬歲您因何提及此人?”
“隨便問問。此人相貌堂堂,可稱得上一表人才呀。”
李蓮英是個思維極為敏捷的絕頂聰明之人,只要太后稍加點題,他就能洞悉她的言外之意,隨後就會投其所好,不擇手段地前去實現她的目的。李蓮英從西太后的面部表情、說話語氣,大體猜出了她的心思。但他沒有再問,而退到一邊,岔開話題,低著頭輕聲問道:“萬歲太后欣賞樂曲嗎?”
“樂器一多,喧鬧嘈雜,哪個也聽不出個頭緒。還是讓嗩吶手到那邊單獨吹奏吧,這樣反倒賞心悅耳。”
李蓮英連連應道:“嗻,嗻,按太后您的吩咐,我馬上前去安排。”
西太后正在側耳聆聽,那邊桂樹林中嗩吶響起,頃刻間,草木的沙沙聲,眾人的喧囂聲,全部淹沒在尖利的嗩吶聲中。
嗩吶的聲音嗚嗚咽咽,旋律清脆悠揚,節律抑揚頓挫,音韻如說如訴。然而西太后卻想唱而沒有心情。西太后原本喜歡唱歌並且唱得還很是靠譜兒。最初被選進宮時住在圓明園,後來她憑著這樣一首歌打動鹹豐皇帝奕並得到他的寵愛:

丹鳳獨棲深苑中,
慢慢長夜守梧桐。
翹盼南方祥雲起,
振翅翱翔萬里空。
剪除心中悲與憤,
昂首斂羽待飛騰,
爭高奪遠志不移,
不管東西南北風!

音樂能表達用語言難以表達的情感。嗩吶仍然在清脆地響著、明澈的樂曲充滿激情,激盪著人們的心扉,像一股春風撫弄著人們的耳朵。閉目遐想,宛如有一對蝴蝶相互追逐,一隻藏匿在一簇花朵後面;而另一隻尋尋覓覓,終於找到了伴侶,在金色陽光里比翼雙飛。樂曲轉調,漸漸從婉轉到奔放,仿佛像滴水匯成大海,奔騰呼嘯,洶湧澎湃,一瀉千里。樂曲戛然停止,月朗、星稀、風清,園中一下變得非常寂靜。正當人們意猶未盡,面面相覷之際,嗩吶聲重新響起,從剛才的奔騰呼嘯,變成了百鳥爭鳴。西太后聽著聽著,不知想到了什麼,兩眼溢出了淚水。她用桌案上的手帕輕輕擦了擦淚水,端起酒杯一飲而盡。她就這樣一邊聽著樂曲,一邊喝著酒,暗自在心裡反覆發問:蒼天啊,你為何如此地孤立和折磨我?寂寞孤單的我今夜只能與明月相伴!你賦予我執掌江山、管理朝廷的權威與福蔭,但我形隻影單,孑然一身,除了影子連一個知己都沒有!我曾試圖用渾煙慰藉自己,但煙霧帶不走我胸中的煩惱;也試圖用濁酒安撫自己,但濁酒澆不滅我心頭的憂愁!我為什麼就不能有一兩個知音?我到底同何種人如何交往、如何交心?我身著綾羅綢緞,口飲玉液瓊漿,難道這就是享受,這就是幸福?嗚呼!大地不能沒有陽光雨露,人心不能罹患愛的饑荒!
…………

序言

致讀者


《草原文學重點作品創作工程》和《優秀蒙古文文學作品翻譯出版工程》的初始成果開始和讀者見面了。這是值得加以慶賀的事情。因為,這一工程不僅是對文學創作的內蒙古擔當,更是對文學內容建設的草原奉獻!

在那遠古荒蠻的曾經年代裡,不知如何稱呼的一群群人在中國北方的大地山林間穿梭奔跑,維持著生命的存延。慢慢地,他們繁衍起來並開始有專屬各自的族稱,然後被人類發展的普遍規律所驅使著,一個接一個地走出山林過起了遷徙遊牧的生活。於是,茫茫的草原就變成了這些民族人群書寫盛衰成敗的出發地。揮舞著戰刀和馬鞭,匈奴人第一個出發了,緊接著鮮卑人,然後是突厥人,再後是契丹人、女真人,之後是蒙古人,他們一個接一個地踏著前人的足跡浩浩蕩蕩地出發了。如今,回首望去,他們奔騰而去的背影猶如一隊隊雁陣,穿過歷史的天空漸漸遠去……

雁陣飛去,為的是回到溫暖舒適的過冬地。而北方民族依次相續地奔騰前去,為的卻是要與人類歷史的發展潮流融匯對接。
這是一個壯觀的遷徙,時間從已知的公元前直到當今年代。雖然形式不同,內容也有所變化,但這種遷徙依然不停地進行著。歲月的塵埃一層又一層,遷徙的腳印一串又一串。於是,經歷過滄桑的草原充滿了關於他們的記憶。在草原的這個記憶中,有他們從蠻荒走向開化的跋涉經歷;有他們從部落成長為民族的自豪情懷;有他們建立政權、制定製度、踐行管理的豐富經歷;有他們敬畏自然、順應規律,按照草原大地顯示給他們的生存方式遊牧而生的悠悠牧歌;有他們按著遊牧生活的存在形態創製而出的大步行走、高聲歌唱、飲酒狂歡,豁達樂觀而不失細膩典雅的風俗習慣;有他們擔當使命,不畏犧牲,奮力完成中國版圖的大統一和各民族人群生存需求間的無障礙對接的鏗鏘足跡;更有他們隨著歷史的發展、朝代的更迭和生存內容的一次次轉型與中原民族相識、相知,共同推進民族融合、一體認知,攜手同步的歷史體驗;還有他們帶著千古草原的生存經驗,與古老祖國的各族兄弟同甘苦、共命運,共同創造中華文化燦爛篇章的不朽奉獻……

承載著這些厚重而鮮活的記憶,草原唱著歌,跳著舞,夏天開著花,冬天飄著雪,一年又一年地走進了人類歷史的二十一世紀。
隨著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節奏,草原和草原上的一切激情澎湃地日新月異的時候,我們在它從容的腳步下發現了如土厚重的這些記憶。於是,我們如開採珍貴的礦藏,輕輕掀去它上面的碎石雜草,拿起心靈的放大鏡、顯微鏡以及各種分析儀,研究它積累千年的內容和意義。
經過細心的研究,我們終於發現它就是草原文化,就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源頭之一。它向世界昭示的核心理念是:崇尚自然,踐行開放,恪守信義,還有它留給往時歲月的悲壯憂傷的英雄主義遺風!這樣,當世人以文化為各自形象,與世界握手相見時,內蒙古人也有了自己特有的形象符號——草原文化!

精神生活的基本需求是內容,而文學就是為這一需求提供產品的心靈勞作。因有赤橙黃綠青藍紫,世界才會光彩奪目。文學也是應該這樣。所以,我們大力倡導內蒙古的作家們創作出“具有草原文化內涵、草原文化特點、草原文化氣派”的優秀作品,以饗天下讀者,並將其作為自治區重大的文學工程加以推動。如今,這一工程開始結果了,並將陸續結出新的果實落向讀者大眾之手。

在此,真誠地祝福這項工程的作品帶著草的芬芳、奶的香甜、風的清爽和鳥的吟唱,向大地八方越走越遠!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長烏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