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部鮑恩樣丘疹病

陰部鮑恩樣丘疹病是一種發生於年輕人外生殖器的多發性扁平丘疹,組織病理為低度惡性鱗狀上皮原位癌的病變。鮑恩樣丘疹病常與HPV(人類乳頭瘤病毒)感染同時存在,目前已歸為性傳播性疾病。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婦科
  • 多發群體:年輕人
  • 常見發病部位:女性外陰及陰唇,男性龜頭及陰莖
  • 常見病因:HPV感染,Hl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HSV(單純皰疹病毒)感染
  • 常見症狀:棕紅色到紫色丘疹,有少許鱗屑,皮損表面似天鵝絨狀或疣狀,無潰爛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併發症,治療,預後,預防,

病因

陰部鮑恩樣丘疹病可能與以下病毒感染有關:
1.與HPV感染有關
鮑恩樣丘疹病損害中有與HPV密切相關的特異性DNA序列,證明此種病毒感染在鮑恩樣丘疹病發病中起一定作用,外生殖器鮑恩樣丘疹病63%檢測出HPV16。HPV16的致癌性是病毒編碼的E6和E7蛋白與宿主細胞的p53抑瘤蛋白結合,並將抑瘤蛋白滅活,此是發展成多種癌瘤的關鍵步驟。
2.與Hl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有關
包括基底細胞癌、鱗癌及鮑恩樣丘疹病的一組皮膚黏膜腫瘤與AIDS病發病相關。
3.與HSV(單純皰疹病毒)可能有關
陰唇部位的鮑恩樣丘疹病的細胞中發現單純皰疹病毒Ⅱ型誘導的抗原浸潤。

臨床表現

陰部鮑恩樣丘疹病多見於女性外陰及陰唇,男性龜頭及陰莖,病灶為多發性微突出於皮膚的小丘疹,呈棕紅色到紫色,有少許鱗屑,嚴重者融合成斑片狀,皮損表面似天鵝絨狀或狀,無潰爛。女性外陰及肛周有粉紅色或棕紅色小丘疹如狀,直徑0.2~1.0厘米。常與尖銳濕疣共存,病變範圍小,無潰瘍、結痂,不浸潤皮下組織,部分病例可在3個月~1年內自然好轉或消退。可惡變。

檢查

免疫學檢測、人乳頭瘤病毒的聚合酶鏈反應、單純皰疹病毒的聚合酶鏈反應等檢測、陰道鏡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

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體徵、實驗室檢查及病理所見可以明確診斷。

鑑別診斷

1.鮑文病
多發於中年以上,身體任何部位均可發生,病灶較鮑恩樣丘疹病大,常超過1cm以上。呈暗紅色斑塊,境界清楚而不規則表面常覆蓋角化鱗屑,有糜爛結痂及肉芽組織形成,鏡下瘤細胞異形性較明顯,核分裂象多見,病變波及末端毛囊、外毛根鞘、皮脂腺導管,易發展成浸潤性癌。
多發於青年,部位為外陰、大小陰唇、宮頸、陰道、肛周等處,腫物灰紅色,呈密集乳頭狀或桑葚樣改變,質脆易折斷,病灶表面及周圍分泌物增多,有明顯瘙癢。鏡下上皮呈乳頭瘤樣增生,以棘層細胞增生為主。棘層內有片狀或灶狀的典型挖空細胞(koilocyte),細胞大而圓,胞漿透亮呈空泡狀,核大深染而不規則,可見有核分裂象。
多發於背部及小腿,病灶較大,介於1.5~2.5厘米,呈棕褐色或黑褐色,腫瘤表面常見有糜爛、潰瘍,鏡下見圓形或多邊形含黑色素的細胞樣瘤細胞,細胞異形性明顯,核分裂象多見,核仁大而清楚,呈嗜酸性,瘤細胞呈巢狀、索狀排列,腫瘤呈浸潤性生長並浸潤表皮及真皮下組織,轉移快,病死率高。
4.色素
細胞呈多邊形、小圓形,細胞大小一致,無核分裂象,呈巢狀、索狀排列,在表層成熟的細胞常含大量黃褐色或黑色素顆粒。
5.外陰汗管瘤
是一種樣腫瘤,部分患者有家族史,見於青春期和中年婦女,與內分泌有關,可單獨位於外陰,也可同時在面部上下眼瞼等部位,為似蠟樣光澤的扁平丘疹,顏色近乎皮色,鏡下腫瘤細胞常位於真皮淺層小範圍內。在纖維性間質內,有很多小導管形如逗號或蝌蚪狀,近表皮處可有囊樣導管腔。

併發症

外陰、陰道合併其他細菌感染。

治療

本病在生物學上屬良性病變,一般為保守治療,避免過分治療,無需行根治性手術。在治療病變時,儘量保持外陰的外觀及功能。
1.手術切除
如皮損面積大,數目少,可採用手術切除方法。
2.二氧化碳雷射治療
在排除外陰浸潤癌的情況下,採用二氧化碳雷射治療,效果較好。
3.液氮冷凍。
4.局部用藥
5-Fu軟膏外用,3周為1個療程。部分皮損會紅腫、糜爛,停藥後症狀消失,皮損消退。
5.免疫抑制劑
咪喹莫特乳劑在治療鮑恩樣丘疹病上,是安全、有效、實用的治療方法。
上述幾種方法可同時治療鮑恩樣丘疹病,如手術切除與雷射治療同時使用、手術切除與局部5-Fu軟膏外用結合治療等。外陰鮑恩樣丘疹病常伴有HPV感染,後者有惡變潛能,故外陰鮑恩樣丘疹病患者及其性夥伴應長期隨訪。最多行局部切除加局部用5-Fu。切除病灶送活檢確診後,可行刮除術或雷射治療。

預後

為良性病變,可復發,有惡變可能。

預防

增強體質,潔身自好,預防生殖道病毒感染,定期體檢,早發現,早治療,並做好隨訪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