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莖痰核,中醫病名。是指因厥陰氣滯,痰瘀凝結所致的前陰疾病。以陰莖內可捫及單個或多個硬結,同房舉而不堅,或舉而彎曲、疼痛,會陰部不適,尿痛或尿澀為主要臨床表現。多發病在40歲以上中老年男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生。西醫病名則稱為陰莖海綿體硬結。本病若及時治療,一般預後良好,但也有患者病程中出現腰腿酸軟,少腹墜脹,睪丸疼痛等併發症,嚴重者可引起陽痿。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 陰莖痰核
- 相關西醫疾病: 陰莖海綿體硬結
- 疾病分類: 外科—男性前陰疾病
- 發病部位: 陰莖部
- 多發群體: 40歲以上中老年男性
- 傳染性: 無
名詞解釋,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診查要點,診斷依據,病證鑑別,相關檢查,辯證論治,治療原則,證治分類,其他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
名詞解釋
是指因厥陰氣滯,痰瘀凝結所致的前陰疾病。以陰莖內可捫及單個或多個硬結,同房舉而不堅,或舉而彎曲、疼痛,會陰部不適,尿痛或尿澀為主要臨床表現。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根據本病臨床表現特點,與西醫病名陰莖海綿體硬結基本相同。
病因
本病的主要病因有兩方面:一為濁痰凝結,二為陰虛痰火。若濁痰內生,則下注宗筋,凝結而成病;若陰虛火旺,則濁痰易於化熱而成病。
病機
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脾胃失運,則濁痰內生,下注宗筋,凝結而成。肝腎陰虛火旺者,濁痰易於化熱,而見有痰熱互結證候。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發病多在40歲以上。
2、病程緩慢,在陰莖內可觸及單個或多個硬結或索狀腫塊,質如軟骨,有觸痛。
3、早期無任何不適,病久陰莖勃起疼痛,或勃起彎曲,影響性交,或有局部觸痛。
4、嚴重者有陽痿、排尿痛或尿流不暢。
病證鑑別
1、陰莖岩:初期陰莖龜頭(以冠狀溝附近多見)出現丘疹、結節、疣狀堅硬物,潰後狀如翻花,有惡臭或膿性分泌物。
2、包皮結石:陰莖龜頭至冠狀溝部的硬結節,由包皮垢與尿鹽沉積而成,上翻包皮即可見冠狀溝處棕黃色硬性結節,用鹽水浸泡後即可拭去。
3、下疳:有性亂史,陰莖出現豆粒狀硬結,不痛不潰破,或為膿皰,破潰後形成圓形潰瘍,有膿性分泌物,分泌物細菌培養可查出杜克雷嗜血桿菌。
相關檢查
診斷本病還可依據查X線平片:可見陰莖病灶陰影,海綿體造影可顯示病變情況。
辯證論治
治療原則
本病應以化痰散結為治療原則。若濁痰凝結者,應給予健脾和胃治療;若陰虛痰火者,應給予滋陰降火。
證治分類
1、濁痰凝結證:
主症:痰核生於陰莖背側,於皮下可觸及索條狀或斑塊樣硬結,一個或數個不等。一般不會潰破。平時無明顯感覺,陰莖勃起時能引起彎曲、疼痛。
治法:健脾和胃、化痰散結。
代表方:化堅二陳湯。
常用藥:陳皮、制半夏、白茯苓、生甘草、川黃、白僵蠶。
2、陰虛痰火證:
主症:硬結表麵皮膚微紅、微痛,或有全身低熱、咽乾、腰腿酸軟無力等。
治法:滋陰降火、化痰散結。
代表方: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兼服消核丸。
常用藥:熟地、山藥、山萸肉、丹皮、茯苓、澤瀉、龜板、知母、黃柏。
其他療法
外治法:用玉樞丹或二白散加酸醋調敷。
轉歸預後
本病若及時治療,一般預後良好。若患者正氣較虛弱,病情較重者,病程中可出現腰腿酸軟,少腹墜脹,睪丸疼痛等併發症,嚴重者可引起陽痿。
預防調護
避免暴力性交、酒後性交,防止陰莖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