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濕小檗

陰濕小檗

陰濕小檗(學名:Berberis humido-umbrosa)是小檗科小檗屬的植物,是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國大陸的西藏等地,生長於海拔2,840米至4,000米的地區,常生長在陰濕地方、雨林下和乾熱河谷兩岸灌叢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陰濕小檗
  • 拉丁學名:Berberis humido-umbrosa Ahrendt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eae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 :毛茛目 Ranales 
  • :小檗科Berberidaceae
  • :小檗屬Berberis
  • 分布區域:西藏自治區
  • 海拔區間:3300-4000
  • 是否中國特有:是
  • 是否引種栽培:非人工引種栽培
  • 命名來源:journ. Bot. Lond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高1.5-2.5米。老枝灰黑色,幼枝紫紅色,具條棱和黑色疣點,莖刺單生或三分叉,長1-2厘米。葉紙質,長圓狀倒卵形,長1-2厘米,寬4-6毫米,先端圓形,基部楔形,下延成柄,上面暗綠色,背面淺灰色,具稀疏乳突,中脈明顯隆起,兩面網脈隆起,葉緣平展,全緣;葉柄長1-2毫米。總狀花序具4-8朵花,長2-3厘米,包括總梗長3-15毫米,無毛;花梗長4-9毫米,光滑無毛;苞片長1-1.5毫米;花黃色;萼片2輪,外萼片卵形,長約2.8毫米,寬約1.8毫米,先端鈍,內萼片倒卵形,長約3毫米,寬約2.5毫米;花瓣倒卵形,長約3.3毫米,寬約2.5毫米,先端全緣,基部具2枚分離的橢圓形腺體;雄蕊長約2.3毫米,藥隔先端延伸,平截;胚珠2枚。漿果倒卵形,長7-8毫米,直徑4.5-5毫米,頂端明顯具宿存花柱,密被藍色或紫羅蘭色霜粉。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陰濕地方,雨林下或乾熱河谷兩岸灌叢中。海拔2840-4000米。

分布範圍

產於西藏。模式標本采自隆子。

主要價值

【藥 名】:陰濕小檗
【拼 音】:YINSHIXIAOBO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小檗科小檗屬植物陰濕小檗的根。
【功 效】:清熱瀉火、清熱解毒。
【主 治】:治邪熱壅肺所引起的咳嗽、咳吐黃稠痰、出汗、口渴、尿黃赤等症。治一切熱毒症,症見:高熱、大渴、皮膚潮紅、甚或譫妄驚癇等。
【性味歸經】:苦,寒。入肺、大腸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9一20克。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我國西藏地區南部及四川地區西南部。
【拉丁名】:Berberis humido-umbrosa Ahrendt
【考 證】:始載於《西藏植物志》。
【中藥化學成分】:根含小檗鹼 1.61%、小檗胺0.55%,還含掌葉防己鹼、藥根鹼、木蘭花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