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山胡枝子(學名:Lespedeza inschanica (Maxim.) Schindl.)是胡枝子屬豆科灌木,高達80厘米。莖直立或斜升,小葉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總狀花序腋生,小苞片長卵形或卵形,花萼5深裂,花冠白色,旗瓣近圓形,基部帶大紫斑,莢果倒卵形,密被伏毛,短於宿存萼。
分布於朝鮮、日本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湖北、湖南、四川和雲南等省區。生長於乾山坡。
陰山胡枝子飼用價值很高,全株可藥用。治療水瀉、痢疾、感冒、跌打損傷、小兒遺尿。
(概述圖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灌木,高達80厘米。莖直立或斜升,下部近無毛,上部被短柔毛。托葉絲狀鑽形,長約2毫米,背部具1-3條明顯的脈,被柔毛;葉柄長(3-)5-10毫米;羽狀複葉具3小葉;小葉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1-2(-2.5)厘米,寬0.5-1(-1.5)厘米,先端鈍圓或微凹,基部寬楔形或圓形,上面近無毛,下面密被伏毛,頂生小葉較大。
總狀花序腋生,與葉近等長,具2-6朵花;小苞片長卵形或卵形,背面密被伏毛,邊有緣毛;花萼長5-6毫米,5深裂,前方2裂片分裂較淺,裂片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具明顯3脈及緣毛,萼筒外被伏毛,向上漸稀疏;花冠白色,旗瓣近圓形,長7毫米,寬5.5毫米,先端微凹,基部帶大紫斑,花期反卷,翼瓣長圓形,長5-6毫米,寬1-1.5毫米,龍骨瓣長6.5毫米,通常先端帶紫色。莢果倒卵形,長4毫米,寬2毫米,密被伏毛,短於宿存萼。
產地生境
分布於朝鮮、日本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湖北、湖南、四川和雲南等省區。生長於乾山坡。
陰山胡枝子生於路旁或山坡林下,分布於弱酸性至弱鹼性土壤地區,其pH值範圍是6.8-7.5。陰山胡枝子耐早性較強;從地理分布來看,陰山胡枝子僅能適應溫帶的氣候條件,到了北亞熱帶僅能定居在氣候溫和的山脊,它具有一定的耐熱性。在自然條件下,陰山胡枝子多分布於排水條件良好的地段,但對水漬條件亦有較強的適應性。
繁殖方法
陰山胡枝子春、秋兩季均可播種,亞熱帶地區春播宜在3月中旬到4月上旬,溫帶地區宜在3月下旬到4月中、下旬,秋播9月下旬到10月中旬為宜,溫帶地區要比亞熱帶地區提前10天左右。播種方法簡單,將種子單播或混播於耕翻後的土壤里即可,採取條播或撒播方法,播後淺覆土,條播覆土深度2厘米左右,撒播可稍淺一些,1-2厘米即可。條播行距65-100厘米。每次播種量0.5千克,撒播每次播種量1-1.5千克。陰山胡枝子再生能力較差,刈割時應保留足夠多的芽點,以保證其再生力。全年劉割2-3次為宜。
陰山胡枝子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在平地、丘陵、山地及新開墾地區均可生長,在肥沃土壤上更宜生長。播前需耕翻、平整土地,在山坡及山脊礫石地播種前,先用除莠劑消滅雜草,然後播種。
栽培技術
陰山胡枝子對於水,肥及其他田間管理措施要求不嚴,可根據當地條件管理,以促進其良好生長和獲取高產。11月初莢果成熟後刈收,而後乾燥、脫粒,以作飼料和留種。
主要價值
藥用:陰山胡枝子飼用價值很高,全株可藥用。治療水瀉、痢疾、感冒、跌打損傷、小兒遺尿;外用於治療刀槍傷、燙傷、瘡毒;根治腎炎、膀胱炎、乳腺炎、紅崩白帶;葉治療黃水瘡、皮膚濕疹、毒蛇咬傷、帶狀皰疹。
生態:陰山胡枝子耐旱,耐貧瘠土壤,根系龐大,具根瘤,地上部叢生,是很好的荒山綠化和水土保持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