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山港凌雲塔

陰山港凌雲塔

凌雲塔為清嘉慶 丙子年(1816年)知縣趙襄力偕合邑紳倡建。它是洣水四塔最晚的一座,然又是最大的一座,形制相似於上塔和下塔。但在藝術裝飾上是頗有匠心。塔高29.3米,塔基邊長4.6米,占地面積為102平方米。該塔八方七層,第一層以下為紅條石砌成,第二層以上為青磚結構。階梯右旋而上,直達頂層。第一層門楣額上書有祁陽石橫式草體“凌雲”2字,左邊是豎書“嘉慶丙子”,右邊相應為“合邑公建”,下鑲青石質“二龍戲珠”浮雕畫、階梯右旋可達七層。正東面每層門額上均設“雙獅戲球”、“雙鳳朝陽”等青石質浮雕繪畫,塔身外牆均辟拱門並設有各種泥塑繪畫。2008年,凌雲塔被評為株洲市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陰山港凌雲塔
  • 地理位置:湖南省株洲市攸縣縣城西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凌雲塔
凌雲塔簡介,凌雲塔傳說,凌雲塔史記,

凌雲塔簡介

凌雲塔位於湖南省株洲市攸縣縣城西10公里之鴨塘鋪鄉陰山港村馬鞍山上,地處攸縣、衡東兩縣交界處。與攸縣文明下塔、中塔、上塔連成一線,甚為壯觀,是 “四塔”中建造時間最晚的一座,然而又是最大的一座。凌雲塔整個塔體構築為仿樓閣式,建築工藝精湛,氣勢雄偉。 2008年,凌雲塔被評為株洲市文物保護單位。

凌雲塔傳說

從攸縣西門碼頭登船,沿洣水西行三十餘里,登右岸進入鴨塘鋪鄉陰山港村。這裡山青水秀,田舍相映,民風純樸。眾山之中,突顯一山,形如馬鞍,巍巍然橫在衡攸交界之處。據傳北伐時,葉挺將軍帶先遣軍過綠田,渡洣水,在此與湖南軍閥部隊激戰過,這裡就是南北二軍打仗的地方。山上有一塔,高七層,遠看像一個跨在馬鞍上的將軍,傲然俯視全境,這就是攸縣有名的馬鞍山凌雲塔。關於這座塔,民間流傳著一個古老而神奇的傳說。
陰山港凌雲塔
據說在很久以前,攸縣叫陰山縣,縣衙門設在現陰山港村。說來也怪,自立陰山縣邑以來,到這裡作縣令的,像走馬燈似的年年調換,原因是這裡百姓太窮,窮的原因也古怪,老百姓年年栽下的禾苗剛剛長成,就像被牲畜啃過的一樣,收穫時打不了幾粒穀子,以致饑民遍野困苦不堪。縣令都為此寢食不安,呆不上一年就走了。而處在馬鞍山西面的衡山烏塘卻年年糧食豐產,老百姓富得冒油。一山之隔,卻天壤之別,這流傳開來,甚是稀奇,但都說不上究竟。朝廷也為沒人敢到陰山縣做官而犯愁。這時,一位精通周易之道,頗曉陰陽之理的蕭姓朝官,聞說此事,大為好奇,向皇上進言,願到陰山縣為官。皇上龍顏大悅,嘉許之為陰山縣令,詔告即日起行。
話說這蕭縣令領旨,從水路進湘江,入洣水,向陰山縣日夜兼程,船至衡山高潮,遠見一山,形如馬鞍,頭東尾西,高聳在洣水之濱,船主用手一指,對蕭縣令說“過了那山,就是陰山縣城”,蕭縣令站在船頭,望著那突兀的馬鞍山形暗暗稱奇。來到縣衙後,蕭縣令行為更是怪怪,每日不在衙門裡處事,卻輕裝便服,頭戴草帽,足穿草鞋,圍著馬鞍山轉悠,有時深夜才歸,叫衙里人迷惑不解。忽一日,蕭縣令叫師爺行文,遍請地方鄉紳到衙里議事。人都到齊後,設茶水招待,蕭縣令起身向大家打了個拱手,說:“本官初到貴地,為民所憂,今察本邑百姓之貧,皆因馬鞍山所起,此山奇特,狀如馬鞍,山內藏一馬精,這畜生晝伏夜出,頭朝東,專吃本邑百姓莊稼,以致糧食歉收;尾在西,把屎拉在衡山烏塘,所以烏塘土地肥沃,糧食豐足。現若解本邑百姓之窮,須在馬鞍山頂造一座七層寶塔,塔下埋一金耙,以鎮馬精作怪。如是,則邑民富矣!目前,諸位所知,縣庫貧乏,故請諸位賢達鼎力幫助,湊金建塔,以造福我百姓,此乃萬載之功德也。”說完拱手頻頻。眾鄉紳聞此言都覺奇異,雖心存疑慮,但還是解囊捐助,大多以捐金為主,用以打造金耙。蕭縣令為之大喜。
越數月,寶塔建成。蕭縣令選好日子,帶著特製的金耙登上馬鞍山頂進入塔內,叫人掘了個深穴,然後口中念念有詞,雙手將金耗高舉頭頂,氣運丹田,狠狠插入穴內,再叫人用磚石封了穴口。說來奇怪,這金耗剛一插下,山體為之一震。山腳下洣水河裡湧起一股血樣紅水,整整冒了七日七夜,染紅了半邊洣江。
就像應了蕭縣令的話一樣,陰山縣百姓從此種莊稼順利,糧食年年豐產,日子越過越好,老百姓豐衣足食。蕭縣令在陰山縣作了三年縣官後,因政績顯著被朝廷高升。調離之時,眾紳士與百姓感其功德,夾道歡送,依依不捨。
過了許多年,縣城從陰山港遷址到現在的縣體育場,老輩人稱那兒為老衙坪,縣名也改作攸縣,馬鞍山上的塔歷經風雨剝蝕漸漸破敗。到了清嘉靖年間,一位叫趙襄的縣官來到攸縣坐衙,考察民間風情之時,聞此奇事,心為所動,也仿前任召眾鄉紳湊金湊銀,在馬鞍山上重建寶塔,塔成之日為感激攸邑人士,勃興大發,感慨“昔司馬相如既奏大人之賦,飄飄有凌雲氣,攸之人士,何獨不然”,將塔取名為“凌雲”,並親書碑文以記之。從此,馬鞍山上凌雲塔與洣水上游文明三塔連成一道人文景觀。
二00九年,鴨塘鋪鄉政府報請攸縣人民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門批准,將馬鞍山凌雲塔重新修復,使古塔煥然一新,愈增風采。現遊客到此,登高覽勝,暢目舒懷,可展飄飄凌雲之氣。如不信,你到鴨塘鋪鄉陰山港村馬鞍山凌雲塔上試試。

凌雲塔史記

新建馬鞍山凌雲塔記
(清·嘉慶·趙勷)
水東注也,而攸西流入衡河。米水繞縣城,由西閣經皂角重至馬鞍山,山形回抱,據衡浦上游。昔為叢林,古木參天。邑人立廟其上,今圯。而斧斤之入,又不以時,崢嶸之象,遂遜於前。形家以此占隆替雲。夫玉髓金鎖之書,說近幻渺,而銅山洛鐘,木華粟芽,一天地自然之理,是山也,為攸水口,宜培植其形勢,繼長增高,以壯厥觀。而山之鐘毓,人之靈秀,視此已。余蒞攸之二年,紳士請建塔於是,余惟塔之說,於釋為浮圖,能造眾生福,似非吾儒之所尚。然梵本謂之雁塔,唐韋肇及第,題名雁塔,後,遂為故事。則儒且以釋顯,茲山雖無剎院,而浮圖足以鎮之。爰諾其請,都人士。鹹樂醵金以興功,越月而基奠矣,越月而登成矣,又越月而崔巍在望矣。余嘉之,其位坤,其向艮,其數九,上園象天,下方象地,皆以於易之義,為吾儒之要旨。而中設諸神像,柱泐金剛經,是謂於眾生海現法炬火光明,安必吾儒之造福,大異於浮圖乎?成之日,請額於余,余曰:堤名白公,亭名潔然,皆以其人重。茲塔也,層級聳翠,上出乎重霄,則必有盥銀河摘星斗者,其人出焉。昔司馬相如既奏罪大人之賦,飄飄有凌雲氣,攸之人士,何獨不然,遂名之曰凌雲,是山為邑李姓世守,相持不下者。數百年,獨於余輸忱恐後,余之幸,抑攸之幸也。任其事者,邑眾紳士之功余何敢為焉。
嘉慶二十一年丙子歲仲冬月旦,知攸縣事,題原文潤氏敬撰。
凌雲塔賦
(清·道光·賀德宗)
稽攸與之勝積,訪近古之遺聞。山接衡而挺峙,水匯米而中分。西漢時建置之都,星衢塞霧;定王子分封之邑,雉堞排雲。論形勢則地據上游,百里將窮遠目;挹秀靈則人懷樂土,千秋未喪斯文。即茲塔之巍然,有基勿棄;知是邦之賢者,締造維勤。懿夫塔之初建也,陰陽辨位,向背殊情;捫參歷井,斬棘披荊。砥柱當中,作全城之鎖鑰;回瀾既倒,任眾派之縱橫。工則度之,止基乃理;卜云吉矣,不日斯成。術本青鳥,遁甲之圖並出;符征紫蓋,生申之岳同榮。聳宏璉之崇規,無嫌草創;敞奇瑰之峻宇,屢放光明。則見匠石程能,工師奏技,斧修月以飛揚,斤運風而披靡。削成窣堵非關舍利之藏;湧現浮圖,疑是天龍之指。象銅台之森列,撥地千尋;仰輪相之高張,去天尺咫。塔隨雲起,依稀閶闔前門;雲逐塔飛,仿佛長千古里。用誕敷乎文德,理固宜然;斯肇錫以嘉名,初非無以。於是倒插煙霄,遠離塵坌;雲氣霏微,雲容秀曼。入於漢而見位之尊,上於天而占德之健。飛來絕頂,昭回思雲物之書;望到層巓,縹緲訝之旗之建。妙通法海,擊浪何止三千;精貫人天,記程定符九萬。
昔長卿奏凌雲之賦,允奪先聲;若坡老作凌雲之游,殊難並論。徒觀其巒平磴峭,木撥道通。收東江北江之秀,攔文清文浦之雄。港接陰山,杵聲鞺鞳,門臨西閣,鐸語玲瓏。直起孤尖,穿破千層積素;平添一角,分開百道長紅。迦葉周遭,亭亭物表;旃檀供養,靄靄寰中。已足稱大觀於三楚,而豁遠眺之雙瞳;豈知制準比丘,道衷先正。所處者高,所積者盛,拱衛乎形勝之區,維持乎人材之柄。鴻鈞氣轉。邑運偕世運俱享;福地陽回,天文與人文互映。疇仰攀乎南斗,級可潛升;孰高摘乎北辰,梯堪入詠。捲起輪困之勢,肖形已自莊嚴,孕鐘草莽之英,立教何妨清淨。時則輕車電掣,駿馬星馳;尋聲寄興,攘臂探奇。聽塔玲之替戾,愛塔影之迷離。鶴倘能招,矯矯王喬之舉;風如可御,飄飄列子之思。欲叫天閽,誰其應者;恐驚帝座,夫豈遠而。譬諸觀海峰前,表異於中秋之夕;如彼慈恩寺里,題名於三月之時。方今聖天子久道化成,休徵回響。祥開甲觀,光遠被乎彈丸;瑞靄辰階,步先嚴乎捷徑。瞻崇構之鼎新,記偏隅之佳勝。雨收雲斂,屹贔屓以撐空;雲繞煙霏,紛陸離其出定。豈必傳燈東土,奠幽居開士之林;庶幾作鎮南維,增慧業文人之證。
九日登馬鞍山
(劉傳學)
此地逢佳節,龍山興若何。晴雲飛翰墨,流水引清歌。
秋色乾坤老,壯懷日月過。可憐無限意,把酒對煙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