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高彥敬游南山》是一首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陪高彥敬游南山
- 作者:鄧文原
- 創作年代:元代
- 出處:《元詩選二集》卷7
- 作品體裁:詩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陪高彥敬游南山
不到南山又二年,離雛秋草陝寒泉。
東林蕭散開蓮社,西普風流擢酒船
古寺雲煙終日合,長松風雨半空懸。
謝公未了登臨興,故向禪房借榻眠。
創作背景
作者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任杭州路儒學正,成宗大德二年(1298)調浙北崇德州教授。高彥敬初仕為省郎,繼出為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大德初人為御史。杭州路和江浙行省治所同在杭州,二人由此相識。高彥敬善畫,鄧文原《履素齋稿》有題高畫詩數首,高彥敬《房山集》也有懷鄧詩,可見二人友情甚深。這首《陪高彥敬游南山》詩,就是二人過從之作,大約作於同在杭州為官時期。
作品鑑賞
詩首二句“不到南山又二年,離離秋草映寒泉”,交待此次遊覽的地點與時間。兩年不到,除說明詩人來游已不是第一次,更見出公務的繁忙,若非陪同友人,這次來游恐怕也是難得的吧。此番遊覽並非春夏盛季,而是秋草離離、寒泉映碧的季節,如果不是出於別的什麼原因,就是專為領略一下此時的特別風味。離離,繁茂的樣子,用來形容秋草,表明還不到“寒煙衰草凝綠”的晚秋。但山間泉水卻已透出一絲涼意,所以詩用“寒泉”二字。
頷聯寫陪友人於寺院禮佛與湖上飲酒。兩者都是借用歷史掌故來寫。“東林蕭散開蓮社”,東晉元興年間(公元五世紀初),廬山東林寺僧釋慧遠所創佛教關於念佛的最初結社,稱白蓮社。宋代以後,念佛盛行,各地續有蓮社組織。這裡指在南山佛寺隨喜禮佛。蕭散,是指以瀟灑閒散的心情從事這種活動。據《永樂大典》引《武林舊事》,南山區有寺院宮觀近百所。最著者如淨慈報恩光孝禪院(簡稱淨慈寺),寺後庵宇幽敞,規模與北山靈隱寺相若,號南山之最。蘇軾詠其規模,有“臥聞禪老入南山,淨掃清風五百間”之句,可見其宏壯。對隨喜這些佛寺的活動,詩以七字概括之,鍛鍊極工。下旬“西晉風流棹酒船”,著重點在一個“酒”字。西晉文人喜好飲酒,蔚為一代風尚。如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縱酒放誕,號稱酒仙,作《酒德頌》云:“有大人先生……止則操卮執觚,動則挈楹提壺,唯酒是務,焉知其餘。”後世飲者多慕其流風逸韻。本詩以此形容於湖上撐船飲酒,加“風流”二字,表明趣致高雅不俗。
頸聯二句“古寺雲煙終日合,長松風雨半空懸”,寫古寺與長松處勢之高險,以凸現南山之勝。南山區之南高峰海拔三百餘公尺,在風雨低迷時,與北山區之北高峰經常沒人云霧,稱“雙峰插雲”,是西湖十景之一。峰頂有寺庵和寶塔,今已傾圮。所以“古寺雲煙終日合”的奇觀,今天已無法看到,但本詩作者是看到了,並將其提煉為詩句貢獻給讀者,使讀者如身臨其境。至於“長松風雨半空懸”的壯觀,卻亘古猶存。這兩句詩雖是寫實,但卻極有概括力,把南山最有氣魄的景觀——突兀高峻之勢,很準確凝練地表達了出來。
詩尾聯以遊興猶酣作結,從側面襯出南山景色的優美。“謝公未了登If缶興,故向禪房借榻眠”,詩人們被南山風光深深吸引,雖日暮尚不思離去,故借宿佛寺以待翌日更游。“謝公”句。是借用晉、宋之際詩人謝靈運游山的故事,謝入宋後任永嘉太守、臨川內史等官,常攜客、仆登臨會稽、永嘉、廬山等地名山勝水,並寫詩刻畫自然景物,開山水詩一派,游山時常穿一種有齒木屐,人稱“謝公屐”。詩人以謝靈運自比,除表示其來游與謝有共同之處而外,還有自鳴高雅之意。
這首詩筆勢平衍,沒有大起大落,用典也較自然貼切。胡應麟《詩藪》謂其“全篇整麗、首尾勻和”,評價是公允的。
作者簡介
鄧文原(1258-1328)字善之,一字匪石。綿州(今四川綿陽)人。宋末應浙西轉運司試,中魁選。元世祖至元年間,闢為杭州路儒學正。歷任翰林待制,江浙儒學提舉,浙西廉訪司事,集賢直學士,兼國子祭酒。卒諡文肅。擅長詩文。有《巴西文集》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