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四州使君登惠義寺

《陪四州使君登惠義寺》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四川,陪同川中北地區的四州刺史遊覽梓州著名的慧義寺所寫的詩篇。全詩八句四十字,上四句詠寺,下四句感懷。題目根據原詩引文概括添加。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評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陪李梓州王閬州蘇遂州李果州四使君登惠義寺
春日無人境,虛空不住天①。
鶯花隨世界②,樓閣寄山巔③。
遲暮身何得,登臨意惘然。
誰能解金印④,瀟灑共安禪⑤。

作品注釋

①虛空不住天——“虛空”語出《楞嚴經》:“虛空寂然。”杜修可曰:取佛書不住相意,謂天運無常以成四時。
②鶯花——語出唐孫逖詩:“邊地鶯花少,年來未覺新。”《瓔珞經》:“無量世界,盡觀眾生。”丘遲書:“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後人合之曰鶯花。
③樓閣——語出周王褒詩:“建章樓閣迥。”
④金印——語出《晉書》:周顒曰:“取金印如斗大。”
⑤瀟灑共安禪——“瀟灑”語出無名氏詩:“高揖謝時俗,瀟灑出樊籠。”“安禪”語出《法華經偈》:“安禪合掌。”江總詩:“石室乃安禪。”

作品評析

這是杜甫於公元763年(唐代宗廣德元年)春流寓四川時,陪同川中北地區的四州(果州,今四川南充市遂州,今四川遂寧市閬州,今四川閬中市梓州,今四川三台縣)刺史(使君是唐朝對州郡長官的尊稱),遊覽梓州著名的慧義寺所寫詩篇。
“春日無人境,虛空不住天”杜甫在四川雖是寓公幕僚,生活清苦,平常詩作不離“憂患”二字。但一進入寺廟,心境就為之一變。雖陪同四位長官到寺廟遊春,但也如“無人境”,不把權貴放在眼中,當然,彼此也是朋友,杜甫也犯不著去白眼。這裡“無人境”,“不住天”,真是有“我法二空”包裹宇宙的境界和氣概。
“鶯花隨世界,樓閣寄山巔”沿途所見,無處不春光大好,鶯花隨路、啼香伴人。而惠義寺那巍峨壯觀的“樓閣”,就飛聳在山巔之上。“遲暮身何得,登臨意惘然”登上惠義寺的山頂,環看這四周的春光,杜甫再也壓抑不住自己“遲暮”、年衰無為的失落感。儘管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但至此時仍是一無所有,不由一陣陣感到“惘然”和茫然。
“誰能解金印,瀟灑共安禪”好佛好禪的人不少,上至朝廷部院,下至州縣,沒有誰不常到寺院來祈禱,或參學一些佛理,並習練一些修行方法。但這僅僅是一種從外面的欣賞而已,並沒有真正進入佛門,在座諸公,誰敢於把自己的“金印”解下,辭官解籍,再遁入空門。沒有,世人終究是捨不得那個“金印”。若真的捨得下,那么大家一起共同“安禪”,才真正是“瀟灑”得很。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