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濕清熱散,中醫方劑名。出自《洞天奧旨》卷九。具有除濕清熱之功效。主治燕窩瘡,羊胡瘡。
基本介紹
- 名稱:除濕清熱散
- 出處:《洞天奧旨》卷九
- 功用:除濕清熱
- 主治:燕窩瘡,羊胡瘡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茯苓二錢(6g),炙甘草一錢(3g),白朮一錢(3g),白芷五分(1.5g),蒲公英二錢(6g),澤瀉一錢(3g),豬苓一錢(3g),蒼朮一錢(3g),羌活五分(1.5g),天花粉一錢五分(4.5g)。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功用
除濕清熱。
主治
燕窩瘡,羊胡瘡。
方義
白朮燥濕利水,蒼朮燥濕健脾、祛風濕,茯苓滲濕利水,豬苓利尿滲濕,天花粉清熱生津,蒲公英清熱解毒,白芷祛風除濕,澤瀉利水滲濕、泄熱通淋,炙甘草瀉火解毒,調和諸藥,羌活祛風濕。
重要文獻摘要
《外科啟玄》:“腦後項窩有瘡,名日燕窩瘡,是足太陽兼督脈經,乃濕熱所生也。下唇下巴骨有瘡,名日羊胡瘡,是任脈經濕熱所生也,在承漿穴地閣邊,宜除濕清熱之藥摻之。燕土丹,清油調搽患上,神妙”。
《洞天奧旨》:“燕窩瘡生於腦後項之窩,乃足太陽兼督脈之經也。羊胡瘡生於下唇下巴骨之處,乃任脈之經承漿、地閣穴道也。兩處生瘡,多是感犯濕氣,濕久則熱,熱久則毒難化矣。於是氣血不通,濕熱不散,而瘡有經月不愈者,在小兒尤多。倘內服除濕清熱之味,以消太陽、任督之毒,外用藥摻之或搽之,則瘡即結靨而愈矣”。
《古今名醫臨證金鑒? 外科卷》:“因其多與濕、風有關,故醫家多以除濕清熱散風治之而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