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濕定痛散(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除濕定痛散,中醫方劑名。出自《杏苑生春》卷七。具有清熱除濕,通絡止痛之功效。主治酒濕痰痛風。症見足膝紅腫痛熱,疼痛劇烈,遊走不定,晝輕夜重,舌紅苔黃膩,脈滑數。臨床上用於治療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急性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見有關節紅腫熱痛者。

基本介紹

  • 名稱:除濕定痛散
  • 出處:《杏苑生春》卷七
  • 功用:清熱除濕,通絡止痛
  • 主治:酒濕痰痛風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運用,加減化裁,使用注意,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黃柏(酒炒)、威靈仙(酒炒)各五錢,蒼朮、羌活、甘草各三錢,陳皮、白芍各一錢。

用法用量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以沸湯入生薑汁一蛤殼調服。

功用

清熱除濕,通絡止痛。

主治

酒濕痰痛風。

方義

素嗜肥甘、酒漿,日久蘊濕生熱,聚濕成痰,致使濕熱痰濁停滯於內,復因感受風濕,內外合邪,注入筋骨、關節,經絡阻滯,發為痛風。治宜清熱燥濕,祛風通絡。故方中重用黃柏,苦寒入腎走骨,清熱燥濕,使已聚之濕熱從小便而出;威靈仙可導可宣,長於祛風濕,通經絡,止痛作用較強,並能消積濕停痰,是以《本革綱目》謂其治“風濕痰飲之病”有捷效。二藥相伍,清熱燥濕;祛風通絡,共為君藥。更以善理中焦之蒼朮燥濕健脾,使中聚之濕不致注於肢節為患,與黃柏同用,即為名方二妙散之配製,尤能清熱燥濕,為治濕熱下注,筋骨、關節紅腫疼痛之常用組合,前賢曾謂濕熱腰膝疼痛,此方主之;羌活通達周身,祛風濕,利關節,通經絡,止疼痛,與威靈仙同用,功可相輔相成。此二藥共為臣藥。又以陳皮理氣醒脾,燥濕和中,與蒼朮配伍,以除中焦之濕,杜其生痰之源;白芍藥、甘草舒緩攣急止痛;生薑汁消痰和中,開郁行閉,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兼作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除濕,通經活絡,祛風止痛之功。俾濕熱分清,氣血周流,則腫痛可解。故本方所治之痛風,以風濕痰熱留滯經絡、關節,氣血不得宣通者為宜。

運用

1、本方是治療濕熱痹阻證。臨床運用以臨證以足膝紅腫痛熱,疼痛劇烈,遊走不定,晝輕夜重,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辨證要點。
2、常用於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急性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見有關節紅腫熱痛,證屬濕熱阻滯者。

加減化裁

痛甚而兼血瘀者,可加乳香、沒藥、全蠍以活血通絡止痛;熱盛者,加忍冬藤、金銀花、絡石藤等清熱解毒通絡;濕勝者,酌加防己、薏苡仁、木瓜、茯苓等祛濕舒筋通絡;痰多者,加半夏、膽南星、竹瀝等清熱滌痰。

使用注意

關節疼痛,畏寒喜溫者忌服。本方苦燥,易傷津耗血,故有陰血不足者亦不宜使用。

重要文獻摘要

《醫學鉤玄》:“因酒過多,乃致肢節中風作痛,用除濕定痛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