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貢村位於河北省涉縣城北路相距40公里,系關防鄉西溝底6.8公里處,為乾旱無水深山區。境內礦產資源除石灰石儲量外其餘貧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陡貢村
- 外文名:Dougong village
- 地理位置:河北省涉縣城北路相距40公里
- 面積:10 km
- 電話區號:0310
- 郵政編碼:056402
- 人口數量:1000 人
- 車牌代碼:冀D
簡介,陡貢村歷史,陡貢村發展,地圖信息,
簡介
陡貢村地處關防鄉、毗連郝趙村、前岩村、西瓦池村,氣候宜人,風景秀麗,人傑地靈,空氣好,陡貢村里的所有男性公民只有劉、江兩個姓氏,沒有別的雜姓。據傳很久以前有董、張、王、蔡等姓氏,現在已經不存在了。300多戶,1000多口人
陡貢村位於河北省涉縣城北路相距40公里,系關防鄉西溝底6.8公里處,為乾旱無水深山區,南距匡門4公里,北距南漫駝、西寂寥3公里,東距古台2.5公里,全境10平方公里,2003年耕地面積980畝,均為山坡梯田,人口1150人,每人平均占有土地0.85畝。
陡貢村四面環山,處於深山峽谷,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左右,分布不均,大部集中在七、八月間;其特點是:春季乾旱少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少雪。境內礦產資源除石灰石儲量外其餘貧乏。
陡貢村歷史
元末時,就有董姓在此居住,至今已有670餘年。明嘉靖十六年十月十九日在村東建觀音堂時,在“香境乘婚刪亭子”上刻有“涉縣龍山五里董供村”字樣。因元末明初,兵連偶結,瘟疫流行,村民遇難,董姓不知葬遷何方?明成化二十二年,劉戰(劉戰)從涉縣更樂遷此。後江貞於正德十三年從更樂遷來。另一江姓江太興於嘉靖年間從古台遷入。明隆慶年間時有蔡姓、郭姓、王姓,以後又有了張姓遷此。現董、郭、蔡、王、張五姓全無。只有劉、江兩大姓氏。因此地勢山高坡陡,明萬曆年間改村名為陡貢,是時是讓此山坡陡壁作出貢獻來養活人們的生存。
飽經歷史悠久磨練的陡貢村人,民性是溫謙的,風俗是淳厚的,勤於農耕,安居守業,以人為善,樸實節約,雖經朝代更迭,670餘年的世事滄桑,諸多兵荒戰亂,水、旱、雹、霜、蝗蟲、地震等特大自然災害,眾多劫難,但勤勞勇敢、熱愛家鄉故土的陡貢村人,終於戰勝了一切艱難險阻,在這深山溝內,艱苦創業,開荒種地,壘堰修建梯田,不斷從事著建設家園和改變自己命運的鬥爭。
陡貢村人的正義之舉
民國13年(1924年),陡貢村20餘人英勇地參加了發自河南林縣的農民起義軍天門會,村里設有文武傳師,旗幟鮮明的抗糧、抗捐、抗稅,反對官府豪紳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周圍10餘個村莊的青年積極回響,紛紛加入天門會。雖然遭到血腥鎮壓,但表明了農民民眾反抗壓迫和剝削的英勇不屈氣概。
“七七”事變,國土淪陷,八路軍一二九師轉戰太行,與日寇展開了反侵略戰爭。民國29年(1940年),一二九師派王平同志進駐陡貢,秘密發展地下黨員有:劉金廷、劉謙元、劉永堂、劉其昌、江書余等人,隨之建立了陡貢黨支部。廢除了保甲制宣傳,組織民眾抗日救亡,並陸續建起了青抗先、婦救會、民兵武委會、兒童團、農會等抗日民眾組織。與此同時,發動貧苦農民開展減租、減息、清理舊債運動,有力的打擊和消弱了農村的封建勢力。
涉縣淪陷後,為抗日救亡,1939年17歲的熱血青年劉世昌(丁力)毅然南下求學,在大學期間參加了黨的地下工作。為了建立抗日統一戰線,他曾帶領同學們赴南京參加反蔣情願運動,遭到蔣的全國通緝。汗趨犁拔後碾轉到八路軍軍隊中任要職,隨軍轉戰南北。
本村江乃昌等數十名有識青年,投筆從戎,奔赴抗日前線參戰,1945年9月20日在磁縣中馬頭杏花村與日寇激戰中,光榮殉國。
在8年抗戰、3年解放戰爭中,陡貢村入伍和參戰青年近100餘人。直接參加了平漢、豫北、上黨、太原等11次戰役。在平漢戰役時,全村50餘名民兵組成戰鬥隊、擔架隊、奔赴前項婚寒線,隨同主力部隊戰鬥。在此期間,黨支部發動民眾,交納公糧,做軍鞋、軍衣兵蒸、運輸軍用物品、站崗、放哨、除殲反特,從人力、物力等各個方面全力支援了前線,為革命戰爭勝利作出了貢獻。
民國35年(1946年)陡貢村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廣大貧下中農從地主富農手中分得土地213.5畝,酷尋協房屋80餘間及其他浮財,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翻身得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過互助組、初級農業合作社、高級農業合作社,1956年實現燥承項了農業集體化,劃時代由土地私有制制度變革為集體所有制。
陡貢村發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陡貢村的變化
陡貢村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艱苦奮鬥,使一個貧窮落後的陡貢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經經濟體制的過分集中統一、平均主義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挫折,致使各項事業發展緩慢,但在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首先在農村實行經濟體制改革,進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力發展商品經濟,推行各捆海汽項富民政策,極大的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和創造精神,各項事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新局面。
1:飲水工程:建國前,遇旱年,人畜飲水都要到古台,往返得10餘華里。畜馱、人擔,可古台只有水井2眼,故稱好漢井,老少弱者,一天擠不上一擔水。曾有一老漢一天擠了一擔水,快到家時不小心跌倒把水灑了,一氣之下,上吊自盡。建國後,陡貢村民在黨和國家大力支持下,建蓄水池兩個,容量得5000立方米;打水櫃、水窖760多個,夏季將水蓄起來,基本解決了村裡的人畜飲水,結束了乾旱年往返10華里畜馱、人擔的歷史。
2:電力建設:1965年陡貢村開始自磨電;1986年高壓線進村;特別是2001年農網改造以後,徹底解決了農村照明、動力等用電負荷問題。村里電視機已基本普及,電話全村已有85門,液化氣也開始進入家庭。現在真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坐在沙發上,便知天下事。
3:交通運輸:要想富、先修路;1983年將通往古台的5華里路從北山根改道南邊,並擴寬路面。又於2001年將路面水泥硬化,建成了鄉級公路。徹底結束了幾千年以來的崎嶇、羊腸小道的歷史。現在陡貢村個戶擁有兩輛大客車、兩輛出租小汽車、一輛大卡車。使村民的出行、燃料、購買物資十分方便。每天均有外來的和本村的經商戶,糧、油、采、蛋等以及收購的小商、小販。真是一派繁榮景象。
4:人們生活衣、食、住、行的變化:建國前,糠采半年糧,民眾中流傳著:“一天不吃糠、肚內無主張”,“早晨糠、中午糠、晚上稀飯照月亮”。建國後50年代到70年代末,每年吃國家返銷糧近20萬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等一系列富民政策,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陡貢村人面對人多地少、十年九旱的現實,走工、農、商相結合的模式,農閒時外出打工經商,農忙時回家種地。現在全村外出從事打工、經商者293人;在本村自組建築隊4個,80餘人,占村總人數的32.5%。人們的生活水準有了明顯改善。2003年人均*******元,信用社個戶存款103.2萬元。較1980年8.35萬元增長了11.4倍。白面、大米已成為村民的主食;燒的是液化汽加蜂窩煤,做衣80%買外加縫紉機,坐的是沙發椅,看的是有線電視節目;大部分村民都住上了小洋樓。消費結構已向高檔化發展。
主要農產品:核桃,花椒,柿子
本村江乃昌等數十名有識青年,投筆從戎,奔赴抗日前線參戰,1945年9月20日在磁縣中馬頭杏花村與日寇激戰中,光榮殉國。
在8年抗戰、3年解放戰爭中,陡貢村入伍和參戰青年近100餘人。直接參加了平漢、豫北、上黨、太原等11次戰役。在平漢戰役時,全村50餘名民兵組成戰鬥隊、擔架隊、奔赴前線,隨同主力部隊戰鬥。在此期間,黨支部發動民眾,交納公糧,做軍鞋、軍衣、運輸軍用物品、站崗、放哨、除殲反特,從人力、物力等各個方面全力支援了前線,為革命戰爭勝利作出了貢獻。
民國35年(1946年)陡貢村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廣大貧下中農從地主富農手中分得土地213.5畝,房屋80餘間及其他浮財,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翻身得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過互助組、初級農業合作社、高級農業合作社,1956年實現了農業集體化,劃時代由土地私有制制度變革為集體所有制。
陡貢村發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陡貢村的變化
陡貢村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艱苦奮鬥,使一個貧窮落後的陡貢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經經濟體制的過分集中統一、平均主義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挫折,致使各項事業發展緩慢,但在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首先在農村實行經濟體制改革,進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力發展商品經濟,推行各項富民政策,極大的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和創造精神,各項事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新局面。
1:飲水工程:建國前,遇旱年,人畜飲水都要到古台,往返得10餘華里。畜馱、人擔,可古台只有水井2眼,故稱好漢井,老少弱者,一天擠不上一擔水。曾有一老漢一天擠了一擔水,快到家時不小心跌倒把水灑了,一氣之下,上吊自盡。建國後,陡貢村民在黨和國家大力支持下,建蓄水池兩個,容量得5000立方米;打水櫃、水窖760多個,夏季將水蓄起來,基本解決了村裡的人畜飲水,結束了乾旱年往返10華里畜馱、人擔的歷史。
2:電力建設:1965年陡貢村開始自磨電;1986年高壓線進村;特別是2001年農網改造以後,徹底解決了農村照明、動力等用電負荷問題。村里電視機已基本普及,電話全村已有85門,液化氣也開始進入家庭。現在真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坐在沙發上,便知天下事。
3:交通運輸:要想富、先修路;1983年將通往古台的5華里路從北山根改道南邊,並擴寬路面。又於2001年將路面水泥硬化,建成了鄉級公路。徹底結束了幾千年以來的崎嶇、羊腸小道的歷史。現在陡貢村個戶擁有兩輛大客車、兩輛出租小汽車、一輛大卡車。使村民的出行、燃料、購買物資十分方便。每天均有外來的和本村的經商戶,糧、油、采、蛋等以及收購的小商、小販。真是一派繁榮景象。
4:人們生活衣、食、住、行的變化:建國前,糠采半年糧,民眾中流傳著:“一天不吃糠、肚內無主張”,“早晨糠、中午糠、晚上稀飯照月亮”。建國後50年代到70年代末,每年吃國家返銷糧近20萬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等一系列富民政策,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陡貢村人面對人多地少、十年九旱的現實,走工、農、商相結合的模式,農閒時外出打工經商,農忙時回家種地。現在全村外出從事打工、經商者293人;在本村自組建築隊4個,80餘人,占村總人數的32.5%。人們的生活水準有了明顯改善。2003年人均*******元,信用社個戶存款103.2萬元。較1980年8.35萬元增長了11.4倍。白面、大米已成為村民的主食;燒的是液化汽加蜂窩煤,做衣80%買外加縫紉機,坐的是沙發椅,看的是有線電視節目;大部分村民都住上了小洋樓。消費結構已向高檔化發展。
主要農產品:核桃,花椒,柿子
地圖信息
地址:邯鄲市涉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