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嶺岩群

陡嶺岩群

岩性地層單位,河南地層多重劃分對比研究組(1994)認為陡嶺岩群為一套無層無序地層,應改稱為陡嶺雜岩。

出露於淅川縣大陡嶺—西峽縣田關一帶,河南省地質局區調隊1976年創名,命名剖面位於河南淅川縣小陡嶺—瓦屋場,東經112 02′,北緯33 17′。

基本介紹

  • 外文名:Douling group
  • 屬性:岩性地層單位
  • :元古宇
  • 階代碼:Pt1dl
  • 地層代碼:30
  • 主要岩性:變質岩
  • 區位:南秦嶺構造帶
命名,沿革,特徵,岩性,剖面,變質研究,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絕對年齡,變質原岩,相關礦產,同物異名,

命名

河南區域地質測量大隊,1976年手稿命名;河南省地質礦產局地層清理組席文祥等,1997年介紹。

沿革

1961年北京地質學院將這套變質地層稱為古元古界龍潭溝組,1962年河南地質局地研所將其時代歸早震旦世。1976年河南區調隊將其改稱為元古宙陡嶺群(河南地礦局,1989),並將秦嶺隊(1959)劃分的古元古界劉嶺群下部命名為周進溝組,歸入陡嶺群,該群自下而上分為周進溝組、瓦屋場組和大溝組。1981年,河南區調隊又將周進溝組從陡嶺群中劃出,歸於信陽群,保留原瓦屋場組和大溝組。

特徵

岩性

為眼球狀混合岩、斜長角閃片麻岩、透輝變粒岩、石墨二長片麻岩夾石墨大理岩。與北側周進溝(岩)組斷層接觸;南側與姚營寨組不整合接觸。出露厚3905米。

剖面

出露於淅川縣大陡嶺—西峽縣田關一帶。自下而上分為:1. 瓦屋場組 以斜長角閃片麻岩、(含石墨)大理岩、黑雲(和二雲)斜長片麻岩、透輝變粒岩為主,夾少量(含石墨)鈣質二雲片岩、(鈣質)絹雲片岩、斜長白雲片岩、黑雲片岩,綠泥片岩、透閃石英片岩、角閃石片岩、(含石墨)白雲變粒岩、黑雲斜長片岩等。厚度為1345—2061m。2. 大溝組 以(含石榴)黑雲斜長片麻岩、斜長角閃片麻岩為主,夾石墨斜長片麻岩、石榴斜長片麻岩、(石墨) 二雲斜長片麻岩和少量石墨片岩、石榴白雲石墨片岩、石英岩等。厚度為1832m。其遭受以低角閃岩相為主的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變形較複雜。原岩為雜砂岩、碳酸鹽岩和基性火山岩及少量泥質岩、泥灰岩等, 屬於淺海相火山-沉積作用的產物。變質岩遭受區域混合岩化作用,發育眼球狀、條帶狀混合岩類。與上覆中元古界姚營寨組呈不整合接觸。
西峽西峽

變質研究

陡嶺岩群位於華北板塊和揚子板塊之間的秦嶺構造帶南緣,屬南秦嶺構造帶.陡嶺岩群是南秦嶺構造帶最古老的結晶基底,形成時代為早元古代早期,自下而上可分為三個岩組:湘河片麻岩岩組,樓房溝斜長角閃岩岩組和瓦屋場變粒岩岩組,其與上覆武當山岩群和耀嶺河岩組之間均為不整合接觸.該文自岩石類型、岩石化學、岩相學、礦物學和變質溫壓計算等方面對陡嶺岩群的原岩建造、形成環境和變質作用作了詳細研究,表明其原岩為一套沉積--火山建造,形成環境為陸緣--島弧環境。
變質作用可分為四期:

第一期

早元古代時陡嶺岩群開始褶皺沉降,發生第I期區域變質作用和第I期變形的早期變形,為中偏高壓綠簾角閃岩相-低角閃岩相。

第二期

由於熱松馳,陡嶺岩群達到其峰期變質M,伴隨著第一期變形的晚期變形變質溫壓條件達高角閃岩相。

第三期

中元古代,武當山岩群皺造山,陡嶺岩群發生第三期區域變質及第二期變形,變質溫壓條件為綠片岩相,屬退化變質。

第四期

晚元古代後,陡嶺岩群發生蝕變作用及變形。.

絕對年齡

用單顆粒鋯石逐級蒸發207Pb/206Pb、Sm Nd、Rb Sr、40Ar/39Ar年代學方法對東秦嶺陡嶺群變質雜岩的形成時代、變質時期和構造歸屬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陡嶺群變質雜岩形成於早元古代,年齡為2000Ma左右,在其形成後遭受了多期變質作用。

變質原岩

岩石地球化學特徵表明:片麻岩的原岩為一套泥砂質的沉積碎屑岩,具有後太古沉積岩的組成特點,形成於活動大陸邊緣環境;透輝石變粒岩的原岩為鈣砂質的沉積碎屑岩,但可能與片麻岩有著不同的物源區;斜長角閃岩有明顯不同的兩種產出狀態和不同的兩類稀土模式,一類呈夾層狀與片麻岩互層產出,總稀土含量較低和不強的輕重稀土分離,原岩為非大洋型的拉斑玄武質火山岩;另一類則呈透境狀產出,並具有很高的總稀土含量和強的輕重稀土分離,及明顯的Eu負異常,原岩為拉斑玄武質的深成侵入岩。陡嶺群變質雜岩有與秦嶺群類似的岩石組合、原岩建造和時代等特徵,形成於非大洋的活動大陸邊緣環境。

相關礦產

通過對淅川-西峽一帶地質工作研究。該區金礦受地層控制明顯,已發現的金礦體均產於陡嶺群地層中。
河南省西峽縣龍頭礦區其金礦化蝕變帶賦存於陡嶺群大溝組地層中,賦礦圍岩為斜長角閃片麻岩,受NW、NWW向斷裂控制,成礦與花崗斑岩岩脈關係密切。

同物異名

龍潭溝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