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陡崖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萊蕪市
- 人口:1147人
- 耕地面積:1233畝
基本信息
位置
歷史經歷
據《蘇氏譜》記載:民國初年陳、蘇兩姓由陡崖村遷來建村,因址在山坡上,缺水,故名乾山子。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王許保-陡崖”。
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止鳳鄉·陡崖”。1941年,萊蕪劃分為萊北、萊東、新甫三縣,陡崖村隸屬萊北縣香山區:1945年10月恢復萊蕪縣制,陡崖屬香山區;1951年3月,地名區改為數字區,香山區改稱十三區,陡崖村隸屬十三區;1955年10月,數字區復稱地名區,陡崖村為香山區管轄;1958年3月,全縣劃分28個鄉(鎮),陡崖歸屬大王莊鄉;10月,劃分24處人民公社,陡崖隸屬大王莊公社;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大王莊公社改稱大王莊辦事處,陡崖村劃歸大王莊辦事處溫家莊鄉管轄;1985年10月,撤辦事處,改稱大王莊鎮,陡崖村隸屬大王莊鎮。
陡崖村舊址原來在現址村南,1966年因修建香山水庫,全村北移。從1970年開始,又陸續對村莊、道路進行設計規劃。1986年修了長1700米、寬8米的直通溫家莊的公路。1997年投資30萬元全部進行了瀝清硬化。1998年通開了村裡的南北大街,長300米,寬15米。陡崖村因香山河穿境而過,水淺時尚能涉水而過,汛期只有望水興嘆。給民眾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1985年,村里發動民眾修起了長25米、寬4米、高4米的三孔拱橋,解決了這一難題,村裡的經濟也隨之繁榮起來。
資源
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陡崖村民創造了光輝的業績。抗日戰爭期間,陡崖村村北的柳樹溝是香山區中隊的辦公地點,本村和外村的有志青年都是在這裡參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41年,地下黨派王鵬與止鳳村張燦春到陡崖村動員該村反動組織紅槍會解散,不要再進行反動活動。但紅槍會頭目卻密謀要殺害王鵬。村長朱清學得知後,便千方百計地做紅槍會的工作,軟硬兼施,最終安全地把王鵬護送出村。1942年,日寇到陡崖村掃蕩,槍殺兩人,其中一兒童是被鬼子當作練槍的靶子活活槍殺。還有一次,日軍在葫蘆頭溝殺死兩名婦女。陡崖人民奮起反抗,英勇抗敵,11位優秀兒女為國捐軀,許多有志之士為追求光明,南征北戰,作出了很大貢獻,他們是陡崖村的光榮和驕傲。
陡崖村十分重視改革生產條件,大力發展水利事業,1957年為改善乾山子村的生產條件,修了乾山子水庫。以後又於1964年、1975年陸續修建了村北的漿葫蘆水庫和北峪水庫。從解放初至今,陡崖村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修建起大小塘壩5個,攔河截流3處。2000年投資10萬元,建三孔橋起了1600方的大水池一個,調劑了水源。2002年又投資20萬元鋪設了地下管道,使陡崖水庫的水不用機器直接流到田間地頭。由於生產條件的改善,全村的產業結構調整有了很大發展。現在已發展生薑400畝,桑園230畝,糧食與經濟作物比例達到1:3。
近年來,陡崖村依託當地儲量豐富的鐵礦石、黑色花崗石、石英石等資源,民眾集資入股或個人承包等形式進行礦產開發,形成了集體、個體、聯合體一起上的勢頭。從業人員達到300多人,已開採花崗石3萬多立方米,開採鐵礦石20噸,其它礦產1000多噸,年收入達50多萬元。蘇鹹孟是其中的佼佼者。
發展
今天的陡崖村,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陡崖人民正以飽滿的熱情為建設富裕文明的新農村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