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華清宮

唐華清宮

唐華清宮,是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別宮。後也稱“華清池”,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包括原驪山國家森林公園,與頤和園、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並稱為中國四大皇家園林。

華清宮背山面渭,倚驪峰山勢而築,規模宏大,建築壯麗,樓台館殿,遍布驪山上下。初名“湯泉宮”,後改名溫泉宮。唐玄宗更華清宮,因在驪山,又叫驪山宮,亦稱驪宮、繡嶺宮。華清宮始建於唐初,鼎盛於唐玄宗執政以後。唐玄宗悉心經營建起如此宏大的離宮,他幾乎每年十月都要到此游幸。歲盡始還長安。安史亂後,政局突變,華清宮的游幸迅速衰落,唐朝以後各代皇帝已很少出遊華清宮。後歷代皇家有維修,到解放前已是湯池寥落,宮殿蕭疏。華清池,解放後人民政府自1959年起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

自2018年10月1日起,華清宮執行120元/人·次的門票價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華清宮
  • 別稱:華清池、驪山宮、驪宮、繡嶺宮
  • 曾用名:湯泉宮、溫泉宮
  • 地理位置: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
  • 文物年代:唐
  • 文物級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文號:國發〔1996〕47號
  • 批准時間:1996年11月20日
  • 門票價格:120元/人·次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建造背景,歷史變遷,規模形制,宮城區,宮城外至繚牆區,繚牆外有關建築,驪山上建築——昭陽門外,西繡嶺,東繡嶺,建築遺址,遺蹟,遺物,景區榮譽,

建造背景

華清宮是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別宮。背山面渭,倚驪峰山勢而築,規模宏大,建築壯麗,樓台館殿,遍布驪山上下。唐詩人白居易《驪宮高》詩曰:“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清人錢維喬《華清宮》詩道:“華清之宮驪山足,玉殿千重相連屬”。驪山景色宜人,溫泉盪邪去疾。傳說遠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時期,就已成為周天子的游幸之地。那時的溫泉名“星辰湯”。《三秦記》載:“始皇初,砌石起宇,名驪山湯,漢武加修飾焉”。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令大冢宰宇文護造皇湯石井。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列植松柏千株,修屋建宇。至唐代逐步形成規模。唐太宗貞觀十八年(644),詔左衛大將軍姜行本,將作大匠閻立德建宮室樓閣,賜名“湯泉宮”。《冊府元龜》載:“貞觀二十二年(648)正月戊戌,帝如溫湯。癸卯,御製碑以示群臣”。唐高宗鹹亨二年(671)改名溫泉宮。唐玄宗天寶六載(747),更溫泉宮為華清宮,“環宮所置百司區署,詔琯總經度驪山,疏岩剔藪,為天子遊覽”(《唐書·房琯傳》)。華清宮因在驪山,又叫驪山宮,亦稱驪宮。白居易《驪宮高》詩:“驪宮高兮入雲”。驪山似錦若繡,一名繡嶺,宮因山名,亦名繡嶺宮。唐代詩人崔塗、李商隱、崔道融詠華清宮,皆以“繡嶺宮”為詩名。
驪山下華清宮遺址驪山下華清宮遺址

歷史變遷

華清宮始建於唐初,鼎盛於唐玄宗執政以後。唐玄宗悉心經營建起如此宏大的離宮,他幾乎每年十月都要到此游幸。歲盡始還長安。故有“十月一日天子來,青繩御路無塵埃”之名句。據清乾隆本《臨潼縣誌》載:從開元二年(714)到天寶十四年(755)的40年間,先後出遊華清宮36次,有時一年兩去,其微行間出無法計算。游幸規模甚大,“千乘万旗被原野,雲霞草木相輝光”。“八十一車千萬騎,朝有宴飲暮有賜”。等於把長安的政府機關搬到驪山,竟然以華清宮為中心,形成了一個新的城市。安史亂後,政局突變,唐玄宗終於從皇帝的寶座上跌落了下來。華清宮的游幸迅速衰落,唐朝以後各代皇帝已很少出遊華清宮。
後晉高祖天福年間,把破壞的華清宮“改曰靈泉觀”,賜予道士。宋時,“湯所館殿,鞠為茂草”,建築物已十分破爛。宋人只能根據華清宮的遺蹟,“刊故宮圖於石”,讓後人知道唐代華清宮的全盛而已。至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以前,有趙志古等人,組織民間力量,曾以15年的時間整修華清宮,曾建起三清殿等八座大殿,朝元、沖明二閣和九龍、芙蓉等湯池(據乾隆本《臨潼縣誌》)。以後又逐漸蕭條。清聖祖康熙四十二年(1702)冬十一月西巡時也重修過華清池(原華清宮),他曾“駐蹕溫泉”。民國時期,也有過幾次整修,可是華清池及驪山所存古建,大約就是清初重建後所保留下的格局,到解放前已是湯池寥落,宮殿蕭疏,一片破敗景象。
解放後人民政府自1959年起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辟湯池,修殿宇,建賓館,開花園,使古老的華清宮煥發了青春,成為人民民眾遊樂之處。

規模形制

從文獻記載和野外的實際考察中,大抵可知華清宮的範圍是:南至驪山西繡嶺第一峰(即周烽火台),北到今縣城北什字。東至石瓮谷(寺溝)。西到鐵路療養院西側的牡丹溝。宮城(即羅城),南至山根,北到今縣城南什字,東至東窯村,西到游泳池。1967年新華書店在南什字西北角修建營業樓,發現了用青石砌成的宮城北牆的牆基。1981年春,城建單位在西街丁字形路北,也發現了同樣的北牆基。1982年冬於寺溝村南的山坡上探出東繚牆兩段。從調查和發掘所見遺蹟及文獻資料所記,華清宮的建築布局嚴謹,曲折縈迴,規模宏大。唐玄宗以民脂民膏,建此豪華宮苑,供一己之歡娛,然曾幾何時,“漁陽鼙鼓”驚破了他的美夢。華清宮樓殿湯池,遂漸次破壞,自宋以至明清,其原有建築已蕩然無存。記其遺蹟,乃以彰我民族之文化,並以此為借鑑,建立一個新時代的風景旅遊區,供廣大人民民眾遊覽。唐代華清宮充分利用了有利地形,使其成為一座結構嚴謹、富麗堂皇的龐大宮殿建築群。主要殿舍以溫泉為中心,構成華清宮的核心。然後向山上和山下展開,利用地形特點,布設不同類型和用途的樓閣亭榭,同時還有青松翠柏、荔枝園、芙蓉園、梨園、椒園、東花園等分布其間,把整個華清宮妝扮得格外妖嬈。華清宮的建築依山面水,鱗次櫛比,除宮城(羅城)外,還有繚牆環繞。繚牆之外,又羅列不少建築,清乾隆《臨潼縣誌》稱:“湯井殊名,殿閣異制,園林洞壑之美,殆非人境”。
清乾隆《臨潼縣誌·唐華清宮圖》示意圖清乾隆《臨潼縣誌·唐華清宮圖》示意圖
分宮城區:東區、中區、西區。宮城外與繚牆之間:西、北、東。繚牆外建築:西、北、東。驪山上宮中建築:西繡嶺及東繡嶺等部分。

宮城區

宮城即羅城,華清宮的重要建築都布設在這裡,周圍繞以羅城,分設四門,其四門。
復建的華清宮門復建的華清宮門
宮門
〔北門(津陽門)〕因面渭津故名。鄭嵎《津陽門》詩序說:“津陽門者,華清宮之外闕,南扃禁闈,北走京道”。乾隆本《臨潼縣誌》:“宮倚山面渭,北向,以北門為正門,曰津陽門”。
〔東門(開陽門)〕因向陽開而故名,開陽門外自北而南有觀風樓、重明閣、四聖殿、宜春亭、鬥雞殿、按歌台、王母祠等建築,乃華清宮中觀景區。
〔南門(昭陽門)〕取日之光,質以昭明之意。清乾隆《臨潼縣誌》:“亦曰山門,御輦登山便道也”。
西門名望京門,因面向京都長安故名。門外有西瓜園、看花台、芙蓉園、粉梅壇,是宮中的皇家花園。
以南北門相對為中軸線,宮內以牆相隔分為三個區域。
東區
〔瑤光樓、梨園〕《長安志》:“津陽門之東曰瑤光樓,南有小湯”。《津陽門詩》:“瑤光樓南皆紫禁”。(註:瑤光樓,即飛霜殿北門也)。乾隆《臨潼縣誌》:“小湯西有梨園”。梨園是唐玄宗與楊貴妃在華清宮內教習梨園弟子的地方。《舊唐書·禮樂志》載:唐玄宗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號曰皇帝梨園弟子。宮女數百,亦稱梨園弟子”。此為梨園本部,在今西安城北。後世人因稱演員曰梨園弟子,劇場曰梨園,本源於此。
御湯遺址博物館御湯遺址博物館
〔飛霜殿〕是此區主體建築。《長安志》:“瑤光樓南曰飛霜殿”。《津陽門》詩“飛霜殿前月悄悄”。(註:飛霜殿即寢殿。)
〔御湯九龍殿〕《長安志》:“在飛霜殿之南”。《明皇雜錄》:“元宗幸華清宮,新廣湯池,製作宏麗,安祿山於范陽以白玉石為魚龍鳧雁,石樑石蓮花以獻,雕鐫巧妙,殆非人工。上大悅,命陳於湯中,乃以石樑橫亘其池上,而蓮花才出水際,上因幸。解衣將入,而魚龍鳧雁皆若奮麟舉翼,狀欲飛去。上甚恐,遽命撤去,而石蓮花至今猶存焉”。《南部新書》與此略同。《賈氏談錄》:“湯泉凡一十八所,第一是御湯,周環數丈,悉砌以白石,瑩澈如玉,面皆隱起魚龍花鳥之狀,四面石坐階級而下,中有雙白石蓮,泉眼自瓮口中湧出,噴注白蓮之上”。
飛霜殿飛霜殿
〔玉女殿、虛閣〕虛閣今名夕佳樓,下即溫泉源,名星辰湯。《長安志》:“虛閣下溫泉,二玉石瓮,溫泉所出也”。
中區
〔前殿、後殿〕前殿在南,後殿在北,是中區的主體建築,與津陽門、昭陽門、朝元閣同在一條中軸線上。往南可直出昭陽門。往北,須由日華門、月華門繞道東區或西區,方能出入津陽門和北正門。
御湯銘石御湯銘石
〔太子湯、少陽湯、尚食湯、宜春湯〕前殿東南,自東而西有太子湯和少陽湯,南面自東而西有尚食湯和宜春湯。
西區
自北向南有七聖殿。功德院在小牆北,長湯十六所,筍殿在小牆南。
〔七聖殿〕一名七星殿。《長安志》:“自神堯至睿宗,昭成、肅明皇后皆立衣袞衣。繞殿石榴太真手植也。”《津陽門》詩註:“宮中有七聖殿,自神堯至睿宗,逮竇後皆立衣袞衣,繞殿石榴樹,皆太真所植。”
〔功德院〕《津陽門》詩:“果老藥堂空掩扉”。(註:南有功德院,其間瑤壇羽帳皆在焉。順興影堂,果老藥堂。亦在禁中也。)
〔順興影堂〕《津陽門》詩註:“真人李順興,後周時修道此山,神堯皇帝受禪,真人潛告符契,至今山下有祠宇”。
〔果老藥堂〕果老乃八仙中張果老也。
〔長湯十六所〕《明皇雜錄》:“又嘗於宮中置屋數十間,環回甏以文石,為銀鏤漆船及白香木船,檝棹皆飾以珠玉。又於湯中壘琴瑟山及沉香為山,以壯瀛洲。”陸龜蒙《溫泉》詩:“暖殿流湯數十間,玉渠香細浪回還。上皇初解雲衣浴,珠擢時敲琴瑟山。”即言此。《津陽門》詩:“暖山度臘東風微,宮娃賜浴長湯池,刻成玉蓮噴香液,漱回煙浪深逶迤,犀屏象薦雜羅列,錦鳧繡雁相追隨,破簪碎鈿不足拾,金溝殘溜和纓。”(註:宮中除供奉兩湯池外,更有十六所長湯,每賜浴諸嬪御,其修廣與諸湯不侔,甃以文瑤寶石,中央有玉蓮捧湯泉,噴以成池。又縫綴綺繡為鳧雁於水中,上時於其間泛鈒鏤小舟以嬉遊焉。)
〔筍殿〕《雍錄》:“殿側有溫泉湯碑,其石瑩澈見人形影,宮中號玻璃碑”。即北魏元萇所撰溫泉碑,舊在靈泉觀,今在溫泉源前西壁。
海棠湯遺址海棠湯遺址
〔芙蓉湯〕一名海棠湯。清乾隆《臨潼縣誌》:“在蓮花湯西,沉埋已久,人無知者,近修築始出,石砌如海棠花,俗呼為楊妃賜浴湯,豈以海棠睡未足一言而為之乎”。
〔阿湯〕唐張祜《阿湯》詩:“日落宮城紅樹芳,綠窗燈影在雕梁。金輿未到長生殿,妃子偷尋阿湯。”未見文獻記載,故址今不可考。是否芙蓉湯的異名,亦不可知。

宮城外至繚牆區

在宮城東西兩側及北布置了許多殿、觀、壇、台及花園,與宮城中的建築物遙遙相望,生機盎然。
宮城西側——望京門外
〔芙蓉園〕《津陽門》詩註:“上嘗於芙蓉園(京城東南)中獲白鹿,惟山人王旻識之,曰:‘此漢時鹿也’。上異之,令左右周視之,乃於角際雪毛中得銅牌子,刻曰:‘宜春苑中白鹿’。上由是愈愛之,移於此山(驪山)目之,曰仙客。”按:《雍錄》:“芙蓉園在京城東南隅,隋宇文愷作芙蓉池,因以為園”。唐芙蓉園應制諸作,即京城東南隅芙蓉園,與此芙蓉園有別。
〔粉梅壇〕《津陽門》詩:“飲鹿泉邊春露晞,粉梅檀杏飄朱墀”。
〔看花台〕為觀賞芙蓉之處。登台西望,可望繚牆外牡丹。
〔西瓜園〕在望京門外的看花台北。王建《華清宮》詩:“內園分得溫湯水,二月中旬已進瓜”。
宮城北——津陽門外
〔朝堂〕在津陽門外東西兩邊。
〔弘文館〕是設於華清宮講經校書之所。按:“弘文館始置於唐高祖武德初年,名修文館。九年(626)改名弘文館,又名昭文館,內設祥正學士,掌制誥,以文學語言諫諍。講經博士講授儒學經典,校書掌校正書籍。”
宮城東側——開陽門外
〔觀風樓〕鄭嵎《津陽門》詩:“此時上御觀風樓,水光山影相參差”。(註:觀風樓在宮外東北隅,屬夾城而連於內,前驅馳道,周視山川。寶應中,魚朝恩毀之以修章敬寺。)
〔重明閣〕《長安志》:“今四聖殿北,臨高有重明閣,倚欄北瞰縣境如在諸掌,閣下有方池,中植蓮花,池東鑿井,每盛夏極甘冷,人爭汲之”。
〔四聖殿〕《雍錄》:“殿東有怪柏”。位置在重明閣南。
〔宜春亭〕《雍錄》:“在開陽門外”。
〔鬥雞殿〕《雍錄》:“在觀風樓南”。《津陽門》詩註:“觀風樓毀,惟鬥雞殿與球場迤邐尚在”。鬥雞,在秦漢時期就已非常盛行,《史記·袁盎傳》:“盎病免居家,與閭里相隨行,鬥雞走狗”,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就是一個鬥雞走狗迷。三國時,鬥雞亦很活躍,曹植有詩:“鬥雞東郊道,走馬長湫間”。魏明帝為了鬥雞還特別建造了一座鬥雞台。唐玄宗李隆基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按唐代民間習俗,鬥雞多在清明節。為了過癮,他不僅在華清宮中修有鬥雞殿,還特意在長安兩宮間設立雞坊,成為四時皆斗的常戲。
〔按歌台〕《雍錄》:“在鬥雞殿南,台臨東繚牆”。鄭嵎《津陽門》詩:“迎娘歌喉玉商碟,蠻兒舞帶金葳蕤”。大凡宮中歌舞盛會多在此舉行。所謂“按歌台上新聲歇”即言此。

繚牆外有關建築

所謂繚牆,即曲折繚繞的牆,因它繚繞著宮城,故名繚牆。為宮外圍牆。北有東西二門,在東者曰北繚門,在西者與津陽門正對,曰北正門。東西各有一門,共四門。西繚牆內側有一夾道可登山,正西有復道自繚牆可通長安。
繚牆外西邊
〔賜莊〕即唐玄宗賜楊國忠、虢國夫人及韓國、秦國夫人之宅第。在宮西,極為豪華。據《舊唐書·楊國忠傳》說:“玄宗每年冬十月幸華清宮,常經冬還宮。國忠山第在宮東門之南,與虢國相對,韓國、秦國甍棟相接。天子幸其第,必過五家,賞賜宴樂。”《舊唐書·楊國忠傳》和《白孔六帖》均說賜莊在宮東,並指出:王士禎在詩中說賜莊在“鳳凰原下鹿槽旁”是不對的。究在何處,尚需進一步考證。
〔牡丹溝〕唐玄宗為了游幸時也能觀賞名花,除在望京門外植芙芙蓉外,又於西繚牆外的山谷中遍植牡丹,溝因花名曰牡丹溝。若站於繚牆內的看花台上,於內可觀園中芙蓉,於外可賞園外牡丹。
〔唐昌觀、白鹿觀〕在牡丹溝西。
繚牆外北邊
〔講武殿〕在正北門外,東西兩側是講武之地。講武由來已久,《周禮·月令》:“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國語·周語》:“三時務農,而一時講武”。唐襲古制,也非常重視講武。《新唐書》記載:開元二年(713)十月,唐玄宗在驪山舉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閱兵講武活動,因此在以後擴建華清宮時修此講武殿。
〔望仙橋〕在華清宮北正門外,講武殿北。
繚牆外東北
〔舞馬台〕舞馬之所,舞馬是唐玄宗獨出心裁的大發明。《明皇雜錄》稱:“玄宗常教舞馬四百蹄,各為左右,分為部目,為某家寵,某家驕。時塞外亦有善馬來貢者,上俾之教司,無不曲盡其妙。因命衣以文繡,絡以金銀,飾其鬃鬣,間雜珠玉。奏其曲謂‘傾杯樂’者數十回。其馬奮首鼓尾,縱橫應節。又施三重板床,乘馬其上,旋轉如飛,……每千秋節(玄宗生日)命舞於勤政樓下。”《津陽門》詩註:“其舞馬,安祿山亦將數匹以歸而私習之。其後,田承嗣代安有存者,一旦於廄上聞鼓聲,頓挫起舞,廄人惡之,舉篲以擊之,其馬尚為怒未妍妙,因更奮擊,宛轉曲盡其態。廝恐以告,承嗣以為妖,遂戮之,而舞馬自此絕焉。”杜甫《鬥雞殿》詩“鬥雞初賜錦,舞馬既登床”即言此。
〔大、小球場〕《長安志》:“在宜春亭北門外曰大球場,其西曰小球場”。
此外尚有東瓜園、摘椒亭、逍遙殿等。

驪山上建築——昭陽門外

驪山以石瓮谷為界,為西繡嶺與東繡嶺。西繡嶺有三峰,自東而西最高者為第一峰,次為第二峰,再次最西為第三峰。

西繡嶺

第一峰為周幽王時舉烽火處,峰巔西有羯鼓樓,樓東上有翠雲亭。
〔羯鼓樓〕《長安志》:“在朝元閣之東,近南繚牆之外”。按:“朝元閣在第三峰頂,南繚牆在第二峰南側,《長安志》所言恐誤。乾隆本《臨潼縣誌》:“‘羯鼓樓在第一峰西’,或是。”《通典·樂典》:“羯鼓正如漆桶,兩頭俱擊,以出羯中,故號羯鼓,亦謂之兩仗鼓”。清乾隆《臨潼縣誌》說:“鼓出外夷,龜(音丘)茲,天竺部皆用之,在都曇鼓,答臘鼓,雞婁鼓之上,如漆桶,下有小牙床承之,擊用兩仗,宜黃櫨、花椒等木。其聲焦殺嗚烈,尤宜促曲、破戰、催花,又宜高樓晚景,月白風清,破空透遠。”
〔翠雲亭〕一名翠陰亭,宋刊李埏絕句:“一別驪山歲已深,林花依舊繡嶺岑,歸尋當日新開路,隱約苔痕下翠陰。”(詩石後註:翠陰亭,乃開元時勝境,今路在亭基之上。)
第二峰,由第一峰北下即西繡嶺第二峰。
〔望京樓、鐘樓〕望京樓峙其西,鐘樓屏其東,望京樓面向西,故以望京名之,又朝落日斜陽,亦名斜陽樓。
第三峰,第二峰北下即西繡嶺第三峰。
〔朝元閣〕一名老君廟,又名老君殿,亦名降聖觀。《舊唐書》:“唐高宗李治麟德三年(公元666),幸老君廟,追號曰太上玄元皇帝,創建祠堂,其廟置令、丞各一員”。《舊唐書》載:“天寶七載十二月,言玄元皇帝見於華清宮之朝元閣,乃改為降聖觀”。《冊府元龜》與此同。明人都穆《驪山記》說:“山之半坡,朝元閣舊建於此,又上二里為老君殿。”“是降聖觀與朝元閣實二處也”。朝元閣、老君殿、老君廟、降聖觀,是一座建築而異名?還是各自獨立存在?歷史上說法不一,老君殿、老君廟是朝元閣的異名,諸說大體一致,唯降聖觀與朝元閣是否為一尚有爭議。一說降聖觀是朝元閣的異名,另一說朝元閣與降聖觀各自獨立存在。兩說就唐代自身文獻記載,前後也有矛盾,一說是改,一說是另置。究竟是一還是二,尚無定論。朝元閣的位置,《賈氏談錄》:“在北山之上,基址最為嶄絕,次東即長生殿”。所謂北山,即西繡嶺第三峰,今老君殿的所在。《類書》:“朝元閣在驪山,唐建舊址尚在”。宋人杜常詩曰:“朝元閣上西風急,都入長楊作雨聲”即此。相傳玄宗因夢而得玉,琢為元元像祀之。清乾隆《臨潼縣誌》:“今像存殿中,玉色精潤,神氣如生,惟鼻遭火損,兩手被瘋道人竊去,刻木手嵌腕下,令人淒慨不盡”。今觀玉像,確如其言。現存陝西省博物館。
〔長生殿〕一名集靈台。《舊唐書》:天寶元年(742)“新成長生殿,名曰集靈台,以祀天神”。《唐會要》與此同。《長安志》:“長生殿,齋宮也,有事於朝元閣即齋沐此殿”。《長恨傳》載:“天寶十載,楊貴妃待輦避暑驪山宮,秋七月,牽牛織女相見之夕,時夜半休,侍衛於東西廂。元宗憑貴妃肩而立,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願世世為夫婦”。《碧雞漫錄》:“元宗幸驪山,貴妃生日,小部張樂長生殿,會忠州遞進荔枝,開籠香滿一室,供奉李龜年撰荔枝香曲進之,時天寶四載夏也”。按:《兩唐書》記載,玄宗每歲十月幸華清宮,無夏到驪山事,唐人詩中亦均說是十月。例:
李頎《驪山送李回》:“千岩曙雪旌門上,十月寒花輦路中”。
白居易《江南遇天寶樂叟歌》:“是時天下太平久,年年十月坐朝元”。
王建《溫泉宮行》:“十月一日天子來,青繩御路無塵埃”。等。
程大昌說:“華清宮覆道潛通大明宮,其有無避暑驪山事,皆未可定,故兩存之”。
〔迎春坪、飲鹿泉、飲鹿槽〕迎春坪,在老君殿前,西臨牡丹溝。《長安志》:“山城內多馴鹿,有流澗號飲鹿泉”。飲鹿槽乃當時為鹿飲水的石槽,今老君殿西側臨牡丹溝處有一石槽,人稱飲鹿槽,當為其遺物。
〔荔枝園、連理木、燕子龕〕荔枝園、連理木臨西繚牆。南有燕子龕。《陝西省志》:“在降聖觀南”。王維有《燕子龕禪師》詩作。

東繡嶺

〔石魚崖〕因其形似魚而故名。石瓮谷水激石成瓮,清乾隆《臨潼縣誌》:“石瓮谷在東繡嶺左,谷中盡植蘭蕙,亦謂之芝蘭谷”。清順治《臨潼縣誌》:“飛泉在石瓮谷中,其水瀑瀉噴激如飛”。《津陽門》詩:“石魚崖底百尋井,銀床下卷紅綆遲”。註:“石魚崖下有天然石,其形如瓮,以貯飛泉,故上以石瓮為寺名,寺僧於上層飛樓中懸轆轤,斜引修綆長二百餘尺以汲,瓮泉出於紅樓喬樹之梢。寺既毀,石瓮今已埋沒矣”。
〔紅樓、綠閣〕乾隆《臨潼縣誌》:“綠閣在西,紅樓在東,下有澗泉瀑布千尺,聲淙淙林石間,仄蹬盤空,上下曲折。從柏影中北瞰渭河明膩如線”。明人袁宏道謂:“驪山佳境在此,睡海棠恐不能到,其信然”。順治《臨潼縣誌》:“紅樓,在石瓮寺西岩下臨絕壁。樓中有元宗題詩,真草八分書,每句一體。兩壁上有王維山水畫。”《津陽門》詩“煙中壁碎摩詰畫,雲間字失明皇詩”即此。
〔福岩寺〕即石瓮寺(見本章五節,寺院)。
〔斯飛亭〕在寺之右。乾隆《臨潼縣誌》:“岩如屏封,泉壑幽雅,舊有斯飛亭”。宋刊李珽《詠驪山》詩石序說:“攜家登朝元閣,晚由東山北下,自石瓮過開元山路並斯飛亭,皆當日親為開置,今復經徙,因留拙句”(詩從略)。按:亭故址應在寺西崖上。
〔王母祠〕乾隆本《臨潼縣誌》:“天寶元年作”。《津陽門》詩:“金沙洞口長生殿,玉蕊峰頭王母祠”。《楊妃外傳》:“驪山有玉蕊峰金沙洞。”據傳:宮內又有沖明閣、御容殿,宮北次東有更衣殿,次西有五聖殿、少府監、天狗院、鷹鷂院、御馬院。山上有飛閣寺,天華宮、玉女明星殿等,故址均不可考。

建築遺址

1956年8月6日,陝西公布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時,把華清池(華清宮)列為省級保護單位,並提出保護好華清池內所藏的唐漢白玉老君像和北魏溫泉頌碑、北魏三道士石刻等。華清宮遺址,劃定範圍為:臨潼區(原縣)城南什字至烽火台,東至寺溝,西至牡丹溝。1996年11月,華清宮遺址由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簡稱國四)。
華清宮遺址文物保護信息
項目內容
文物保護單位名稱
華清宮遺址
批准級別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文號
國發〔1996〕47號
批准時間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日
編號
53
年代
文物類別
古遺址

遺蹟

一號遺蹟:1956年發現,位置在今鐵路療養院東部的南坡上,見有蓮花紋柱石,範圍不明。
二號遺蹟:1978年發現,位置在驪山西繡嶺第三峰頂,今老君殿南偏西10米處,斷崖上有厚2.5米,南北長8米的夯土基,遺址內有大量唐代殘磚瓦片。
三號遺蹟:1979年發現。位置在驪山迎春坪的東側,北距二號遺蹟約100米。建築坐東面西,進深5米,瓦礫堆積厚30厘米。
繚牆遺蹟:1967年和1981年春,分別在位於今縣城南什字新華書店和西街的丁字形路北兩處,均發現石砌的東西向城基,按其位置此牆基應是宮城的北繚牆基。
御湯遺蹟:1982年4月,華清池內基建時,在今“貴妃池”西側發現了古建築基址,省文管會考古隊即開始發掘考證。用了3年多時間發掘了約4000平方米的面積,發現了一條長18米、寬5.1米的唐代蛇形水源通道和4座青石砌成的浴池,還有大殿基址4處,發現30多米長的石牆和兩處蓮花踏步,總長400多米的陶管水道,長50米的磚砌水道及建築材料多件。1983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溫泉總源北部發掘出一個東西長10.6米,南北寬6米,深1.5米。輪廓呈蓮花瓣形的浴池遺址,池底及四周均用青石鋪砌,池內有兩層台,池底南有兩個圓形水口。專家根據史籍記載華清宮的御池方位、形制、規模和發現的浴池四周的大殿基址和柱礎等,認為是唐玄宗使用的九龍殿蓮花湯。1984年10月在緊挨蓮花湯西北處,發掘出一個保存完好的海棠花形狀的浴池,東西長3.6米,南北寬2.9米,深1.26米,用青石砌成,池內有二層台階,池底正中有一圓形水口,做工考究,雕刻精細,專家認為是“海棠湯”,即唐玄宗御賜楊玉環的“貴妃池”。在蓮花湯西南還發掘出一個東西長5米,南北寬2.7米,深1.2米,用青石鋪砌的長方形浴池。據文獻記載推測,應是“太子湯”。經考證,這些古建築遺存與史志書記載完全吻合,是一組較完整的唐華清宮建築遺址,也是華清宮的中樞所在,為唐玄宗和貴妃游幸時活動的主要場所。期已經全面整理,並仿唐形制,建成“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供遊人參觀。

遺物

在解放後整修、擴建和考古工作中發掘和採集到的遺物有:磚,條形、方形、青棍磚和方形蓮花紋磚;瓦,筒瓦、板瓦;瓦當,蓮花紋、虎面紋、盤龍紋瓦當;還有鳳紋滴水,青石蓮花紋柱礎,素麵白玉石柱礎,鐵鉤釘;以及大、小口徑的圓形陶水道,三彩龍首,白玉老君像,白玉殘力士像等。

景區榮譽

2018年4月13日,2018中國西北旅遊行銷大會暨旅遊裝備展上,入圍“神奇西北100景”排名第二。
門票價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