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叢書

《陝西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叢書》是由陝西出版集團、陝西旅遊出版社於2012年出版的圖書,由陝西省文物局編寫。

基本介紹

  • 書名:陝西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叢書
  • 作者陝西省文物局
  • 頁數:全套107冊
  • 定價:2996元
  • 出版社:陝西出版集團、陝西旅遊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出版
凡事皆有說頭,叢書亦然。
按一定的需要和目的,將很多書彙編成集的一套書,就叫叢書。中國編撰叢書有很久的歷史了,據說從宋代就有成熟和完備的叢書問世,而到明清時期更是盛極一時,乾隆時期編纂的《四庫全書》,堪稱中國古代叢書之最。雖然研究文化史的學者也曾指出,《四庫全書》的編撰有其文化專制的意蘊,但其保存古籍的功勞不容低估。
大體說來,叢書有兩個顯著的特徵,一是卷帙浩繁;二是內容相關聯,又各自獨立成編。《陝西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叢書》是符合這兩方麵條件的:全省107個縣級行政區劃,每個縣區一編,泱泱百卷,可謂不凡;雖然各自成編,內容風格卻是協調統一的。
然而,這些形式上的特徵遠沒有內涵的意義重大。
首先,細細品味《陝西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叢書》,編輯立意頗可稱道。
2007年,按照國務院的統一安排,陝西省開始了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5年之後,10支專業普查隊、6000多人次專業工作者的辛勤汗水凝聚成兩個數字:陝西全省107個縣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點49058處,其中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點34187處。在短暫地陶醉於陝西文物普查覆蓋率、文物普查質量、文物登記點數量等指標都位居全國前列的喜悅之後,一個重要的話題擺在人們面前:如何讓這將近5萬處的不可移動文物點和民眾的生活掛起鉤來。
並非所有的人都能切身感受到文化遺產保護的迫切性。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和現代化進程的深入,我國的文化生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一些地方文化遺產消失的速度呈現加速度態勢,對繼承和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保持民族文化特質和文化獨立性造成了直接威脅。讓公眾認識到這一嚴峻形勢,使文化遺產保護成為每一個公民和組織的共同意識,已經刻不容緩。
1956年我國開展了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在公布了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普查的成果更多地成為文物專業工作者的案頭參考資料,並不為社會公眾所知曉。1981年開始了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和文物複查,普查結束後,在國家文物局的主持下,按省份編輯出版《中國文物地圖集》,這一項工程浩大的文化工程對文物普查成果的運用向前邁了一大步。2011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束後,陝西省文物局敏銳意識到普查成果運用社會化的迫切性,合乎邏輯地做出了編輯《陝西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叢書》的決定。順勢而為,又立意高遠。
其次,考量《陝西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叢書》,可以期待的收穫,大略有如下數端。
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全面、準確的資料。陝西省地上地下文物遺存極為豐富,被譽為“天然的歷史博物館”。其文物點密度之大、數量之多、等級之高,均居全國首位。《陝西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叢書》在文物普查的基礎上,公布了縣域內文物資源的家底,對文物資源、文化遺產的進一步開發、保護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本套叢書也將成為向民眾宣傳、普及文化遺產知識的重要平台。如較之前兩次普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在內容上有明顯不同,即對近現代文化遺產和工業遺產的關注度大大加強,這種關注也自然地成為本套叢書編寫的重點內容,這對提高民眾文化遺產意識,關注身邊的文化遺產有著深遠的意義。
不可忽視的鄉土教材的作用。生於1925年、曾任《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首都新聞攝影學會會長的鐵矛,在一篇文章中深情地寫到“記得我上國小的時候,是三十年代末期。有一次,老師給同學們發了一本油印的小冊子《蒲城鄉土教材》,內容是蒲城縣的地理、歷史、物產、人文景觀等的介紹,讀起來倍感親切。那時正當抗日戰爭初期,這本小冊子極大地激發了我們愛鄉愛國,抗擊侵略的情懷與鬥志,至今記憶猶新”。愛國主義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家鄉的一草一木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將抽象的愛國主義與生於斯、長於斯的息息相關的環境和事物聯繫起來時,愛家愛鄉就可成為愛國行為的最初出發點。這正是鄉土教材的價值所在。
作為文物普查的重要成果,《陝西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叢書》為文物和博物館專業工作者提供了全面、系統的基礎資料,為學術界呈現了翔實可靠的研究資料,必將成為業內人士必備之工具書。而對文化遺產保護行政執法者來說,對文化遺產狀況的熟悉與對法律條款的準確理解同樣重要,可以期待《陝西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叢書》將成為文化遺產行政執法不可或缺的幫手。
不該忘記的還應包括“驢友”。陝西省是旅遊資源大省,也是旅遊發展強省。旅遊業已經被省政府定義為陝西省十二五時期重要的支柱性產業,必然在陝西省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文化遺產作為開發旅遊市場的基礎性工程,將發揮更大的作用。特別是在旅遊熱點人滿為患、不堪重負的今天,更多的旅遊者將會選擇那些遠離塵囂的遺產地,在那些斷垣殘壁間體味廢墟的魅力。在星星點點的瓦礫上尋找遠古的氣息。真可謂一無所有,氣象萬千。而這個時候,《陝西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叢書》一冊在手,按圖索驥,其樂無窮。
寫到這裡,想起了司馬遷完成他的傳世巨著《史記》後說過的話:“藏之名山,副在京師”。對這兩句話,學者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學者認為,“藏之名山”是將正本存到山裡,副本存在京城。有的學者則認為“藏之名山”本為正本,實藏於國家書府——太史公府;而“副在京師”本當為副本,傳於司馬遷外孫楊惲。不管怎么理解,司馬遷想表達的意思多複製幾本,以流傳後世。清朝的乾隆爺也有類似的想法,《四庫全書》完成後,他下令建立了七座藏書樓,在北方有四座,即紫禁城裡的文淵閣,瀋陽的文溯閣,圓明園裡的文源閣,承德的文津閣。在南方有三座,即揚州的文匯閣,鎮江的文宗閣,杭州的文瀾閣,將《四庫全書》抄寫了七部,分藏於七大藏書樓,號為“四庫七閣”,蔚為壯觀。然而歲月無情,七大藏書閣在歷經戰火之後,或散佚,或毀失,存者不多。
比較起來,今天的人幸運多了,藉助現代印刷科技,《陝西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叢書》不但印量大、而且印製精美,為更多的讀者所收藏,所擁有,其功久矣,其功遠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