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蠶桑絲綢研究所

陝西省蠶桑絲綢研究所,又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蠶桑絲綢研究所,位於陝西省周至縣南郊,占地面積132.66畝,下轄的蠶種場位於周至縣城北,占地839畝。全所擁有品種桑園10畝,試驗桑園70畝,生產桑園380畝,建有綜合試驗樓、家蠶育種樓、家蠶繁育樓7棟,共7900平方米。截至2006年底,在職職工86人,其中高級職稱6人,中級職稱16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陝西省蠶桑絲綢研究所
  • 別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蠶桑絲綢研究所
  • 前身 :西北農學院蠶桑研究室
  • 地址:陝西省周至縣南郊
簡介,研究方向,發展成果,學術交流,

簡介

陝西省蠶桑絲綢研究所原隸屬於陝西省農業科學院,其前身是西北農學院蠶桑研究室。1958年9月10日在此基礎上成立陝西省蠶桑研究所。1995年9月10日更名為陝西省蠶桑絲綢研究所。1999年9月,西北農業大學、陝西省農業科學院等七個教學與科研院所合併,成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陝西省蠶桑絲綢研究所隨之併入大學,劃歸畜牧獸醫學院即現動物科技學院管理。
建所近五十年以來,主要針對北方乾旱半乾旱氣候特點,立足陝西,面向全國開展蠶桑科學技術方面的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了家蠶遺傳育種、桑樹育種及栽培、家蠶生理病理及蠶用新藥劑研製、蠶桑實用新技術、新機具、新設備研製、蠶桑綜合利用以及蠶桑農村試驗示範基地建設等專業特色和研究方向,獲得科技成果81項,為陝西蠶桑生產的發展和北方蠶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幾代工作者奮發圖強,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奉獻了無愧的人生。

研究方向

陝西省蠶桑絲綢研究所主要針對北方氣候特點,立足陝西,面向全國開展蠶桑科學技術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有家蠶遺傳育種、桑樹育種及栽培、家蠶生理病理及蠶用新藥劑研製、蠶桑實用新技術、新機具、新設備研製、蠶桑綜合利用以及蠶桑農村試驗示範基地建設等。

發展成果

四十餘年的風雨歷程,四十餘年的艱苦奮鬥,如今的蠶桑絲綢研究所,已趨於成熟。在科學技術研究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成果。從1978年省科學大會以來,至2006年,我所獨立完成獲獎成果45項,其中省一等獎二項,二等獎五項,國家發明四等獎一項;協作完成獲獎成果20項,其中省部一等獎六項,二等獎兩項。獨立完成的45項成果中有43項在生產中得到套用,95.0%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建所以來撰寫科技論文404篇,其中學報級論文62篇;編著29部,其中獨立編著10部。
1、桑樹方面研究
20世紀60年代初和70年代中期,我所先後兩次利用秋冬季節分路奔赴陝南秦巴山區,跋涉陝北溝壑沙丘,深入關中廣大農村蒐集地方品種資源,選拔出了秦巴山區的藤桑、胡桑、板桑、西鄉二號等品種,關中的周至一號、二號、扶風一號等品種,陝北的甜桑、吳堡桑、大花桑等品種,並通過鑑定,在藤桑的優良單株中選拔出707,秦巴桑,流水一號,在陝北選育出葉果兼用桑761等優良品種。在所內建立了300多個國內外良種品種資源觀察園。張成和同志主持選拔的707品種在省內示範推廣了3000多萬株,並被新疆,甘肅,山西省和義大利引進栽植。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在韓明齋等同志的努力下,在多倍體雜交,性配子染色體加倍及人工混倍體培育等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開創了混倍體無性分離,培育無性系同源三倍體桑品種的新途徑,在較短時間內培育出301、304、305、306等一批無性系同源三倍體。陝桑305的選育獲2003年度陝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在果用桑品種選育和示範推廣方面,蘇超等在老一輩的研究工作基礎上,對果用桑資源進行了系統的整理、鑑定,確立了誘變、雜交和選擇相結合的果桑育種技術體系,先後育成紅果1號(761)、紅果2號、紅果3號、紅果4號、白玉王等果桑系列品種。
2、家蠶育種和生產技術方面的研究
1961年成立家蠶育種課題組,由承經宇同志主持。 70年代初育成了陝蠶一號,長細絲品種陝1×春4,特大高產型品種571×薩尼斯24,105×薩尼斯24,571×南4等品種,在農村飼養都得到了高產。1979年馬吉星育成了夏秋用品種7401×育26,並在生產中推廣。1981年育成了春用多絲量品種陝蠶二號,1986年育成春用品種陝蠶三號,1987年育成夏秋用品種秋試2號,1989年育成春用品種陝蠶四號,1991年育成了夏秋用品種秦芳×渭陽,1997年育成了春秋兼用品種陝蠶5號,均經審定合格,形成了陝蠶系列品種,在我國北方蠶區陝、甘、寧、新、晉,豫大面積推廣,並銷往義大利試養成功。
20世紀70年代開始了基礎品種的研究。套用連續定向培育和定向選育技術,1981年育成了“123高”其繭層率達到30%,1990年又育成124,129繭層率達30%。在研究這些品種的實踐中,承經宇創新了“天平擺動模式”選育方法,打破性狀間負相關,達到雙方性狀在新的水平上實現新的平衡。羅玉功套用螢光選繭技術和連續定向選育方法,1995年育成了出絲率22.4%的高出絲率基礎品種125,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韓明齋在寶雞基點研究推廣了全齡少回育、 簡易蠶台條桑育和熟蠶自動上簇等省力化養蠶技術, 1997年獲得省農業技術推廣三等獎。吳遠舉在戶縣基點研究了塑膠大棚養蠶技術,解決了大面積成片桑園養蠶蠶室緊缺的矛盾,李忠平試驗成功正丁醇登簇劑解決了上簇勞力緊張的矛盾,1979年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夏明倫等在安康基點提出了以攻總產為目標的“高效簡易養蠶技術”在安康示範推廣,1980年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3、家蠶病蟲害防治方面的研究
家蠶病蟲害防治研究從藥物添食開始,以後發展為消毒防病藥劑的研製。1964-1974年,韓明齋、曾愛國等在農村基點先後解決了安康、寶雞等地多年來危害嚴重的膿病和白僵病的防治問題。20世紀80年代陝西僵病嚴重,夏耀同志研製了402稻糠防僵劑,推廣後至今仍在套用,後又研製了特效防僵藥多霉淨。1998年王進、肖乃康等同志與204所合作研製成功廣譜高效消毒劑強氯安,從1997年開始在陝西推廣套用,1999年獲陝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4、蓖麻蠶、柞蠶方面的研究
20世紀50年代初期姚沃所長從上海生物實驗研究所朱冼教授處引進蓖麻蠶種來陝西示範推廣,“文革”期間終止。我所及陝西的柞蠶研究主要在1978年以前。1959年由夏耀主持在周至縣的秦嶺北麓原始台柞蠶放養高產試驗,獲得了斤卵300斤繭的高產。1962年我所接收了周至縣農業局所轄的團標柞蠶實驗場作為基地,開展了柞蠶留種保種、放養技術等項目研究。“文革”後柞蠶科研轉輾在西鄉縣柞蠶原種場和城固縣張家灣村開展。夏耀同志主持了柞蠶豐產技術研究、飾腹寄生蠅的防治研究,快中子照射柞蠶卵提高產繭量試驗;羅玉功同志主持了柞蠶遺傳育種,柞蠶二化一放,柞蠶一代雜交種、柞蠶良種繁育體系的建立等項研究。羅玉功同志主持系統分離選育的柞蠶新品種7108,7182,在漢中地區農村推廣套用,並編入《中國柞蠶品種志》(P112-113)。

學術交流

1984年日本學者西扈秋雄來所里講學,1986年日本蠶學會理事長吉武成美博士和向山文雄分別來所里講學。1990到1995年我所先後接待了美國、義大利、前蘇聯、烏克蘭四次來所考察和洽談合作項目的國際客人。1994年和1998年聯合國亞太地區蠶桑培訓中心與聯合國考察官員來所考察和洽談合作項目。
1982年副所長承經宇和薛振聲同志赴日本考察,1991年以農科院院長呂金殿為團長,承經宇、羅玉功、韓明齋應邀赴前蘇聯烏克蘭共和國考察,參加了國際蠶業學術會議,雙方互換了蠶、桑品種,洽談了合作研究項目;呂金殿、承經宇、羅玉功、韓明齋被聘為客座教授。
1993年我所派遣張烈同志赴烏克蘭蠶桑絲綢研究所考察與合作研究。1998年受國家科技部委派,由農科院紀檢書記楊景昆為團長,錢永華、宋新華、蘇超為成員又前往烏克蘭考察並洽談合作項目。
1989年由我所牽頭,組成北方蠶區八省九所,現擴大為十一省十四個單位加盟的北方蠶業科研協作區,先後由承經宇、羅玉功負責組織學術活動,從1998年開始由錢永華任協作區秘書長,下設蠶、桑、蠶病專業小組,每年輪換任主任單位組織學術活動。北方蠶業科研協作區已成為全國同行業公認的組織健全、有章程、工作紮實、成效卓著的協作組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