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地表系統與環境承載力重點實驗室,前身為2016年7月成立的西北大學地表系統與可持續發展實驗室,2017年6月獲批建設為陝西省重點實驗室,2020年12月陝西省科學技術廳正式批覆省重點實驗室通過驗收。實驗室依託單位為西北大學,行政主管部門為陝西省科學技術廳。2021年1月,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台建設完成,並完全對外開放。
基本介紹
研究區域,研究方向,科研隊伍,大型儀器設備共享,
研究區域
陝西省地表系統與環境承載力重點實驗室以陝西省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為重點研究區域,立足陝西,聚焦絲綢之路經濟帶,面向西部,系統開展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雙重影響下不同地區地表過程的變化與影響、快速城鎮化過程及其資源環境效應、乾旱半乾旱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與可持續發展等重大科學問題研究,揭示關鍵地區水-土-氣-生-人相互作用的過程與機理,著力解決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環境脆弱地區水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環境建設的國家重大需求問題,以及關中-天水經濟區快速城鎮化過程的資源環境制約因素等地方發展問題,實現區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研究方向
方向一:關鍵地帶地表過程與氣候環境變化
本方向以陝西秦巴山地、渭河流域和黃土高原三大地理單元以及“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青藏高原和西北乾旱區內陸河流域為研究對象,在秦巴山地氣候、生態與水源涵養,渭河流域水文–生態–環境相互作用,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評價與過程模擬,寒區旱區水循環過程與水資源方面開展相關研究,重點開展區域/流域尺度地表過程與氣候環境變化研究。
方向二:城鎮化及其資源環境約束與效應
本方向以關中城鎮群、陝北長城沿線和陝南的陽安鐵路沿線城鎮帶、西包和西康鐵路沿線城鎮發展軸為重點,在城鎮化格局與過程、城鎮化資源環境約束、城鎮化環境效應和新型城鎮化路徑最佳化等方面開展相關研究。
方向三:資源環境承載力與可持續發展
本方向以陝西秦巴山地、渭河流域和黃土高原三大地理單元以及“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青藏高原和西北乾旱區內陸河流域為典型地區,重點開展資源環境承載力和人地關係耦合系統的動態演變機理研究,探索區域空間管控模式與可持續發展路徑,為城鄉轉型與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科研隊伍
實驗室目前固定人員79人,其中研究人員76人,技術人員3人。主要由中青年研究人員構成,35歲以下27人,35-40歲15人,40-45歲12人,45-50歲10人,50歲以上15人。固定人員中教授32人,副教授30人,講師14人,高級工程師1人,助理工程師2人。其中博士生導師29人,碩士生導師30人。
實驗室流動人員20人,其中博士後人員6名,客座研究人員14名。客座研究人員來自國外的加拿大國家水文中心、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義大利威尼斯大學、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局北美平原農業研究實驗室、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澳大利亞聯邦科工委組織水土中心、英國牛津大學和國內的中科院西北生態資源環境研究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等單位。
大型儀器設備共享
實驗室用房面積3000m,其中儀器分析用房面積2500m,辦公用房面積400m,資料室面積100m。2021年1月,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台建設完成,並完全對外開放。實驗室現擁有氣體穩定同位素比質譜儀、超高精度液態水和水汽同位素分析儀、離子色譜儀、超高效液相色譜與三重四級桿質譜聯用儀、氣相色譜與三重四級桿質譜聯用儀、電感耦合電漿質譜儀、TOC分析儀、多功能酶標儀、熱釋光/光釋光測年儀、能量色散X射線螢光光譜儀、雷射粒度儀、磁化率儀、掃描電鏡、X-射線衍射儀、無人機載高光譜成像系統、探地雷達、攜帶型土壤碳通量自動測量系統、全自動太陽光度計、全自動網路化植被冠層分析儀、高密度電法儀、陸基三維雷射掃瞄器、高速自動比表面與孔隙度分析儀、攜帶型光合作用測量系統、超高精度液態水和水汽同位素分析儀、高精度測量機器人TS60、測量型GNSS等大型儀器設備及輔助設備30餘台套,儀器原值1500餘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