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陝西省區域生物資源保育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於2005年5月11日經陝西省科技廳組織專家論證並批覆同意成立,組建試運行。2006年12月10日,通過了陝西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驗收,定名為“陝西省區域生物資源保育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英文名稱為:“Shaanxi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Convers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gional Biological Resources”,2007年1月,陝西省科技廳批准正式成立。2007年4月,掛牌運行。工程中心前任主任陳宗禮教授(2005-2012),現任中心主任由陝西省三秦人才、延安大學孫志宏教授(2013-至今)擔任。本工程中心2010年被陝西省科技廳組織的評估專家組評估獲得良好,2013年和2016年兩次評估獲得優秀。
學術隊伍
陝西省區域生物資源保育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經過多年的發展建設和團隊凝練,現有科學研究人員35人,其中中心固定人員30人,特聘教授2人(北京理工大學李春教授和上海大學吉永華教授),有高級職稱16人,博士17人,碩士11人,
研究方向
陝西省區域生物資源保育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區域生物資源保育與利用的基礎上,聚焦於菌草、山丹丹、蠍子、食用菌等區域優勢生物資源。在多年研發積澱的的基礎上,經專家論證整合形成以下三個穩定的研究方向:
1.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
該方向學術帶頭人為王文強教授,以具有區域特色的生物多樣性資源為主要研究對象,重點開展以下工作:
(1)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
(2)環境污染的生物毒理效應和生態保護關係研究
(3)山丹丹組培工廠化快繁及栽培示範推廣研究
2.資源藥物研究與利用
該方向學術帶頭人為孫志宏教授和白占濤教授,以陝北資源藥物為研發對象,緊密圍繞蠍資源優勢,重點開展以下工作:
(1)靶向離子通道多肽藥物資源庫的構建
(2)疼痛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離子通道的多肽藥物研究
(3)離子通道型多肽生物殺蟲劑研究
3.微生物資源利用與無害化處理
該方向學術帶頭人為任桂梅教授和鄧振山副教授,以陝北資源微生物為主要研發對象,開展有益微生物資源的保育、利用和產業化以及對有害微生物的抑制和災害預防。重點開展以下工作:
(1)生物-植物聯合修復石油污染研究
(2)陝北食用菌栽培技術研究
(3)巨菌草引種栽培推廣研究
標誌性成果
陝西省區域生物資源保育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十二五”期間,共承擔中、省市各類科技項目46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項,省級22項,總計科研經費424.6萬元;發表研究論文162篇,其中被SCI、EI、ISTP收錄23篇,CSCD收錄55篇;獲陝西省科學技術三等獎2項,陝西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三等獎3項,陝西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陝西省高等學校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延安市科學技術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獲國家發明專利10項,實用新型專利36項,外觀設計專利24項。
陝西省區域生物資源保育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標誌性研究成果有:“用豆科植物和根際菌協同作用對原油污染土壤的修復技術研究及示範”、“ 延安地區環境污染的生物毒性效應及生態保護研究”、“陝北食用菌制種與栽培原料開發與套用推廣”、“ 利用複合微生物無害化處理含油廢水技術研究及示範”和“ 東亞鉗蠍產業化養殖技術”等。這些成果均與企業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對接,建立起了高校與企業聯合攻關機制,突破了當地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問題,幫助了延安當地企業大幅提升研發能力,探索出了一條提高綜合辦學水平、服務陝北經濟社會發展良性互動的路子。通過加大聯合、共建、融合力度,聯合組建一批科研基地、科技研發基地、成果轉化基地。累計獲經濟效益約2.6億元。
學術交流
陝西省區域生物資源保育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積極開展學術交流工作,“十二五”期間承辦省級和省際學術會議10場次。曾主持召開 “第12屆生物毒素和醫藥套用學術大會”、“ 陝西省第九屆動物生態學與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管理研討會”等。工程中心堅持每年召開兩次“陝西省區域生物資源保育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學術研討會”。工程中心與北京理工大學、上海大學、福建農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陝西師範大學、延安市微生物研究所、陝西延長生物有限公司、陝西瑞福興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榆林市開源蠍與蠍毒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延安製藥廠、延安嘉康食用菌有限責任公司等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密切合作、廣泛交流,協助解決企業在設計、生產中的關鍵技術問題,通過科技合作扶持地方企業6家,從而促進科研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
陝西省區域生物資源保育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榆林市、延安市各區縣開展了“蠍毒提取生產和加工技術培訓”、“微生物採油技術培訓”“蘋果常見病害類型及綜合治理技術培訓”、“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培訓”、“巨菌草引種北方栽培技術培訓”、“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等,培訓各類技術人員及農民860餘人。
1.蠍與蠍毒開發與利用技術
在“陝西省區域生物資源保育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榆林市開源蠍與蠍毒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框架合作的基礎上。2015年完成基礎建設投資6000萬元,蠍子集約化生產規模年產10噸;完成蠍子繁殖和成活的規範化技術集成等項目的立項;建成生態山養基地13個,投資1000餘萬。建設蠍與蠍毒產業園100畝。
2.完成了陝北油田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復
陝西省區域生物資源保育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將科研成果“陝北油田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復技術研究及推廣”、“陝北能源化工基地石油廢棄物無害化生物修復處理關鍵技術研究及示範”等向企業進行推廣,成功轉化國家發明專利成果1項,轉化資金700餘萬元。
3.引進巨菌草栽培技術,取得巨大效益
陝西省區域生物資源保育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將“巨菌草技術”成功引進到延安後,探索形成了北方巨菌草生態農業循環產業發展模式。以巨菌草為原料,通過種植巨菌草,生產食藥用菌及加工食品、醫藥,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可大大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可再生能源材料循環產業。巨菌草生態農業循環產業發展已被延安市列入“十三五”規劃, 2015年在延安種植3000畝,種植1畝巨菌草純收入可達2800元左右,累計經濟效益達8400萬元。同時,在延安嘉康食用菌有限責任公司建成巨菌草栽培食用菌大棚6座,日光溫室8座,總投資230萬元,年產值150萬元。
4.陝北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研究取得新突破
陝西省區域生物資源保育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方向王文強博士針對陝北黃土高原退耕還林過程中出現生態環境的變化,開展了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關係研究,對於當地生態系統變化的風險評估和修復提供了重要的科學理論依據;雷忻博士針對陝北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環境污染問題,積極開展延安地區環境污染的生物毒性效應和生態保護研究,對於當地治理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實際意義。
人才培養
陝西省區域生物資源保育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運行以來,根據中心的業務水平、科研成果和以及發展潛力遴選研究方向帶頭人,圍繞重點研究方向和內容,凝聚一批由知名專家、學者和技術權威領銜,集研、學、產於一體的生物高科技實體和省(市)公共科技開發平台;成為引領區域生物資源保育與利用及生物技術研發的龍頭輻射中心;有能力承擔國家和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以及企業委託項目;使其在基礎設施、人才培養、科研、工程化技術開發和市場轉化與技術服務等方面都居於省內領先水平和國內先進水平。
陝西省區域生物資源保育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增教授4人、副教授5人,引進博士後1人,博士10人、碩士4人,目前在讀博士2人;新增遴選碩士研究生導師9人;2名教師入選陝西省“三秦人才津貼”; 15人入選陝西省“國家三區”科技人才計畫;在國外及國內高等院校訪學、培訓8人;先後組織10名博士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單位進行中心建設調研考察;招收培養碩士研究生60人,碩士畢業生13人;培養本科畢業生2000餘人,畢業生能勝任所在單位的本職工作,成為所在單位的骨幹力量,社會各界對畢業生評價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