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由省科技廳和省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的《陝西省“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對全省科技發展形勢作出的評價。《規劃》提出將通過實施科技創新“八大計畫”等一系列改革發展舉措,系統破解陝西科技創新提質增效中遇到的瓶頸和難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陝西省“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4月
- 發布單位:陝西省科技廳和省發展改革委
內容解讀
《規劃》作為進入新發展階段陝西在科技領域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對今後陝西科技創新、技術攻關、能力提升、創新生態最佳化等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支撐和制度保障。
緊扣高質量發展
《規劃》緊扣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戰略,堅持“四個面向”戰略方向,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科技創新的總體發展目標。提出到2025年,要實現科技創新綜合實力持續增強、基礎研究及關鍵技術攻關不斷突破、企業創新能力和主體地位顯著提升、科技支撐引領作用更加凸顯、科技創新生態環境更加最佳化、秦創原創新驅動平台建設見效成勢。全省綜合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高,創新驅動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規劃》設定的預期性指標主要有:
確保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達到8%,力爭達到11%;全社會研發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6%;全省技術契約成交額達到2000億元,力爭達到2500億元;研發人員占就業人員比重達到0.7%;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超過8件。
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形成獨特優勢,基礎研究經費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不低於8%;“十四五”期間,力爭建設4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建設5個左右省級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突破一批制約陝西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關鍵核心技術。
全鏈條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基本形成,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企業占比達到2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與營業收入之比達到1.3%;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載體突破600家,國家備案孵化載體超過300家;確保全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萬家,力爭達到1.2萬家;力爭實現100家科技企業分別在主機板、科創板、創業板和北交所等板塊上市。
科技支撐引領作用更加凸顯。以重點科技創新城(園區)為主要載體的區域創新體系高效協同。力爭實現國家高新區在所有地級市全覆蓋,高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0%。
科技創新政策體系更加完善,激勵創新的政策舉措紮實落地。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進一步弘揚,作風學風建設實質性改觀。全民科學文化素質明顯提高,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15%。
實施科創“八大計畫”
為增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規劃》突出務實管用,在任務措施上確定實施科技創新“八大計畫”。
基礎研究能力增強計畫:建設以陝西實驗室為核心,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以及省級聯合實驗室等為支撐的陝西實驗室體系;不斷提升省科技文獻平台的資源保障能力,“十四五”末,力爭全省科技報告匯交共享總量達到1萬份。
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計畫:聚焦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現代能源化工、新材料、現代農業、生物醫藥,以及綠色生態、公共安全和文物保護等重點產業領域,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計畫,突破關鍵零部件和裝備、關鍵基礎材料等技術瓶頸。
企業創新能力提升計畫:鼓勵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自主聯合上下游企業及高校院所,組建30家以上創新聯合體。支持其承擔“兩鏈”融合重點專項和重點研發計畫,定向委託其承擔省重大科技計畫項目,共同申報國家重大重點科技計畫。面向中小企業開放科研資源、套用場景和研發需求,增強產業鏈韌性。
園區基地創新引領計畫:全省各高新區圍繞主導產業,至少建立一家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設立一支種子基金。重點支持製造業與網際網路融合、工業網際網路、智慧型製造及服務型製造試點示範項目。在績效評價考核中,突出研發經費投入、成果轉移轉化、創新創業質量、高新企業培育、經濟運行效率、產業競爭能力、綠色生態發展等方面的考核指標。
區域創新發展協同計畫:積極參與“科技支撐西部大開發行動”,支持關中與陝北、陝南加強創新協作。以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為引領,以西安、寶雞、漢中等創新城市和創新型縣(區)為支撐,以重點科技新城(園區)為主要載體的區域特色創新發展格局。開展科技示範鎮、鄉村振興科技示範村建設。
創新人才培育引用計畫: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先支持國家級中青年領軍人才和省科技創新團隊帶頭人,精準持續培養陝西科技領軍人才。“十四五”期間,每年培育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50名,力爭培育“陝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等優秀青年科技人才1000名;爭創國家科技人才試驗區。
科技創新合作交流計畫:力爭成為國家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示範區試點。探索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經濟圈等重點區域在研發攻關、成果轉化、人才交流等方面的省際科技合作;積極組建“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加強與沿線國家的科技合作;在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路中,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畫和大科學工程,加強在基礎研究特別是數學、物理學等領域的對外合作交流。
創新生態營造行動計畫:以深入落實各類激勵創新創業的政策措施為重點任務,以激發科技人員和創新主體的創新活力為著力點。這其中,明確對全時全職承擔重大技術攻關、成果轉化或平台建設任務的項目負責人以及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實行清單式管理和年薪制。
科創治理能力再升級
這次公布的《規劃》,將推進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最佳化科技資源配置,不斷完善評價激勵機制,作為全面增強陝西科技創新治理能力和現代化水平的主攻方向。
在改進科技計畫管理方式上,做好“兩個探索”。明確將影響產業發展特別是骨幹龍頭企業發展遇到的“卡脖子”技術梳理成榜單,探索“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新型項目組織方式,探索推行技術總師負責制、經費包乾制、信用承諾制,賦予項目承擔單位更大自主決定權。
在推進科研經費管理改革上,下放預算調劑權,擴大經費包乾制實施範圍,合理制定經費撥付計畫,加快經費撥付進度。改進結餘資金管理,提高間接費用比例,開展穩定支持科研經費提取獎勵經費試點。強化科研項目經費監督檢查,加強事中事後監督,創新監督檢查方式,確保科研項目經費合理規範使用。
在科技評價制度改革上,深化“三評”(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制定以質量、績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分類評價標準,強化用人單位人才評價主體地位。建立創新和結果導向的科研機構評價機制,探索建立基於機構類型、機構使命和機構績效綜合評估的績效工資總量核定機制。建立自由探索型和任務導向型科技項目分類評價制度,完善科技成果分類評價體系,科學分類、多維評價。
科研機構“衙門化”是科技系統的一大頑疾,各方對“學閥”“大鍋飯”現象也多有指責。《規劃》對深化科研事業單位改革,明確提出要逐步取消科研院所行政級別。對公益類研究院所和行政性事業單位進行分類管理。鼓勵事業單位探索試行更靈活的薪酬制度,對符合條件的科研人員實行年薪制、協定工資、項目工資等分配形式,穩定並強化從事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科研人員隊伍。落實公益類研究院所在人員聘用、績效工資分配等方面的法人自主權,允許科研院所設定流動崗位,支持科研人員短期學術交流和項目合作。激勵公益性事業單位服務社會的積極性,開展政府購買公益類科研院所服務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