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寧陝朱䴉再引入種群的出生擴散研究》是依託陝西師範大學,由於曉平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陝西寧陝朱䴉再引入種群的出生擴散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於曉平
- 依託單位:陝西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項目擬採用無線電跟蹤(radiotelemetry)、環志標識(bird-banding)、GPS定位和GIS數據處理等方法對陝西省寧陝縣再引入朱䴉種群的出生擴散(natal dispersal)開展研究。研究內容包括擴散的距離、方向和擴散過程中的棲息地利用模式。通過擴散數據分析探討朱䴉再引入種群的擴散行為和機制;揭示促使鳥類擴散的直接原因;從進化策略的角度比較不同擴散個體的對環境的適合度;通過適應性較差的籠養個體在釋放環境中擴散行為和模式的變化試圖為瀕危物種再引入的成功與否提供新的評價標準。
結題摘要
擴散是有機體最重要的生活史特徵之一。在過去的20年裡擴散的研究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了解擴散運動對於理解諸多生態學和進化過程以及成功保護對策的設計都是至關重要的。朱䴉保護的巨大成功使得我們有可能將這一珍稀物種釋放到其歷史分布區,以建立可自我維持種群為目標以確保其最終擺脫滅絕的命運。2007年5月至2011年10月,當56隻籠養朱䴉個體分批被放歸野外時,世界上首例朱䴉再引入項目在陝西省寧陝縣寨溝村正式啟動。項目擬採用無線電跟蹤、環志標識、GPS 定位和GIS數據處理等方法對陝西省寧陝縣再引入朱䴉種群的出生擴散開展研究。研究內容包括擴散的距離、方向和擴散過程中的棲息地利用模式。研究結果顯示,再引入種群與野生種群的出生擴散模式相似,均為雌性偏倚,即雌性個體的平均出生擴散距離顯著大於雄性個體(32.84 ± 35.01km,n = 5 vs 6.14±6.95 km,n = 6,Mann-Whitney Test: Z= -l.676,P = 0.036)。二者的出生擴散方向略有不同,再引入種群的擴散方向為 224.65 ± 75.48°(n=11),而野生種群的擴散方向為189.2 ± 46.5°(n=36)。其間的差異可能是由兩地不同的景觀格局造成的。在稚後擴散過程中,朱䴉亞成體的覓食地利用隨著季節和當地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通過擴散數據揭示了朱䴉再引入種群的擴散行為和機制以及促使鳥類擴散的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以便從進化策略的角度比較不同擴散個體的對環境的適合度;通過適應性較差的籠養個體在釋放環境中擴散行為和模式的變化為瀕危物種再引入的成功與否提出了新的評價標準條款。IUCN再引入項目成功的標誌只強調釋放種群的存活、繁殖與自我維持。根據開發中國家(如中國)再引入項目開展的實際情況,我們強烈建議將政府部門對再引入種群釋放後監測的支持程度納入再引入項目評估的補充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