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周至老縣城自然保護區

陝西周至老縣城自然保護區

陝西周至老縣城自然保護區,以保護大熊貓為主的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完整性為總體目標。總面積12611公頃,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海拔1524(青龍寨)—2904米(魯班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陝西周至老縣城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陝西省周至縣
  • 占地面積:12611公頃
  • 著名景點:       老縣城風光      
地理位置,創建歷史,自然環境,植物資源,動物資源,地理優勢,自然景觀,人文景觀,

地理位置

保護區位於秦嶺中段南坡湑水河上游,地理位置東經107°40′—107°49′,北緯33°43′—33°50′之間。東以秦嶺梁為界,與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連,南以財神嶺為界與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毗鄰,西與黃柏塬省級自然保護區、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接壤,北以秦嶺分水嶺為界,與厚畛子林場大熊貓走廊帶相接。

創建歷史

1974年3—5月,陝西省農林局根據1973年全國重點省、市、自治區珍貴動物資源保護、調查座談會議紀要精神,安排部署在洋縣、佛坪、寧陝、太白和周至5縣開展珍貴動物資源調查。西北大學陳服官教授調查中發現在老縣城有大熊貓活動的大量痕跡,初步確定老縣城為大熊貓集中分布區。1983年,厚畛子林場成立大熊貓巡邏隊,編制專職人員負責老縣城大熊貓保護管理工作。為改善大熊貓棲息環境,穩定和發展大熊貓種群,1992年6月29日國家計委計農經[1992]991號檔案批准《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工程總體規劃》;1993年省政府陝政函[1993]31號上報《關於報送我省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工程實施方案的函》,決定成立“周至老縣城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同年6月,縣政府周政發字[1993]76號檔案上報《周至縣人民政府關於單獨建立大熊貓保護區的報告》,擬在厚畛子林場所屬老縣城林區建立大熊貓保護區。1993年7月10日,市政府辦公廳以市政辦函字[1993]62號檔案,發出《西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同意建立周至老縣城大熊貓保護區的復函》,正式批准建立老縣城大熊貓保護區。同年8月31日,周至縣編委周編髮[1993]006號檔案批准成立“周至老縣城自然保護區管理處”。2004年,老縣城自然保護區晉升為省級。

自然環境

保護區由低到高分為落葉櫟林帶、樺木林帶和針葉林帶。由於歷史上人為活動的影響,海拔2000米以下區域全為次生植被,海拔2200米以上區域自然植被基本得以保存,為大熊貓等野生動物提供了理想的棲息環境。

植物資源

保護區共有蕨類植物80種,分屬20科,40屬;種子植物1158種,分屬112科,468屬。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9種,陝西省地方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3種。其中Ⅰ級保護植物有紅豆杉和獨葉草2種。有藥用植物319種,觀賞植物232種,油脂及芳香植物136種,纖維植物43種,澱粉及糖類植物77種,鞣質植物100種。大熊貓主食的秦嶺箭竹在全區均有分布,但在海拔2000米以下僅分布於溝谷溪旁,數量很少且生長較差。成林分布集中在海拔2300米以上區域,面積較小,生長較好,為大熊貓提供了充足食源。

動物資源

保護區有野生脊椎動物263種,其中哺乳類50種,鳥類188種,爬行類15種,兩棲類5種,魚類5種。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1種,其中Ⅰ級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豹、林麝、金雕等6種;Ⅱ級保護動物有黑熊、豺、金貓等25種。大熊貓主要分布於保護區海拔2200—2600米中山地帶的針闊葉混交林中。比較集中地分布在塔爾河、正南溝、正河、大溝、光頭山、阮泉溝、楊家溝、吊溝等區域。據2001年全國第三次大熊貓調查,本區種群數量在35—40隻之間,約占秦嶺大熊貓種群數量的12%,核心區內大熊貓分布密度每平方公里達到0.48隻,居全國之首。
金絲猴主要分布於保護區海拔1750—2800米的垂直地帶內。棲息地包括落葉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兩種森林植被類型,建群樹種為華山松、油松、冷杉、遼東櫟、卜氏楊、紅樺及牛皮樺等。本區分布約有2群,總計110餘只,其中分布於塔爾河、正河、正南溝及大溝的約有65隻,分布於阮全溝、楊家溝、吊溝的約有46隻。
羚牛是保護區內珍稀動物中數量最大的,估計種群數量至少在150頭左右,沿秦嶺主脊海拔2200米以上的中山或亞高山地帶棲息,冷杉林是其分布高度的植物指標,取食高度一般在海拔1700—2600米之間。

地理優勢

陝西周至老縣城自然保護區地處秦嶺自然保護區群的中心位置,可將太白山、黃柏塬、佛坪、長青、周至等自然保護區連成一片,將幾個島嶼化、斑塊狀大熊貓棲息地連成一片,對秦嶺脊椎動物種群,尤其是大熊貓種群的基因交流和種群復壯起著重要的橋樑和紐帶作用。區內複雜的生境條件,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態系統,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進行生物資源、森林生態、自然地理、地質、地貌、水文、氣象、森林土壤等多學科研究和教學實習基地,也是普及自然科學知識,進行環境教育的課堂和天然實驗室。

自然景觀

老縣城保護區具有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植物種類豐富,季相變化明顯,茂密林海、古樹名木、奇花異草、珍稀植物,構成色彩斑斕的植物景觀。區內小型獸類及鳥類頻頻出沒,可見扭角羚在草地間撒歡,大熊貓在竹林里覓食,金絲猴在叢林中嬉戲,鳥兒們在枝頭歌唱,構成一幅“山蒼蒼,林莽莽,飛禽走獸競自忙”的動物景觀。老縣城地處長約5公里,寬約0.8公里的山間盆地,城南2公里的頭冠山,城東的魯班峰,城北秦嶺梁的藥王洞,阮全溝的溶洞,正河的玉金石等組成豐富的山體景觀。長約20公里、東向西流的湑水河,城南的靈泉、漏澤泉、都督門楊泗將軍泉、青龍寨的“小水簾”則形成優美的水體景觀。

人文景觀

縣城由於清至民初的百年繁華而留下豐富人文景觀。清道光5年(1825)在今老縣城設佛坪廳。民國2年(1913)改廳為縣。民國15年(1926)佛坪縣知事吳其昌將佛坪縣由老縣城(佛爺坪)遷往袁家莊。百餘年間,這裡是佛坪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長安至漢中的交通樞紐,南北物資交流中心,留下多處遺址:古城牆、廳署、司獄署、文廟、城隍廟、三聖祠、靈泉、接官亭、石刻碑誌等,都是有名的人文景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