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縣店鎮學校坐落於葭州城南50里處的店鎮鎮中心—店頭大街83號。域內人口分布廣,密度大。學校招生半徑達30多里,覆蓋了店鎮﹑木頭峪鄉全部,同時輻射峪口、烏鎮、坑鎮、大佛寺、姬家岔(屬米脂縣)等鄉鎮。
從建校伊始到21世紀之初,佳縣店鎮學校已經走過了100多年的漫長而又曲折的光輝歷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學校先後有不計其數的教職員和學子在這塊沃土上勤苦工作和學習,嘔心瀝血,奉獻青春和智慧,去不斷成就自己的輝煌事業。建校以來,佳縣店鎮學校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和建設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該校先後走出了革命前輩喬鼎銘、喬備果、高述先、張俊賢、張如崗、高朗山、喬尚法、喬尚直、杜嗣堯等;走出了中共佳縣黨組織的創始人,陝西農民運動的開拓者,中共北方局秘書長,北方工人運動的卓越領導者喬國楨烈士;走出了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開國中將張達志、開國少將賀大增;走出了原中央軍委總參三部局長、老革命家賀承選;走出了原陝西武警總隊長高再祿將軍;走出了西北大學校長、黨委書記喬學光;培養過劉光顯、高光祖、張慕時、高緒祖、馬子驥、張繼增、杜寶蘅、杜寶棻、馬增前等革命烈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佳縣店鎮學校
- 外文名:JiaXian DianZhen XueXiao
- 簡稱:店校
- 校訓:為了一切學生
- 創辦時間:清代
- 類別:教育
- 現任校長:高斌
- 知名校友:喬鼎銘喬備果張俊賢杜嗣堯喬國楨張達志 賀大增高再祿喬學光
- 所屬地區:中國榆林
- 主要院系:九年一貫制義務教育學校
- 主要獎項:五四紅旗團委 先進團委文明校園 紅色搖籃
- 歷史文獻:喬亞雄
- 詞條創建:劉曉冬
- 主要成就: 普九 培育農村才子
發展沿革—橫跨世紀的百年老校,革命淵源—佳縣革命的紅色搖籃,知名校友—彪炳青史的前輩英雄,革命大事—可歌可泣的革命鬥爭,相關紀念—永載史冊的歷史豐碑,組織機構,早期教師,社會評價,文獻資料,
發展沿革—橫跨世紀的百年老校
在中國教育近代化的進程中,佳縣店鎮學校應運而生。
據《佳縣誌》記載,店鎮學校始建於清代年間,是目前全縣存世學校中有史料記載的辦學時間最早最長的學校,其前身為縣立葭州店鎮初級國小。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廢科舉辦學堂,縣內學堂體育活動以“立正”“稍息”“開步走”等佇列式操練為主。店鎮國小將體育列為正式課程。
1913年,店鎮興善寺禪堂改建為縣立店鎮高級國小,有石窯5孔,教室2間,房舍6間,操場165平方米。
1952年,學生人數猛增,擴建石窯18孔。
1961年建大教室4間。
1972年附設國中班,隨後又附設高中班。
1978年又擴建石窯18孔。
1980年後,學校不再附設高中班。
1989年共有教職工29人,學生460多人。隨著歷史的發展和辦學條件的變化,學校後來又發展成為店鎮完全國小、店鎮中學。
1998年由國家計委投資25萬元的扶貧教育工程項目教學北樓建成。
2000年學生平房宿舍建成。
2002年8月,學校招生首次突破1000人,設教學班18個,創學校招生歷史之最。
2004年春夏之交,扶貧助學工程繍山教學樓建成。
2005年“普九”驗收成功,學校與學區分辦,以高昂的姿態躋身於縣辦學校的行列之中,更名為佳縣店鎮學校。
2014年秋,遵照上級“撤點並校”命令,學校國中部撤銷,保留完全國小建制,並再次更名為“佳縣店鎮中心國小“。
革命淵源—佳縣革命的紅色搖籃
店鎮,古名曰店頭。這座雄踞縣境東南部的大鎮子,東臨黃河,南接黑水坑,北靠浮圖峪。全區山高路遠坑深,總面積達91平方公里。境內群山連綿起伏,大小河流眾多,綠樹連片成蔭。源於思家溝的背甘川從境內流過,直奔黃河。該川向東南而臥,擁大小溪支流數條。清·嘉慶《葭州志》記載:“背乾川,源出州南六十里思家溝。東南流四十里,至背乾入黃河。”歷史上,這裡很早就有先祖們遷居在此,繁衍生息。其中出現的大村寨不下10個,如果從家譜、人口來看,以大姓“賀家” “喬家”“馬家”“張家”“高家”“李家”“劉家”為盛。人們主要靠種植穀子、馬鈴薯、豆類,靠經營紅棗、黃河船運為生。貧窮的人家往往選擇租土地、打長工、從軍行、闖山西、走西口等渠道謀生。”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便是其中悲壯的寫照。人們依靠勤勞的雙手與大自然頑強地作鬥爭,與命運災難抗爭,與近鄰的木頭峪區連片創造了佳南燦爛的黃河流域文明和黃土文明。
店鎮曾是清代葭州重要的商貿集市和官糧社倉所在地,號稱“佳州八鎮之首”。清·嘉慶《葭州志》明確記載,“店頭六日集”(逢初六、十六、廿六集市一直延續至新中國之後),社倉“在店頭,州南五十里”。商貿的繁榮,積澱了厚重的文化底蘊。當時,店鎮的不少村寨,那些有錢有地的大戶和開明地主紳士支持興辦學堂和冬書房,有的教授《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啟蒙書。店鎮鐘靈毓秀,佳人輩出,孕育英雄窮不斷。佳縣紅色革命亦由此發祥。
1913年,店鎮初級國小改建為縣立高級國小,學校一時聲名鵲起。周邊村鎮,大批學童慕名而來報考,並接受現代文明教育。學校枕山而立,坐北向南,境內大河背甘川便從學校腳下流經。一片山水一片情,滿腔熱血滿腔志。在20世紀20、30年代間,店鎮高小順勢而為,曾輸送了大量旅榆旅綏的進步學生,為革命培養了一大批傑出人才。店鎮學校是孕育英雄的紅色搖籃,是佳縣革命的策源地。1917年,17歲的杜嗣堯考入店鎮高小。當時該校有烏鎮籍劉旺漢、劉復漢兄弟執教。天資聰穎的杜嗣堯與兩位優秀的老師交情特別好。一天,店鎮打彩、唱戲,十里八鄉民眾雲集戲場,非常熱鬧。杜嗣堯、高長直等同學仍與兩位老師交流學習,均未到場。
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店鎮高小聚集了一大批榆林中學、綏德四師畢業的教員,他們思想進步,經常在一起開展宣傳反帝反封建的活動,激發了師生強烈的愛國熱情,也喚醒了他們救國救民的思想。許多學生受到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的影響,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心民族命運和國家前途。其中,張達志和劉光顯等人參加了國共合作時期的國民黨,積極投入反帝反封建和反對軍閥吳新田、劉鎮華的鬥爭。
學校的教員牛營清、高能孝、劉建漢、喬鼎銘、薛欲農、王庭俊﹑高述先、魏載功等思想進步人士,積極主張開展革新運動。喬鼎銘、高述先、牛營清、高能孝等共產黨員以教員的身份為掩護,在學校組織進步師生秘密開展黨的工作,播撒革命火種。學校表面上開設的都是高級國小的普通教科書,實際上暗地裡交流學習的是《共產主義ABC》《共產黨宣言》《馬克思主義淺說》《新社會觀》等書,還有《嚮導》和《中國青年》等刊物。此外,有的師生還在農村秘密活動,發展黨的組織。在黨的支持下,店鎮高小組織了學生自治會,張如崗、張繼增被公推為學生自治會負責人之一。他們提出改革教育方法,提倡師生平等,組織學生學習新知識、新思想。在這樣的良好形勢下,黨組織在革命運動中得到很快的發展。店鎮高小雖然是一座山溝國小,但是在佳縣四所國小中建黨最早。那時,進步師生和黨員禮拜天在野外開會講形勢,每逢初六、十六、二十六集市就遊行示威,高呼打倒張作霖、吳佩孚,打倒土豪劣紳等口號,進行革命的宣傳和鼓動。牛營清由於在綏師就加入了黨(在當地算是最早),所以回到店鎮高小任教後就積極進行組織發展工作。當時學校60多人,先後發展了20幾個黨員,如張如崗、馬增前、馬子驥、張德超、張繼增、高景岳、高文巧等。16歲的張俊賢也被發展為黨員。後來又發展了校長喬天保、教員高錫爵、高殿福。高錫爵入黨後,還為每個學生做了一支木槍,以提高師生的士氣與壯大組織的威風。為了集中廣大黨員的意志,積極開展對敵鬥爭,統一行動使革命深入發展到鄉村,學校由三人組成了店鎮高小黨支部,先期書記牛營清,組織張如崗、宣傳張俊賢。
1927年革命形勢陷入低谷時,學校在一段時間內曾被反動勢力所控制。時任校長喬天普思想守舊,經常壓制進步學生。因此,進步師生一起極力反對、公開鬥爭,終使縣政府罷免了其校長職務。
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裡,店鎮高小把握形勢,不拘一格育英才。廣大師生前仆後繼,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獨特的光輝燦爛的一頁。
知名校友—彪炳青史的前輩英雄
喬鼎銘(1907~1969),店鎮喬家老莊村人。教員,綏師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葭縣特區委書記、縣委書記。建國後,長期在延安地委黨校從事黨的教育工作。1“十年動亂”中遭迫害,1969年含冤去世。)
喬備果,1913年生,店鎮喬家南山村人。教員,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革命工作。曾任佳縣縣委書記,特區委書記,綏德地委秘書長。1947年毛澤東轉戰陝北時,親自分配喬備果擔任任弼時的秘書和行軍嚮導。同年12月任米脂縣代理縣長兼縣司法處處長。1950年後,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畜牧部處長、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處長等職。1960年起先後任內蒙古自治區副廳長、局長、顧問。離休時享受副省職待遇。
薛欲農、王庭俊、劉建漢(3人均為教員,店鎮高小進步教師。後記不詳。)
牛營清(店鎮牛家圪嶗村人。綏師時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後回店鎮高小任教。1927年開始,幾年間任中共店鎮區委書記,店鎮高小黨支部書記、校長。後記不知。)
高述先(1909~1992)大佛寺鄉高家塄村人。192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以店鎮高級國小教師的身份,開展黨的地下工作。1934年7月被任命為葭縣蘇維埃政府副主席。1935年至1936年任陝北永坪後方醫院政委。1937年至1941年,任中共延安市委書記兼市長,在黨中央、毛澤東的親自領導下工作。1951年起歷任新疆自治區總工會副主席、主席、黨組書記。新疆自治區第一、二、三屆人大代表,自治區五屆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總工會第七、八、九屆執行委員會委員。1992年在烏魯木齊市逝世。
魏載功(1905.9∼1988.10)名瓚武,字載功,佳縣峪口鎮人,陝北著名的教育家。1905年9月25日生,出身於書香之家。民國八年(1919)畢業於葭縣城關國小,十年(1921)考入陝北榆林中學,十三年(1924)榆林中學畢業後,開始了他熱愛奮鬥了一生的教育事業,先後在葭縣螅鎮、店鎮國小任教,1930年在葭縣烏鎮、螅鎮國小任校長,1936年到江西省廬山訓練班受訓,返回後在螅鎮國小擔任校長,1943年因病和其它原因回家休養。1945年任烏鎮國小校長,1947年在綏德專署掃盲委員會工作,1949年在綏德師範任教,1950年調綏德專區幹部業餘文化補習學校,先後任教員、教導主任、副校長,為培養工農幹部作了大量工作。1953年,由劉百祥、董耀卿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初,綏德專署調他主持籌建延川中學,12月省人委任命他為延川中學校長,遂率領師生艱苦奮鬥,建設校園,數年內發展成為一所初具規模的完全中學,是延川中學的奠基人。“文化大革命”中,忍辱負重,仍然憂心教育。1972年因病退休,1980年改為離休。1988年10月9日逝世於延川家中,終年84歲,安葬於佳縣峪口祖塋。他謝世後,延川縣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
喬天保(店鎮高小進步校長,任內加入共產黨,後記不詳。)
高錫爵、高殿福(2人均教員,在店鎮高小任內加入中國共產黨。後記不詳。)
賀大增(1906~1977),店鎮賀家溝村人。1915年開始在店鎮高小讀書。1924年考人省立綏德第四師範學校。1927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8月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二十七軍指導員、紅十五軍團團政委。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團政治處主任、新四軍三師八旅團政委。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二縱隊五師政委、東北野戰軍第二縱隊政治部副主任兼組織部部長,第四野戰軍三十九軍政治部主任。建國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十九軍副政委、志願軍後勤部政治部副主任、黑龍江省軍區政委、海軍工程學院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賀大增同志是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解放軍高級將領,開國海軍少將。1977年3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杜嗣堯(1900~1969),店鎮賀家溝村人。1916年入店鎮高小,1921年入榆林道師範講習所。1922年結業回店鎮高小任教。1923年春季又考入陝西省綏德第四師範學校。在校期間,組織同學罷課、請願,驅逐反動校長高竹軒,得到社會各界和榆林中學校長杜斌丞的支持。1924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佳縣共產黨員第一人,是喬國楨、劉志丹的入黨介紹人。1927年,任葭縣教育局局長。同年7月,親自組建了中國共產黨葭縣委員會,並擔任第一任縣委書記。1940年被選為店鎮鎮長,1941年被選為陝甘寧邊區參議員,1944年任綏德專署教育科長,1946年春被選為葭縣縣長,1950年被選為陝西省人民代表,調省人民法院工作,1959年任陝西省政協委員兼副秘書長。1969年9月31日逝世。,
劉光顯(1911~1934),店鎮店頭村人。八歲入店鎮高小,1924年考入省立綏德第四師範學校。1931年至1933年,任佳縣特區黨委書記。1934年,任劉志丹部紅二團政委。1935年在安定縣(今子長縣)楊家園子的勤英山上觀察敵人陣地時不幸中炮彈犧牲。
高光祖(1904~1935),店鎮神堂溝村人,1919—1922年在店鎮高小讀書。陝北青年社的負責人之一。1926年春,在綏德城內辦起了“平民學校”,秘密開設黨團組織訓練班,為黨組織培養了大批骨幹。暑期,與旅榆學生武開章等成立了“振葭會”,創辦《振葭》刊物。曾任佳縣縣委書記,中共葭縣特區書記。1933年冬,與曹世華等人一起創建紅六支隊。1934年冬,紅六支隊和紅十五支隊在光祖等人的倡議下合建為紅五團。1935年被國民黨兵包圍,突圍時犧牲。
喬國楨(1907~1945),店鎮喬家寨村人,1920—1923年冬季在店鎮高小讀書。喬國楨品學兼優,在高小時每學期的成績都是第一名。1924年考入綏德省立第四師範學校第三班。在第三班時,成績還是頭一二名,在教員和同學間威信很高。入學當年即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中共佳縣黨組織的創始人,陝西農民運動的開拓者,中共北方局秘書長,北方工人運動的卓越領導者。1945年,在新疆軍閥盛世才的監獄中受折磨,病情惡化,和毛澤民等6人一起犧牲。
張慕時(1901~1931),店鎮勃牛溝村人。8歲時在本村上學,1924年在店鎮高小畢業。1925年春,考入陝西省立第四師範學校。在學校黨、團組織的培養教育下,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曾任神府高志清騎兵旅中校政治員、第9連排長、第11連排長。1931年,在三邊地區犧牲。
高緒祖(1907~1935),店鎮神堂溝村人。1915—1924年,先後在本村私塾和店鎮高小讀書,曾任佳縣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神堂溝村黨支部書記,佳縣互濟會的領導人,縣農會主席,縣長。1935年被國民黨軍抓捕,壯烈犧牲。
馬子驥(1908~1936),店鎮西山村人。1925年入店鎮高小,1927年5月在本校加入中國共產黨,下半年考入綏德師範。1928年後半年與張俊賢、賀大增等人到東勝搞兵運工作。1929年回到葭縣開展革命活動,曾擔任西山、張順家溝村黨支部書記。1934年在領導本村貧農會時,將自己家中的十多石糧食分給貧農。1935年任靖邊縣委書記。1936年,去宜川巡視,途經延長下川王家河時,遇洪水犧牲。,
張俊賢(1912~1993),佳縣木頭峪鄉王寧山村人。13歲時,由木頭峪國小轉入店鎮高小,1926年9月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6歲(1927年)時在本校加入中國共產黨,任黨支部宣傳委員。1934年1月參加了木頭峪暴動及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四支隊的組建工作。6月任葭縣赤衛隊隊長。1935年任新六支隊政委兼軍事部長。1936年2月任十五支隊政委兼軍事部長。同年6月去延安中央黨校高級班學習,結業後任陝北省委巡視員。曾任米脂縣委書記、佳縣委書記、陝北游擊隊紅15支隊政委、洛川縣委書記、渭南縣委書記。1947年,在毛澤東轉戰陝北在葭縣期間,張俊賢積極組織戰勤工作,動員全縣人力、財力支援解放戰爭,為保衛黨中央、毛澤東的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建國後,任中央政法委員會民政組副組長、國務院第一辦公室司法組組長、寧夏自治區高級法院副院長、自治區紀檢委副書記、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1993年5月23日在銀川病逝。,
張如崗(1909~1991),木頭峪鄉王寧山村人。20年代在店鎮高小就讀,1927年在本校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佳縣委黃河區委書記,陝北游擊隊新6支隊代理政委。解放戰爭時期,任綏遠省公安廳廳長兼省政府黨組副書記、省紀檢委副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綏遠省政法委員會副主任、人民檢察署檢察長、公安縱隊政委、黨委書記,省肅反委員會副主任;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委員、政法委員會副主任,自治區公安部部長兼政委,自治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91年病逝。
張繼增(1912~1934),店鎮張順家溝村人。11歲時開始在村里上冬學,13歲入店鎮高級國小上學。曾任店鎮高小學生自治會負責人,組建過學校糾察隊,多次參加了學生遊行示威活動。1927年6月,本校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十月轉為共產黨員,並擔任佳縣縣委的秘密交通員。1930年春,考入省立綏德第四師範學校。12月四師被查封,回鄉後繼續從事黨的秘密工作。他先後組織了地下赤衛隊、秘密農會、婦救會等民眾組織。曾任佳縣貧協主席、區委書記、特委巡視員等職。1934年從東區到中區去開會,路過西山村口時與勃牛溝的國民黨匪軍楊相芝部相遇,壯烈犧牲。
張達志(1911—1992),店鎮南坬村人。1924—1926年店鎮國小讀書,1927年考入綏德陝西省立第四師範學校,同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擔任了綏師共青團的組織委員。1929年轉為中共黨員。曾任葭縣縣委書記,西北軍政委員會公安部部長,公安部隊司令員兼政委,蘭州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員,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張達志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解放軍高級將領,陝北紅軍和陝北革命根據地創建人之一。1992年因病在北京逝世。,
高朗山(1916~1973)店鎮神堂溝村人,陝甘寧邊區青年領袖,五四青年節的創立者。自幼在天主教學堂習字、朗讀,祖父偏愛供他上店鎮高小,受高能進、高錫爵影響,參加反帝反封建鬥爭,逢集演講,宣傳破除迷信、反對軍閥統治、下鄉拔大煙收煙燈……1929年經校友馬增前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秋,考入榆林中學秋24級乙班。1935年由高長久介紹轉為中共黨員。1935~1937年,先後任陝北共青團特委秘書、陝西團省委宣傳部長和團省委書記、中共陝西省委青年部長、陝西省青救會主席、西北青救會組織部部長等職。1937~1945年,歷任陝甘寧邊區青救會主席、綏德警備區工作團副團長、中共延川縣委書記等職。1945~1948年,歷任中共延安地委宣傳部長,綏德地委土改工作團團長、西北局黃龍分區工作分團副團長等職。1949年以後,歷任西北局馬列學院黨支部書記、中共西安市委宣傳部長、八○四七廠黨委書記兼廠長、陝西省委經委副主任、省委工交政治部副主任、省革命委員會電子工業局核心領導小組組長等職。1973年在西安病逝。
喬尚法(1931~1995),店鎮喬家棗坪村人。1940年在店鎮國小上學,1947年1月參加革命工作,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延安團地委書記、縣委副書記、地委組織部長、縣委書記,1983年任延安地委副書記。後任延安地區人大工委主任。1995年9月病逝,終年65歲。
杜寶蘅(1906~1927),店鎮賀家溝村人。1920年前曾在店鎮高小讀書,早年接受進步思想。1920年在北京上學,通過母親母親給母校寄回一封信和一些進步刊物,宣傳愛國反帝思想,引起學校震動。1925年在上海大學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幾次給店鎮母校師生寄回進步刊物,宣傳革命思想。參加了上海打倒段祺瑞及小沙渡日本紗廠工人罷工運動。1926年在武漢參加大學生會考,榮獲第一名。1927年在馮玉祥部宋哲元師搞兵運工作,任營長。4月參加渭華起義。因鼓動全營起義,被旅部發現逮捕。獄中他堅貞不屈,敵人無計可施,殘無人道地將他同6位戰友一起活埋在洛南縣城郊。
杜寶棻(1899~1936),店鎮賀家溝村人。1905年始在本村讀私塾,1912年在店鎮初小讀書,1917年考入陝西省榆林第六中學,1921年考入北京法政大學。在大學,杜寶棻接受進步思想,積極投身革命運動,於1925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到甘肅海源縣搞兵運工作,任旅長;1931年在西安被楊虎城部扣留,監禁四個多月。出獄後到天津日本租界,以吉鴻昌家為掩護,做地下工作,並出任任中共天津市委組織部長。1936年5月,受黨中央派遣,離開天津去陝西省安邊說服王子元投誠。後被敵人誘騙,壯烈犧牲。
馬增前(1910~1935),木頭峪鄉劉家溝村人。8歲始在本村讀私塾,後轉入店鎮高小,1927年在本校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受高長久委派,到神木縣搞兵運工作。1935年3月,赴清澗縣組建了新紅六支隊,任政治委員,在葭南白家甲消滅了螅鎮民團。同年7月23日指揮了著名的慕家塬戰鬥,衝散敵人一個連,消滅一個排,俘敵二十多人,繳獲不少槍枝彈藥。後來遭到敵人5個連的援兵和騎兵的包圍,不幸壯烈犧牲。
高長久(1909~1983)店鎮神堂溝村人。1926年2月投身革命,1927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為中共黨員。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和土地革命時期,從事農民運動,曾組織、領導了“木頭峪暴動”。土地革命後期和抗日戰爭時期,主要從事工運工作。抗戰勝利後,遠赴東北工作。曾任中共佳縣縣委書記、陝甘省總工會主任。後任陝甘寧邊區政府建設廳副廳長、第四野戰軍軍事工業部政治部主任、東北軍事工業職工會主席。建國後,任陝西省政協副主席。1983年在西安逝世。
高長直(1908~1985)店鎮神堂溝村人。曾任縣委組織部長、宣傳部長、葭南區委書記、北區支部書記。縣蘇維埃政府主席。此後歷任陝北省委宣傳幹事、清澗縣委書記、西北黨校校長、中央黨校總務處長、陝北省委巡視員等職。建國後,任西北機要通訊局總支副書記、陝西省郵電管理局機要處長。1985年在西安病逝。
張德超、高景岳、高文巧(3人均在20年代入店鎮高小,並加入中國共產黨。高文巧擔任過高小學生會長,其他不詳。)
杜春華(杜嗣堯之女,店鎮賀家溝村人。丈夫系聞一多之子。)……
賀承選(1936~)店鎮賀家溝村人。大學文化,中共黨員,原中央軍委總參三部局長、研究員。曾在店鎮高小讀書,1948年考入綏德師範學校青年班,同年加入共青團,並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後在陝甘寧晉綏聯防司令部、軍委技術部、總參三部偵查情報部門工作。歷任偵查員、股長、參謀、科長、處長、局長。195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上世紀八十年代被選送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現國防大學)合成指揮系和中央黨校培訓學習。1990年擔任北京第十一屆亞運會安全保衛部部副部長。賀承選12歲參加解放軍,半個多世紀一直戰鬥在偵查情報戰線上。解放戰爭期間,參加了解放西安、漢中、蘭州、成都等戰役,建國初期參加了甘、青剿匪。之後,他不僅參加了抗美援朝、中印邊境反擊戰、中蘇邊境保衛戰、中越邊境反擊戰等多項軍事鬥爭的情報保障工作,而且參加了國際政治、外交及國內安全、經濟等領域的情報保障工作。多次立功受獎、榮獲解放獎章和勝利勳章,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9年12月30日正師職離休,享受軍級待遇。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賀承選回到久別的家鄉,看到曾在少年時讀書的店鎮國小桌凳破舊奇缺,主動向榆林行署爭取到5萬元專款,這在當時是很大一筆數目,解決了學校教學設施困難問題,受到家鄉父老的稱讚。1990年,賀老應時任縣委書記許俊請求,積極為出面協調,聯繫在京閆揆要、薄一波、鄒家華等中央領導,支持家鄉的建設事業。
高再祿(1924~)大佛寺鄉虎頭峁村人。1932年至1938年先後在虎頭峁村、神堂溝村、店鎮高小上學。1939年他與高光祖赴綏德澤東青年幹部學校學習。1941年起,高再祿先後在虎頭峁、背溝、高仲家窪等村教書。1946年,他任佳縣通鎮區宣傳科長、區委書記,1947年調任民政科副科長。1949年到北京政法大學學習。1950年起,歷任漢中地區鄭縣法院副院長、漢中地區中級人民法院院長、地區政法委書記、渭南地區中級人民法院院長、關中地區中院副院長、陝西省公安廳政治部主任、陝西省公安廳副廳長。1966年文革中受冤挨批,下放南泥灣改造。1970年任榆林地區政法組副組長,1972年恢復省公安廳副廳長職務,參與平反冤假錯案。1982年中央決定重建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出任武警陝西省總隊長、黨委副書記,1986年10月,離休,享受副軍級待遇。90歲高齡,仍積極調解民事糾紛,被譽為永不褪色的公安老將軍。
張德剛(1926~2015)佳縣烏鎮張慶山人。原國防科委22基地1部政委(師職)。1936-1943年,在閆家坪國小、店鎮完小讀書。1943年秋考入邊區米中。1944年6月在校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革命工作。1946-1950年,歷任綏德專區保全處科員、榆橫保全處幹事,橫山縣保全科科員、副科長,榆林專區保全處2科副科長。曾參加過解放武家坡、響水堡、元大灘戰鬥,沙家店戰役和鎮川土改。1951-1961年,歷任陝西省公安大隊副教導員、大隊政治處副主任、西安市公安局幹部處處長、局黨委常委。預備9師27團幹部處處長、團黨委常委,蘭州軍區幹部部組織處助理員。1961-1967年,任國防科委22基地政治部幹部處副處長、處長,被評為學習毛著積極分子,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集體接見。1970-1983年,先後擔任基地政治部副主任兼幹部處處長、直屬機關黨委書記、基地1部政委、政治部顧問。1984年7月離休。1955年由省委授予解放獎章,1964年授中校軍銜,1988年由軍委授予獨立功勳榮譽章。2015年在延安去世。
喬學光(1955~)店鎮喬家寨村人。理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55年5月生於蘭州軍區醫院。父親從軍,母親為隨軍家屬。1957年隨母遷回老家喬家寨村。他的童年、少年、青年時代一直在高山半腰坡路陡曲的農村老家度過。自幼親歷母親白天下地勞動、晚上煤油燈下縫補的情景。幫母親乾農家活,經歷擔水送糞、肩挑背扛、收糧砍柴的煎熬。艱苦歲月鍛鍊了他頑強拼搏的毅力與品格。喬學光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從本村上學到店鎮國小,從坑中國中到申家灣高中一直品學兼優、出類拔萃。1972年被教育局直聘為坑中代教。1977年恢復高考,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西安交大。1982年1月物理專業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1998年10月畢業於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光學專業,獲理學博士學位。1999年至2000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作訪問學者。從山村一路艱辛到中學代教,從交大高材生到西安石油學院教授,從西安石油大學黨委書記、博士生導師再到西北大學校長、黨委書記、博士生導師,喬學光一路輝煌,教學與科研成果舉國驚嘆。2008年,中央《光明日報》發表了“治學治校堪當學人楷模”一文報導他。在學術方面,他主要從事光電子技術、光纖通信與感測、油氣田光纖測井、物探、油氣管線檢測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十五”以來,他主持研發國家“863”計畫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項,教育部、陝西省、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等科研項目20項。在LEEE、OPL、OL、《物理學報》等期刊發表科學論文200餘篇,獲國家專利15項,其中發明專利12項。榮獲國家200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次,陝西省2005度科學技術一等獎1次。先後獲陝西省優秀教師、陝西省先進工作者、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等稱號,受到胡錦濤總書記的嘉獎、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和原陝西省委書記、中組部部長趙樂際的會見。喬學光現兼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諮詢專家委員會委員、省部共建光電技術與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負責人、“光電測井”與“光信息技術”陝西省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光電油氣測井與檢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陝西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理事長。
孟廣仁,陝西關中人。1957年至1958年,任店鎮國小校長。曾任子州縣委書記、榆林地區水利局長、佳縣縣委書記、周至縣委書記、西安雁塔區政協主席。
馬浩信,木頭峪鄉高家山村人。1952年在本校讀書。是建國後早期大學生,中高職稱,從教30餘年,桃李豐碩。晚年系《佳縣誌》《軍事志》《群英薈萃》等史志的優秀校編者、榆林詩詞學會會員、佳縣《關愛成長》報副主編。父親馬榮田是老革命家,官至省司法廳科長,赴旅順審判過日本戰犯。
革命大事—可歌可泣的革命鬥爭
1920年,正在北京上學的店鎮高小畢業生杜寶蘅、杜寶棻通過母親轉寄給母校一封信和一些進步刊物,宣傳愛國反帝思想。信上說,全國民眾首先是教育界要團結起來救國,“登高一呼,萬山回響”。這封信向全校宣讀後,群情振奮,對學生教育啟發極大。
1921年,民國初年榆林道辦師範講習所,杜嗣堯由店鎮高小進入講習所。
1922年,杜嗣堯結業回到店鎮高小任教。同年,喬國楨由店鎮高小升入佳縣單級師範班。
1923年,陝西省在綏德辦第四師範學校,杜嗣堯春季考錄入學。喬鼎銘秋季考錄入學。
1924—1925年,店鎮高小畢業生喬國禎、杜嗣堯、高光祖等在綏德省立第四師範學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綏德四師學生赴佳縣、米脂一帶宣傳革命,組織示威遊行。店鎮國小學生張繼增和張俊賢等一道,到處張貼標語、散發傳單、組織宣傳會,使整個店鎮山區為之轟動。
1925年7月,喬國楨、杜嗣堯、高光祖等在店鎮高小召集會議,秘密建立了葭縣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中共店鎮支部,並推選喬國楨為書記,同時建立共青團葭縣支部。
1926年1月~2月,高光祖擔任中共店鎮支部書記。
2月,店鎮高小畢業生劉光顯從省立綏德第四師範學校回到家中,以種地勞動的名義,搞地下工作。有時晚上到店鎮高小、神堂溝村、佳縣米脂邊界參加會議。,
3月16日店鎮遇集。店鎮高小學生將張順家溝村的張二迎惡霸抓住,並從他身上搜出一把圖謀行兇報復的刀子。為此,在學校由高文巧做主席,張俊賢做陪審,召開了一個公審大會,揭露批判其罪行。這一行動震動了周圍村莊,從而暫時剎住了流氓、阿飛騷亂社會的不法行為。
3月18日,“三一八”慘案發生。隨後,店鎮國小學生又一次組織了示威活動。為防止壞人破壞搗亂,張繼增等組成糾察隊,負責遊行隊伍的安全。
6月,綏師和榆中黨員學生在店鎮建立中共佳縣黨支部,杜嗣堯擔任書記。家中的劉光顯組織童子軍30餘人,項戴紅布條,唱歌,呼口號,在店鎮街上示威遊行,宣傳革命思想。當時家中雇用兩三個長工,就向他們進行階級教育。這些貧苦人經過啟發,覺悟有所提高,常在山裡勞動,說這些土地將來要歸我們窮人耕種。
暑假,葭縣旅外學生在店鎮、螅鎮、烏鎮三所高小建立了中共臨時支部,宣傳“五四”“五卅”“三·一八”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運動和民主革命的主張。
8月,綏德師範學校教務主任楊明軒,來到葭縣店鎮,以店鎮高級國小為中心,成立國民黨縣黨部,講解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歷史。同時在周圍鄉村宣傳革命,組織成立了佳縣農民協會籌備委員會,通過了佳縣農民協會的臨時章程和草案,會期三天。在集市上召開民眾大會時,店鎮高小學生張繼增裹著綁腿維持大會秩序,保護楊明軒的安全。會後,店鎮高小學生張俊賢等到曹家窪、杜子園、張家圪嶗、王寧家山、白家甲、神堂溝、賀家溝、張任家窪、背溝、南窪、高起家窪、勃牛溝等村子去傳達會議精神。
同年9月間,在旅綏學生黨員的幫助下,首先在店鎮高小學生中發展了共產主義青年團組織。
1927年3月,店鎮高級國小教師高述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展黨的地下工作。同年,店鎮高小學生馬增前加入中國共產黨,到神木縣搞兵運工作。同年入黨的還有16歲的張俊賢。
4月,杜嗣堯任葭縣教育局局長。他回到縣上,整頓了教育事業,任命牛營清為店鎮高小的校長。
5月,店鎮高小建立了黨支部。
4月~7月,中共店鎮高小支部書記有牛營清、高文巧、高能孝,組織張如崗,宣傳張俊賢。
6月,杜嗣堯親自組建成立了中國共產黨葭縣委員會,並擔任首任縣委書記。中共葭縣委轄店鎮高小、螅鎮高小、烏鎮高小、神堂溝村黨支部,全縣有黨團員60餘人。
1927年7月期間,綏師校長常漢三來佳傳達“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訊息。陝北鎮守使井岳秀派人在縣內抓捕杜嗣堯、高光祖等共產黨員。這時,店鎮高小被反動勢力控制,學校列入了包括張俊賢等師生在內的14人的名單,派司務長高文宏來抓。高文宏是張俊賢的妻哥,所以通知了他們連夜跑到別處隱蔽。結果除王碩甫(又名王廷傑,回鄉探親名義)以外,其他人都已避開。王碩甫在敵人押他進城的路上,昂首挺胸,高唱晉戲,道旁的人見而稱讚。因他是高桂滋部下的營長,押了幾十天后釋放。佳縣革命烽火受到了一定的挫折。
同年8月,國民黨清黨運動開始。由於縣長陳琯竭力支持反動派,驅逐共產黨人,中共葭縣縣委被迫解散。店鎮高小校長職務被豪紳地主奪去,學生會被迫解散。革命形勢暫時處於低潮。
1927年9月,趙通儒(別名趙仰普)來佳縣在店鎮神堂溝村龍王廟內傳達“八七”緊急會議精神。會上批判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決定工作重心轉入農村。10月,清黨的一陣龍捲風已經過去,地方上基本平定,外出避難的同志陸續回家。黨組織逐步恢復,黨的工作又生機勃勃地開展起來。馬增前、馬子驥、張如崗、張俊賢等十幾個人躲避了幾月之後,便又回到店鎮高小繼續學習。這時,原來的校長喬天保,教員高錫爵、牛營清、高殿福都被撤了。換了一個很反動的喬天普做校長。為了發泄不滿,進行鬥爭,學生同校長對立起來,常常給他找岔子,出難題。教員們吃飯,學生搶在前面。買來的油、肉不翼而飛。喬天普沒法,只好給學生們說好話,勸其不要“胡鬧”,但是學生們根本不理他那一套。有個教師叫張士孝,這人文不識丁,武不殺雞,知識貧乏,又很反動。學生們提出將他換掉,校長不肯。學生張俊賢和張德超就拉校長。結果,校長用煙鍋頭子把張俊賢的頭給打了個窟窿,鮮血直流,滿身皆是。這樣,激怒了其他同學。在學生會長高文巧的組織下,學生罷課7天,喬天普被嚇跑了。在紳士們的調解下,張士孝被罷免,高文巧、張如崗又到牛家圪嶗請回了牛營清,這才複課。
1928年5月,為了便於領導,中共陝北特委將中共葭縣縣委改為由米脂縣委領導下的中共葭縣特區委員會(簡稱葭縣特區委,代號“賈志先”一直沿用至1934年縣委恢復),書記喬鼎銘。張繼增任巡視員,兼管黨內檔案的印刷和傳遞工作。他把縣委的批示傳達到各區委,把地下黨活動的情況收集起來再向上級黨委匯報。是年夏,劉瀾濤等來佳縣檢查工作,張繼增負責將他們安全護送到特區黨委的駐地。
同年,佳縣久旱不雨,草木枯焦,黃土瀰漫,自然災害危及鄉民的性命。在黨組織的指導下,學校黨支書牛營清和其他黨員常在全、張書信等人參加領導了吃大戶分糧運動,派代表和地方豪紳談判。隨後,他們又改變鬥爭策略,要求改吃大戶為給每個農民五升糧,紳士們被迫答應,鬥爭取得了勝利。並使民眾自發堅持了兩個多月,幫助民眾度過了荒年。
1929年春,佳縣委恢復後,在佳南成立了黃河區。張如崗出任區委書記,組織張玉敏,宣傳張俊賢。
1929年2月,特區黨委機關遷駐店鎮高小,由魏幼武負責。由於革命鬥爭的殘酷事實,黨的工作只能按部就班,難以創出新內容、新方法。
同年,時任陝北特委軍委書記的劉志丹,到店鎮高小巡視黨、團組織,並布置兵運工作。
1930年春,張繼增由店鎮高小考入省立綏德第四師範學校。
12月綏德四師被查封后,張繼增回店鎮繼續從事黨的秘密工作。他先後組織了地下赤衛隊、秘密農會、婦救會等民眾組織。他帶領的中區游擊隊白天隱蔽,夜間活動,主要打擊當地民憤大、有血債的土豪劣紳,為地下黨籌集活動經費。繼增帶領的游擊隊對貧苦百姓秋毫無犯,在民眾中有較高的威信。在佳南樓底村一次游擊戰鬥中,他們曾營救過紅軍幹部賀大增。這年冬,劉志丹赴榆林開會路過佳縣,曾與迎接護送他的張繼增在張順家溝村的關帝廟裡暢談了一夜,劉志丹對在白色恐怖下尚能堅持武裝鬥爭的同志十分讚賞。
1931年,張慕時帶領爭取過來的10名士兵,準備去保全同劉志丹等部會合。他們繞過榆林、橫山到達三邊地區後,與當地駐軍相遇,終因寡不敵眾,全部犧牲。張慕時犧牲時年僅30歲。
是年,中共特區委負責人劉光顯、張達志、高長久等人以店鎮高小為聯絡中心,深入農村開展秘密活動,發動青年農民加入中國共產黨,建立農村黨支部。
1931年5~10月,店鎮、木頭峪、城關、峪口、官莊5個鄉鎮34個村發生鼠疫,發病943人,死亡824人。店鎮高小在絕境中艱難生存。
1929年到1933年間,馬子驥擔任西山、張順家溝黨支部書記,在自己家建立了革命據點,張達志、高長久、高長直、高光祖等人,常在其家召開會議,開展革命活動。
1931年下半年,在米脂一位巡視工作同志的支持下,縣委領導班子再一次進行更替。書記劉光顯,組織張達志,宣傳高長久。在面向農村的口號下,各地農民中發展了不少黨員,建立了曹家窪、高艾家溝、劉家溝、背溝等黨支部。這樣一直延續到1933年底。
1933年,自陳琯任國民黨縣長之後,反共高潮愈演愈烈。他們建立了一整套連環組織,保長、村長、校長都成為監視共產黨的眼睛。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意志不堅定的黨員,在惡勢力的壓制下彎腰了,低頭了,用不工作、不聞不問等消極辦法來對付黨,隨著慢慢脫離了黨。如王振華、郭妙然、魏幼武、高繼先、高能孝、李大榮等,其中有店鎮高小的高能孝。
1933年臘月,佳縣國名黨政府準備年關前在木頭峪召開各區紳士代表會議,動員全縣衙警和民團配合各鄉紳士催收年終捐稅欠款,並策劃在木頭峪、店鎮、神堂溝一帶捕殺共產黨人。針對這一危急形勢,陝北特委和中共佳縣委研究決定,針鋒相對,趕在敵人前面,於23日策動了木頭峪暴動,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4支隊。張繼增同高長久、高錄忠、劉子義等同志一道,積極配合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武裝鬥爭。
1934年7月17日,劉光顯經過和謝子長研究,打開了安定城,救出了被關押的200多名黨員和民眾,震驚陝北。
1934年夏,張繼增任佳縣貧協主席、區委書記、特委巡視員等職。
9月,劉光顯任劉志丹部紅2團政治委員。
是年農曆12月24日,天降大雪。張繼增從東區到中區去開會,路過西山村口時,與駐守勃牛溝的國民黨匪軍楊相芝部相遇。因踏雪摸黑躲閃不及,敵人發現了他,開槍向他射擊。張繼增機智地擺脫敵人的包圍,迅速退下山來。山下的敵人聽見槍聲大作,發現有人跑下山來,便集中火力向他射擊,張繼增不幸中彈,壯烈犧牲。時年23歲。
1935年農曆二月二十日晚,高光祖和高緒祖去棗林溝村、李家圪嶗村一帶活動。開完會後,當時尚未暴露的叛徒李友仁把他們安置在山窯住下,李卻連夜去店鎮給敵駐軍郭福堂部告密,敵軍100多士兵於拂曉時將整個山頭包圍,光祖等奮起抵抗,壯烈犧牲。敵人又殘忍地將緒祖的頭掛在樹上示眾,慘不忍睹。
3月,馬增前赴清澗縣組建了新紅6支隊,任政治委員,在葭南白家甲消滅了螅鎮民團。
7月23日,馬增前指揮了著名的吳堡慕家塬戰鬥,衝散敵人1個連,消滅1個排,俘敵20多人,繳獲不少槍枝彈藥。戰鬥中,紅軍指戰員搶渡洪水河渾身一絲不掛,滿身泥漿,似神兵天降殺向敵人,無一傷亡,敵人稱他們是“硬豆”。後來敵人調來5個連,並有騎兵援助,把他們包圍起來。增前隱蔽在墳墓後,指揮若定,沉著應戰,不料敵人從側面打來一槍,增前上胸中彈,壯烈犧牲,時年25歲。
11月,劉光顯在安定縣(今子長縣)楊家園子的勤英山上觀察敵人陣地時不幸中炮彈犧牲,時年24歲。
1936年3月,軍長劉志丹率紅28軍開赴山西進行東征。為了掃清障礙,紅26和27軍合力奮戰,連通了的陝北和陝甘邊兩塊根據地。但是,由於敵人的猖狂“圍剿”,清、吳、綏、米通往神府的蘇區卻被佳縣這塊淪陷區隔斷。神府根據地是黨中央所在地陝甘寧邊區的北大門,在戰略位置上十分重要。為了保證具體戰鬥進程的順利,2月,在綏德李家寨村劉志丹同志召開軍事會議。當時任佳縣軍事部長、組織部長且兼15支隊政委的張俊賢參加了會議。
會後,劉志丹指示張俊賢:“我們不再開會了。你們十五支隊是佳縣的,人地兩熟,你們前邊走,佳縣店鎮住著敵86師1個排,你們把那個排消滅掉。”張俊賢等奉命率部宿營在賈家山,第二天拂曉就將店鎮包圍。戰士們爬上了敵人碉堡,然後內外夾攻,將敵人一舉殲滅了。28軍到佳縣圪留嘴村就遭到敵軍襲擊,在劉志丹同志直接指揮下,很快就將敵人2個連消滅了。劉志丹命令9支隊住宋家山,張俊賢部的15支隊住勃牛溝。15支隊剛上了山,就與敵2個連交火了。15支隊當時僅100多人。張俊賢立即報告劉志丹,軍部隨即派了1個團馳援。經2個多小時激戰,敵2個連都被打垮了,15支隊掛彩2個。劉志丹又指示15支隊消滅賀家溝寨子的民團。張俊賢等率部跑去將賀家溝民團圍起來攻打。該民團共30多人,剛向其喊話,他們就一起交了槍。1團把敵人2個連打退了。
當晚在店鎮宿營,劉志丹把張俊賢叫去交代了新任務。15支隊負責殿後,頂住敵人尾巴,又不能掉隊。到了俞家溝寨子時,15支隊又用手榴彈將寨子打開,收拾了敵人1個班後的第二天黎明時分,又遭到敵人7個連的進攻。15支隊遵照劉志丹同志指示穿插到敵人右翼,配合28軍整整打了1天,殲敵大部,繳槍200多支,俘虜一二百人,打傷100多。戰鬥結束後,15支隊隨28軍移至高起家窪。隨後,15支隊又擔負起了掩護野戰部隊打通神府道路的重任。他們運送傷員,路上和敵人打了多次遭遇戰。
在神府蘇區楊家墕,支隊消滅了被28軍打垮的逃敵楊相枝營的1個排。接著奉命攻打了離楊家園子30里地的太和寨,敵1個排的守軍繳械投降。他們把沒收的豪紳地主大量財物分給了老百姓。劉志丹率28軍即將過黃河東征,張俊賢要求隨大軍過河,劉志丹指示:“你們是地方游擊隊,將來還要回佳縣。”隨後,指示15支隊打萬戶峪鎮的敵1個民團,然後在佳蘆縣打游擊。神府道路打通以後,張俊賢又率支隊在神木游擊3支隊的配合下,迫使萬戶峪鎮的敵民團投了降。後來,遇到吳堡友軍獨立營。獨立營保護紅28軍的200多個傷病員,被佳縣通秦寨敵1個營追趕。15支隊負責打敗了敵人1個騎兵連後又遭敵1個營增援,支隊遭到較大傷亡。友軍走遠了,支隊及時撤退,有十幾人被敵人逼至山崖上進退無路。張俊賢帶領大家英勇跳崖,敵以為都死了,沒追。
在神木游擊了一個多月後,張俊賢率15支隊和吳堡獨立營2連路過又打了佳縣曹家窪寨子、赤牛窪寨子,然後到達吳堡蘇區。張俊賢率英雄的15支隊,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的頑惡勢力,勝利地完成了劉志丹同志交給的任務。部隊休整補充,張俊賢舊病復發,離隊養病。
1936年7月13日,馬子驥等人到宜川去巡視,路經延長下川王家河過河,當騎馬走到河中時,突然洪水大漲,被洪水淹沒而亡,時年26歲。
1939年6月(民國二十八年六月),抗日戰爭即將進入相持階段。縣立店鎮國小高秋28級畢業生手書“明恥教戰”四字,刻字署名於石碑上。碑刻現存於母校至今。他們是:杜成閣、高興漢、劉復生、杜成俊、杜振乾、張存業、杜振宇、賀增壽、張國忠、張慶三、喬英昌、白瑞雲、杜極、賀邦貴、劉得政、王世模。“明恥教戰”一句源於《左傳》“明恥教戰,求殺敵也”之句。本義為“要教育士兵懂得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後退逃避是恥辱的行為”。該句用在當時的革命鬥爭環境下,其寓意十分明了,學子們立志報國的赤子之心可見一斑。
1945年7月31日,喬國楨同志犧牲於迪化新疆軍閥盛世才的監獄中,犧牲時年僅40歲。
1947年1月,店鎮國小畢業生喬尚法在延安光榮參加革命工作。
1955年,張達志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軍銜,賀大增被授予海軍少將軍銜。
孟廣仁,1957年至1958年,任店鎮國小校長。
相關紀念—永載史冊的歷史豐碑
1951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在高光祖的家鄉—神堂溝村,建立烈士紀念亭,並樹碑立傳。碑刻“為人類求解放捨生取義,因革命爭自由殺身成仁”對聯,以資緬懷高光祖﹑高緒祖烈士。。
1952年,陝西省人民政府決定將佳縣圖書館命名為“國楨圖書館”。1986年2月,彭真為“國楨圖書館”題寫了館名。
1969年,為革命奔波一生的喬鼎銘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殘酷迫害,含冤病逝,終年63歲。
1977年3月6日,賀大增將軍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1歲。
1992年元月15日,張達志將軍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1歲。
同年7月9日,高述先因病在烏魯木齊市逝世,享年83歲。
2010年10月17日,喬國楨烈士紀念館在喬國楨的家鄉——店鎮喬家寨村隆重開館。店鎮學校政教主任喬亞雄和團委書記劉曉冬率九年級學生團員和六年級少先隊員參加了典禮儀式,並向烈士敬獻了花籃。
2012年9月18日,佳縣蘇維埃臨時革命委員會成立78周年之際,曾在店鎮國小讀過書的杜春華(杜嗣堯之女),第三次回鄉參加紀念活動。84歲的杜春華是土生土長的佳縣人,她出生於佳縣店鎮賀家溝村,後就讀於綏德師範。18歲時,因戰亂奔走他鄉。在她的記憶中,小時候的日子很苦,整天以土豆為食。杜春華說:“但我還是很喜歡吃土豆,洋芋擦擦、黑愣愣等。”雖然已離開佳縣數十年,但話語之間,杜春華的佳縣口音仍然很重。她告訴當地記者,自己很想念佳縣,希望在有生之年仍有機會回到佳縣,看到它的“成長”。
2013年底,佳縣革命烈士陵園南園在店鎮學校山上建成。陵園規模宏大,氣勢非凡。巍峨高大的英雄紀念碑聳立於青山綠樹之間。烈士的名字掩映於蒼松翠柏之中,顯得莊嚴肅穆。
2014年清明節、9月30日首個革命烈士紀念日,店鎮學校全體師生先後參加了在佳南革命烈士陵園舉行的兩次全縣公祭大會,深切緬懷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犧牲的烈士。
組織機構
一、部分校長、副校長
1、建校初期至建國前:
20、30年代:
高能孝
喬天保
喬天普
牛營清,店鎮牛家圪嶗村人。
2、建國後:
①1957--1958年:
孟廣仁,陝西關中人。1957年至1958年,任店鎮國小校長。後曾任子州縣委書記、榆林地區水利局長、佳縣縣委書記、周至縣委書記、西安雁塔區政協主席。
②60、70年代:
高紅軍,校長。坑鎮背溝村人。
賀成福,校長。店鎮賀家溝村人。
閆 福,校長。陝西關中人。
③80年代:
張明漢,校長,店鎮勃牛溝村人。
李進明,校長,坑鎮梁家峁村人。
張 浩,校長,木頭峪鎮木頭峪村人。
賀邦玉,副校長,店鎮賀家溝村人。
④90年代初至2014年:
張翰如,校長,店鎮張順家溝村人。1991年秋至1992年春在任。
高海明,校長,店鎮思家溝村人。1992年秋至1999年春在任。
賀志亮,校長,店鎮賀家溝村人。1999年秋至2008年春在任。
馬祝強,副校長,木頭峪鎮劉家溝村人。1999年至2012年春在任。
喬增儉,副校長,店鎮喬家寨村人。1996年至2012年春在任。
康茁平,副校長,店鎮烏狼峰村人。2006年秋至2012年秋在任。
曹樹青,校長,通鎮人。2008年春至2011年秋在任。
馬占利,副校長,木頭峪鎮劉家溝村人。2010年至2014年夏在任。
張錦堂,副校長名義代理校長職務,烏鎮張家溝村人。2011年秋至2014年夏。
⑤2014年秋至……
高 斌,店鎮中心學校校長兼店鎮中心國小校長,金明寺鄉人。2014年秋至今在任。
高雲飛,副校長,店鎮思家溝村人。2014年秋由勃牛溝國小調任此。
高喜軍,副校長,店鎮思家溝村人。2015年秋至今在任。
曹 雄,副校長,峪口大頁鈴峰村人。2015年秋至今在任。
喬鵬雲,副校長,店鎮喬家老莊村人。2016年至今在任。
二、其他
學區專乾:張生孝 李文海 楊文俊 高 斌
工會主席:杜慶凱 王改改
總務主任:劉錦標 張繪春
會 記:張仁財 張海河 曹 雄
團委書記:高金春 劉曉冬
教導主任:馬祝強 張佩龍 高喜軍
政教主任:杜慶凱 喬亞雄
早期教師
20世紀20、30年代(建國前部分):
劉旺漢 劉復漢 杜嗣堯 牛營清 高文巧(學生會長) 高能孝
劉建漢 喬鼎銘 薛欲農 王庭俊 高述先 喬天保 喬天普 魏載功
高錫爵 高殿福 高文宏(司務長) 張士孝
社會評價
★店鎮學校,是佳縣革命的紅色搖籃。
★是佳縣古代存世學校中建校時間最早最長的學校。
★一所具有悠久歷史和光榮革命傳統的學校。
文獻資料
《佳縣店鎮學校校史》(編攥 喬亞雄;2012年調查走訪、蒐集資料,2013年初稿形成,2014年定稿。)
《這裡唱起東方紅》( 著作 張俊賢 2006年9月第2版,寧夏人民出版社)
《張達志將軍》(主編:姬存銀 解放軍出版社)
《清·嘉慶<葭州志>校注本》(纂修 高珣;監修 龔玉麟 2009年10月,佳縣史志辦整理)
《烽火伉儷 革命楷模——記喬國楨 周鐵忠夫婦》(主編 宋新勇 董振修2010年9月第1版,中國文化出版社)
《佳縣誌》(佳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2008年版, 陝西旅遊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