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甘革命根據地反“圍剿”

陝甘革命根據地反“圍剿”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在陝西北部和甘肅東部地區,粉碎國民黨軍三次"圍剿"的作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陝甘革命根據地反“圍剿”
  • 地區:陝西北部和甘肅東部地區
  • 參戰雙方:中國工農紅軍、國民黨隊伍
  • 結果:中國工農紅軍勝利
戰鬥背景,戰鬥過程,第一次反“圍剿”,第二次反“圍剿”,第三次反“圍剿”,戰鬥意義,

戰鬥背景

陝甘蘇區是由陝甘邊和陝北兩蘇區發展而成的。1931年10月,以晉西遊擊隊為基礎組成的陝北支隊轉戰至陝甘邊的南梁地區,同劉志丹領導的游擊隊會合,組成西北抗日反帝同盟軍,1932年2月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同年12月又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26軍。至1934年2月,紅26軍發展到轄1個師,500餘人,相繼開闢了以照金為中心的栒邑(今旬邑縣)、淳化、耀縣、三原、宜君五縣邊界根據地和以南梁為中心的吳起、保全(今志丹)、甘泉、鄜縣(今富縣)、合水、華池六縣交界地區根據地。1932-1934年春夏之交,中共陝北特委將農民武裝組成紅軍游擊隊,在橫山、清澗、延川等11個縣境內開展游擊戰爭,相繼開闢了安(定)延(川)、綏(德)清(澗)、葭(今佳縣)吳(堡)、神(木)府(谷)四小塊根據地。

戰鬥過程

第一次反“圍剿”

1934年2月,國民黨軍萬餘人,對陝甘革命根據地(亦稱陝甘蘇區)發動"圍剿"。紅軍第26軍第42師和游擊隊、赤衛軍在劉志丹指揮下,轉戰於慶陽、合水、栒邑(今旬邑)、淳化、鄜縣(今富縣)、保全(今志丹)之間地區,至6月,經三道川、西華池、三里原、馬子川等多次戰鬥,共殲國民黨軍及民團3000餘人,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圍剿"。同年3月,國民黨軍第86師會同當地民團,對陝北蘇區發動了第一次"圍剿"。謝子長率紅軍第42師1個團由陝甘蘇區北上到達陝北蘇區,同陝北游擊隊協同作戰,經井務塌、張家圪台、河口鎮等戰鬥,共殲國民黨軍和民團3000餘人,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圍剿"之後,陝甘邊蘇維埃政府和陝北省蘇維埃政府相繼成立,並在陝北蘇區組建了紅軍第27軍第84師。

第二次反“圍剿”

1934年10月起,蔣介石調集陝、甘、寧、晉四省國民黨軍 4萬餘人,組織對陝北蘇區為重點的第二次"圍剿"。1935年2月,中國共產黨陝甘邊和陝北兩特委聯席會議決定:集中主要兵力在陝北地區作戰。4月下旬,國民黨軍開始進攻。5月,紅軍第42師一部同紅84師在安定縣境會師後,在西北軍委前敵總指揮劉志丹指揮下,在游擊隊、赤衛軍和人民民眾的配合下,經2個多月作戰,先後占領安定、延長、延川、安塞、靖邊、保全等縣城,與此同時,在陝甘蘇區堅持鬥爭的紅軍也積極作戰,消滅了多股民團。至7月,紅軍共殲國民黨軍及民團約5000人,粉碎了國民黨軍第二次"圍剿",陝甘蘇區和陝北蘇區連成一片。

第三次反“圍剿”

國民黨軍第二次"圍剿"失敗後,蔣介石又調集東北軍和陝、甘、寧、晉、綏五省軍閥部隊共10萬餘人,組織第三次"圍剿",企圖圍殲紅軍和摧毀陝甘蘇區。8月,紅26、紅27軍和陝北游擊隊在吳堡縣慕家原、定仙墕地區首戰告捷,殲晉軍1個多團,俘1800餘人。9月,紅26、紅27軍同長徵到達陝甘蘇區的紅軍第25軍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15軍團。10月,徐海東、程子華等指揮紅15軍團在勞山、榆林橋地區殲國民黨軍1個師的大部及1個團又1個營,俘4000餘人。11月,紅15軍團編入長徵到達陝甘蘇區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接著在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指揮下,取得直羅鎮戰役的勝利,再殲國民黨軍1個多師,俘5300餘人。至此,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陝甘蘇區的第三次"圍剿",鞏固和擴大了蘇區。

戰鬥意義

三次反圍剿的勝利,為紅軍發展積蓄了新的戰鬥力量,擴大了陝甘革命根據地,從而使陝北成為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和奪取中國革命勝利的出發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