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背景
挑選後,由宋蔚青(攀貴)、馮異生(養浩)、王化民、薛自爽帶隊,隊員有:東日曙、王廣錄、王占平、李培山、張緒昌、王春隆、趙振華、吉星照、武忠英、王廉(懷蔚)、王養娃、王東海、馬建華、武占魁、薛增平、王玉亮、張世炎、剡玉秀、李志彥、薛德文、楊廉直、李寶榮、潘樹藩等。40人持渭華地區黨組織介紹信到達許旅後,許旅黨委配備專門幹部對他們進行軍事訓練,傳授政治理論知識。經過約一個月的軍政訓練,40名受訓人員掌握了基本的軍事知識,具備了群體、單獨作戰能力,準備返回渭華地區。為建立一支訓練有素、富有戰鬥力的革命武裝,許旅黨委決定派營長、共產黨員李大德(張漢俊)隨同去渭華。4月下旬的一天晚上,40人由李大德率領,每人攜帶1支槍、3排子彈、4顆麻辮手榴彈,全副武裝,化裝成敵軍,以追捕逃兵為名,由三要司出發,經景村、洛南縣城、保全鎮、西平里、八里坡,翻秦嶺,穿橋峪,一路急行軍進入渭華地區,順利到達中共陝東特委駐地華縣東陽鄉堡子底村三教堂。
這支武裝力量受命於陝東特委,在李大德、薛自爽的帶領下,活躍在華縣西南塬和渭南東西兩塬一帶,時聚時散,機動靈活,懲辦罪大惡極的豪紳,消滅地主民團,收繳反動武裝,清掃豪紳的“土圍子”,打掉三張鎮的稅卡。多次外線出擊,在赤水、渭南一帶西潼公路上攔截敵人的運輸車輛,割電線,截電桿,破壞敵人交通。這支武裝還在高塘一帶的大王、算王、東王、黃麓口、堡子底、郭家莊、澗峪口、韓良寨、江村、里寺、澤口等10餘個村莊建立了活動據點和聯絡通訊網。旬日之內,渭華地區反動官吏、惡差、土豪劣紳膽戰心驚,農民民眾則歡欣鼓舞,奔走相告:“咱們有了武裝!”青年爭相報名參加。很快地,這支武裝就發展成為一支有一百五六十人和五六十支快槍的革命隊伍。渭華起義爆發後,根據鬥爭的需要,陝東特委決定對這支武裝進行整頓和改編。
正式成立
同年5月4日在渭南縣城以南的沋河川望崗嶺上,召開民眾大會,何寓礎同志代表中共陝東特委授旗(繡有鐮刀斧頭),並宣布“陝東赤衛隊”正式成立。
重要骨幹
陝東赤衛隊大隊長:李大德;副大隊長:薛自爽;黨支部書記:馮養浩、副書記:孫敬堂;第一中隊長:徐漢儒;第二中隊長;張緒昌;第三中隊長:薛增平;第四中隊長:王春隆;大刀隊長:向中英、大刀隊副隊長:潘樹藩。
完善期
開始,陝東赤衛隊沒有固定的駐地。頻繁的戰鬥和行軍給部隊帶來一定困難。遵照陝東特委的指示,於1928年5月12日移駐塔山,建立了塔山軍事據點——陝東赤衛隊總指揮部。參謀部:賀修之;組織部:何寓礎;宣傳部:徐漢儒,其中油印處:孫卓斌;經濟部:孫敬堂;交通部:劉志健(甲竹)、韓緒升、馮貴選、李建興;槍械修配所:閔壽昌,其中工作人員:張海娃等7人;運輸隊:剡玉秀,隊員:王恩寬、張思傑等,有騾子13頭。
陝東赤衛隊移駐塔山後,各中隊分別駐防於東之清明山,西之鳳凰山,及前之棗刺庵、靈台寺。赤衛隊不僅在塔山修築了工事,而且搭席棚簡易房百餘間,儲備了糧食,備有石磨,還建立了小規模的槍械修配所。在塔山西邊平台上修了練兵場,設立了兩道崗哨:第一道在橋南的二郎廟,第二道在半截山頂。塔山附近敵人力量薄弱,黨在這裡有很好的民眾基礎。每當鬥爭環境險惡時,中共渭南縣委即轉移到這裡工作。從此,塔山就成為渭華地區革命活動的中心之一。
成熟期
陝東赤衛隊在出擊敵人的同時,抓緊練兵,擴充兵力。李大德、薛自爽同志對部隊要求非常嚴格,經常結合實際進行練兵。在行軍途中給戰士講授各種動作,休息宿營時教他們站崗放哨,利用空閒時教投彈、射擊等,部隊的軍事素質迅速提高。這支部隊不宿民宅,不踏莊稼,不亂拿民眾的東西,深受民眾的愛戴和讚揚。五月中旬,許權中旅起義部隊到達高塘,成立了工農革命軍,陝東赤衛隊的軍事行動亦即由工農革命軍軍委統一指揮,成為工農革命軍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