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文化》是陝甘寧邊區綏德分區文聯分會主辦的期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陝北文化
- 語種:中文
- 主辦單位:陝甘寧邊區綏德分區文聯分會
- 創刊時間:1941年3月10日
《陝北文化》是陝甘寧邊區綏德分區文聯分會主辦的期刊。
《陝北文化》是陝甘寧邊區綏德分區文聯分會主辦的期刊。1941年3月10日在綏德創刊,是陝甘寧邊區綏德分區文聯分會會刊。社長馬濟川,副社長霍仲年,主編歐陽正,編輯馬濟川、霍仲年、趙亞農、馮文江等。陝北文化社發行。發刊詞指出...
陝北民俗,是陝北地區的文化習俗的合稱,可分為民間藝術、人生禮儀、年節風俗、社會禮俗、民風習俗等內容。民間藝術 鬧秧歌 鬧秧歌具有民族和地域性的一種漢族傳統民間娛樂藝術活動,它起源於北宋時期,在北方屬於一種祭祀活動,又名“陽歌”。秧歌是南北文化交融的產物,在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而成。陝北秧歌經過陝北...
榆林市位於陝西省的最北部,在陝北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南緣的交界處,也是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區,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轄榆陽區和府谷、神木、定邊、靖邊、橫山、米脂、佳縣、子洲、吳堡、綏德、清澗11個縣,總面積43578平方公里,總人口3351437人,耕地64.1萬公頃,為陝西雜糧的主產區。能源礦產資源富集一...
《陝北文化研究》,是呂靜編寫,學林出版社在2004年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陝北文化研究》是一部區域文化方面的研究專著,該著上編陝北文化的概念及陝北文化區域範圍的形成進行了科學界定和探,系統地論述了陝北文化研究的內容、方法和意義,揭示了陝北化的區域特點及其在中華民族文化研究中的地位和價值,並對陝文化...
秧歌(陝北秧歌),陝西省綏德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陝北秧歌是流傳於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民眾性和代表性的傳統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陝西榆林、延安、綏德、米脂等地,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綏德秧歌具有代表性。綏德可謂陝北秧歌的...
陝西是中華民族文明和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曾長期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西周到唐朝有14個王朝在這裡建都,長達1100多年,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蹟。陝西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主席在陝北領導中國革命歷時13個春秋,革命聖地延安保存著一批革命舊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使陝西旅遊資源...
陝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是文化部於2012年4月批准設立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位於陝西省延安市、榆林市。簡介 作為農耕文化與草原遊牧文化交融的多元文化,陝北文化來源於“人文初祖”軒轅文化,民風民俗的原生性、獨特性、完整性在黃河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演進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其地域範圍集中在陝北黃土高原地帶...
陝北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文化和旅遊部於2023年1月公布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位於陝西省榆林市,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人文環境、自然環境進行整體性保護。發展歷史 2012年4月,原文化部正式批准在榆林、延安設立國家級陝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023年1月12日,陝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陝西省榆林市)入選...
陝北民歌,主要流傳在陝西省北部黃土高原上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陝北民歌歷史形成時間較早,如民歌信天游即產生於周代中期,至漢代穩定成形。陝北民歌主要包括信天游、山曲、爬山調、船工號子、大秧歌調、旱船曲、酒麴、二人台、榆林小曲、清澗道情、傳統小調及眾多風俗歌曲等共兩萬七千餘首。其代表性...
陝北民俗文化大觀園,國家3A級旅遊景區,位於神木縣木瓜梁村,距縣城9公里,陝北民俗文化大觀園以陝北民俗文化為主題,以發展特色旅遊、展示陝北文化特色、反映陝北風情為內容,神木縣大觀園內建有農耕體驗、陝北文化展示、窯洞賓館接待、水療健身、拓展訓練、文化娛樂和林間休閒等功能區域,遊客可通過吃、看、玩、學等...
陝北秧歌是流傳於陝西黃土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民眾性和代表性的地方傳統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陝西榆林、延安、綏德、米脂等地,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綏德、米脂秧歌最具代表性。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綏德縣...
說史書:陝北說書中的說史書不少,但有體系的卻很少見。大多是以一些歷史人物在一些重大歷史事件中的作用為由頭,然後生髮開來敷衍成書。這與陝北文化落後,認字人少有關係。另外是民眾對那些正經八百的、以統治階級統治歷史為主線的史書不感興趣,倒是類似於“楊家將”“岳家軍”“隋唐演義”之類的有史話性質的...
文化史論 試述陝北文化的形成 党項民族與陝北文化 ——兼論陝北地區在國史上的地位 何以陝北:漫說“陝北”地域概念的形成 党項文化:陝北文化資源中的一座富礦 党項(西夏)史考 党項三都 ——兼述党項政權的西遷 北宋初期党項內附初探 宋夏沿邊人口考論 宋夏疆界考論 夏金疆界考論 宋夏沿邊地區的生態與植被 ...
陝北人淳樸善良,為人正直,性格豪爽。陝北人的習俗在社會生活中長期形成的社會風俗與社會生活習慣,是陝北文化系統結構中最重基本的要素之一,是陝北文化的一個獨特組成部分。解讀陝北文化區域普遍存在的習俗的特點,是認識陝北區域文化特徵的一把鑰匙。簡介 陝北 包括榆林和延安。習俗具有聯繫傳統與現實的性質,它不僅是...
《門窗上的陝北文化》是2016年9月1日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雨佳。內容簡介 陝北窯洞是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陝北門窗被喻為“窯洞建築的眼睛”。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歷史的發展,門窗的風格不斷發展和演化,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門窗風格有著很大的差異,從而紛呈出多樣的...
《陝北歷史文化述略》是2006年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高長天 / 張小兵。ISBN9787224073942。作者介紹 高長天:1949年生,陝西子洲縣人。1982年畢業於西北大學歷史系。張小兵:1962年生,陝西宜川人。1984年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作品目錄 第一章 傳說時代的陝北 第二章 上古三代的陝北 第三章 ...
從歷史文化的視角看他們的氣質性格和行為方式,分析其產生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根源,總結陝北文化的模式和特點;並在大量的田野調查的基礎上,考察了陝北部分重要古蹟,論述了它們的歷史作用和文化價值。作者簡介 張小兵(笑賓),男,1962年2月生,陝西省宜川縣雲岩鎮張家村人。1984年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曾在西北...
陝北腰鼓是陝西省古老的傳統民俗娛樂舞蹈。每到節日或慶祝喜事的時候,陝北地區的勞動人民就會用他們這種特有的方式腰鼓來歡慶。基本介紹 作為一種民俗文化,很多人都欣賞過“陝北安塞腰鼓”,在那一望無際的黃土地上,用激情和矯健的身軀舞動著繫著紅色飄帶的鼓棒,用陝北人特有的嗓音吼出那一個個燃燒的生命!然而,...
小程村原生態民俗文化,在整個陝北地區民俗文化遺產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陝北民俗文化乃至黃河原生態文化的縮影。它是陝北地區的優秀民俗文化,是古老陝北文化的遺存。發掘、搶救、保護小程民俗民間文化,其價值主要有兩點:學術價值 作為陝北民俗文化縮影的小程民俗文化的發掘、搶救和保護,將帶動和促進整個陝北地區民俗...
陝北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自2009年成立以來,成員近年來出版了一大批著作,如《陝北文化述略》、《陝北歷史文獻擷萃》、《陝北古代史紀略》、《陝北古史鉤沉》、《陝北民歌精選》和《陝北說書精選》等50多部專業著述,為陝北史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發表了一批學術文章,先後在全國各類期刊上發表文章總計百餘篇,其中核心...
第一章 陝北的文化區域構成及亞區劃分 第一節 陝北的自然地理 第二節 陝北的地緣關係 第三節 陝北的亞區劃分 一、歷史延留的劃分 二、方言語音的劃分 三、婚喪歲時民俗的劃分 第二章 陝北音樂文化類型及區域性分布 第一節 陝北民活動中的音樂類型 一、民歌、大嗩吶、鬧秧歌 二、說書、二人台、榆林小曲 三、...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是獨特的民居形式,是陝北農民的象徵。具有十分獨特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風情。在這裡,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層文化人民創造了陝北的窯洞藝術(民間藝術)。過去,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業。男人在黃土地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裡操持...
陝北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本書基於文化生態的視角考量陝北民間藝術,梳理了陝北民間藝術文化生態變遷的邏輯脈絡和歷史線索,闡述了陝北民間藝術的文化地位、文化屬性及文化特質,分析了20世紀以來陝北民間藝術文化生態變遷的不同時期對民間藝術傳派發展的影響,從陝北民間藝術文化生態的發展之優、發展...
第六章 稱謂語及地名與陝北民俗文化 第一節 稱謂語與民俗文化 第二節 陝北地名的地域文化特徵 第七章 熟語與陝北民俗文化 第一節 三字格慣用語 第二節 四字格慣用語 第三節 陝北歇後語與民俗文化 第四節 陝北諺語與民俗文化 第五節 陝北俗語與民俗文化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後記 作者簡介 張靜,女,漢族,...
第四章 陝北民間藝術 第一節 “立稷神以祭之”的獻場祭斗農事習俗 第二節 一代知縣的生態情結——丁錫奎《勸民種樹俚語》的遺產意義 第三節 花兒與陝北方言和關中方言 第五章 陝北文化遺產保護與產業化研究 第一節 陝北地域性農村民俗資源田野作業的實踐與思考 第二節 從名城榆林及四合院看建築民居文化遺產的...
安塞腰鼓歷史悠久,但產生形成的具體時代已難考證。以鼓報警,以鼓助威,以鼓告急,以鼓為樂,這些都是安塞腰鼓的功能。安塞腰鼓分文鼓與武鼓兩種,文鼓以扭為主,重扭輕打;武鼓以打為主,重打輕扭。安塞腰鼓是黃河文化的組成部分,是陝北漢子剽悍、虎勁、牛勁的體現,具有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2006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