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

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

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奧地利作曲家海頓的最後一部協奏曲。海頓第二次赴英國旅行後返回時,是在1795年的夏天,此曲便是次年(1796年)寫的。此曲為小號協奏曲的典範之作,經久不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
  • 發行時間:1796年
  • 譜曲:海頓
  • 地位:小號協奏曲的典範之作
曲式結構,樂曲賞析,

曲式結構

第一樂章 快板,降E大調,4/4拍子。 呈示部的第一主題由第一小提琴呈示,接著以全合奏方式來結束第一主題。然後出現下行的第二主題,旋即進入全合奏的終結樂句,簡潔明了。主奏呈示部是由主奏小號重新吹奏的第一主題開始的。
第二樂章,行板,降A大調,6/8拍子。 首先由弦樂器奏出西西里舞曲節奏的主要主題,主奏小號跟著重複一次(片段2)。在本樂章中,小號與全樂隊交相輝映,而造成調性的變化。
第三樂章,快板,降E大調,2/4拍子,兩個主題迴旋奏鳴曲式。三個弦樂器合奏主題,接著由全樂隊重複主題一次,然後樂曲轉為第二主題,藉著很起勁的樂句來結束樂隊呈示部。接著由主奏小號輕鬆地吹奏出歡快樂觀的主題,這是一段非常有名的旋律,主奏小號在高音區奏出嘹亮的音色,充分發揮出這一樂器的特色。結尾再現第一主題,直接把樂曲帶進終結部。

樂曲賞析

寫於1796年,距今已有兩個多世紀。在海頓之前的十六、十七世紀和海頓之後的十九、二十世紀,都出現過許多聲譽甚隆的小號音樂,但是歷經幾百年歲月的磨洗,有些聲振一時的曲目鉛華褪盡,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了,而海頓的這首小號協奏曲,卻依然絢麗輝煌,它的藝術魅力不減一毫,至今仍是音樂會上的重要曲目。
《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是傳統的協奏曲三樂章結構,按照快、慢、快的原則布局。全曲光輝四射,富於青春活力,淋漓盡致地發揮了小號輝煌燦爛的音色特性。第一樂章是快板樂章,海頓並不急於掀起音樂的波瀾,採取欲擒故縱的辦法,先抑後揚,以很輕的力度由弦樂奏出主題,獨奏小號加入以後,與樂隊展開竟奏,逐漸推向高潮。第二樂章是歌唱性的行板,音樂富於沉思性。在這個樂章裏海頓發揮了魏丁格爾的新樂器能演奏半音的特性,而且儘量發掘它的潛能。他讓小號在音樂進行中向遠關係調轉移,還在走向中用半音階向前過度,這是自然小號和接管小號跟本不可能做到的。這樣幾近奢侈地使用音符,使人覺得海頓是在一個更加自由的創作空間裡享受。第三樂章是燦爛的終曲樂章,這部協奏曲就因為這個樂章而遠播四海,成為海頓全部作品裡最流行的一部。這個樂章的正主題旋律是人們非常熟悉的曲調,許多種古典音樂旋律辭典里收入這條旋律,國外的電台廣播裡常採用小號演奏的這段音樂做時段或欄目的開始曲。所以,說海頓的這首小號協奏曲是他所有作品裡最流行的一點也不過分。在這個樂章里照例留下一段空白的華采樂段,任由小號獨奏者去自由發揮,展示自己的演奏技巧,表現自己的音樂氣質。在欣賞這部協奏曲的第三樂章時,應該仔細留意獨奏者的華采樂段,這裡不僅是技巧的炫耀,也在宣示著演奏者對海頓音樂的獨自見解。演奏得華麗炫目者不一定藝術品范上乘,表現得拙樸平實者未見得木訥平庸,這要看他們是否能夠把握住海頓音樂的精神實質,並準確地表現之。
《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總體的藝術氣質是絢麗輝煌、生機勃發,充滿了歡樂氣氛。海頓寫這首協奏曲時已經64歲,這個年歲在十八世紀稱得上是高壽了,可是海頓在這個歲數上寫的音樂不見絲毫暮氣,不但完全保持著活潑幽默的風格,而且更加開朗熱情,有一種銳意進取的精神。他在晚年攀上了音樂的最高峰,這與他兩次的倫敦之行有很大關係。他回到維也納以後寫《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時已64歲,但是這首協奏曲的青春活力甚至要超過他中青年時期的作品,是他的創造力在晚年煥發出的絢麗光彩。
《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是海頓寫的最後一協奏曲,也是他所有協奏曲里藝術價值最高的一首。二百多年過去了,這首樂曲已成為小號音樂的經典文獻,是每一位專業小號演奏者必備的曲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