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龍草(降蛇草)

降龍草(管狀花目苦苣苔科植物)

降蛇草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降龍草(學名:Hemiboea subcapitata Clarke)是苦苣苔科、半蒴苣苔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莖高可達40厘米,肉質,無毛或疏生白色短柔毛,散生紫褐色斑點,不分枝,具4-7節。葉對生;葉片稍肉質,乾時草質,橢圓形、卵狀披針形或倒卵狀披針形,聚傘花序腋生或假頂生,具花;花序梗無毛;總苞球形,無毛,開裂後呈船形;花梗粗壯,萼片長橢圓形,無毛,花冠白色,具紫斑,雄蕊:花絲著生於距花冠基部處,狹線形,無毛,花葯橢圓形,花盤環狀,子房線形,蒴果線狀披針形,9-10月開花,10-12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陝西南部、甘肅南部、浙江南部、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及雲南東南部。生於海拔100-2100米的山谷林下石上或溝邊陰濕處。

降龍草的全草可藥用,治療瘡腫毒、蛇咬傷和燒燙傷等。亦可作豬飼料。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主要變種,產地生境,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高10-40厘米,肉質,無毛或疏生白色短柔毛,散生紫褐色斑點,不分枝,具4-7節。葉對生;葉片稍肉質,乾時草質,橢圓形、卵狀披針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3-22厘米,寬1.4-8厘米,全緣或中部以上具淺鈍齒,頂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或下延,常不相等,上面散生短柔毛或近無毛,深綠色,背面無毛或沿脈疏生短柔毛,淡綠色或紫紅色;皮下散生蠕蟲狀石細胞;側脈每側5-6條;葉柄長0.5-5.5厘米。
聚傘花序腋生或假頂生,具(1-)3-10餘花;花序梗長2-4(-13)厘米,無毛;總苞球形,直徑1.5-2.2厘米,頂端具突尖,無毛,開裂後呈船形;花梗粗壯,長2-5毫米,無毛。萼片5,長橢圓形,長6-9毫米,寬3-4毫米,無毛,乾時膜質。花冠白色,具紫斑,長3.5-4.2厘米;花冠筒長2.8-3.5厘米,外面疏生腺狀短柔毛,內面基部上方5-6毫米處有一毛環。口部直徑13-15毫米,基部上方直徑5-6毫米;上唇長5-6毫米,2淺裂,裂片半圓形,下唇長6-8毫米,3淺裂,裂片半圓形。雄蕊:花絲著生於距花冠基部14-15毫米處,長8-13毫米,狹線形,無毛,花葯橢圓形,長3-4毫米,頂端連著;退化雄蕊3,中央1個小,長2毫米;側面2個長5-8毫米,頂端小頭狀,分離。花盤環狀,高1-1.2毫米。雌蕊長3.2-3.5厘米,子房線形,無毛,柱頭鈍,略寬於花柱。蒴果線狀披針形,多少彎曲,長1.5-2.2厘米,基部寬3-4毫米,無毛。花期9-10月,果期10-12月。

主要變種

密齒降龍草Hemiboea subcapitata C. B. Clarke var. denticulata W. T. Wang)變種與降龍草區別在於葉緣密生小牙齒,雄蕊內藏於花冠筒的中部下方。特產中國廣西西部(凌雲)。廣西醫藥研究所引種栽培。藥用,有涼血止咳的功效。
污毛降龍草Hemiboea subcapitata C. B. Clarke var. sordidopuberula (Z. Y. Li ex H. W. Li) Z. Y. Li)變種與降龍草主要區別在於葉兩面密被污褐色柔毛,花盤較高。特產中國雲南東南部。生於海拔1000米的密林下。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陝西南部、甘肅南部、浙江南部、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及雲南東南部。生於海拔100-2100米的山谷林下石上或溝邊陰濕處。
降龍草
降龍草

栽培技術

栽培基質:降龍草引種後,可採用盆栽法進行栽培。栽培基質採用泥炭、原土、珍珠岩混合配製而成,配置比例為3:1:1(按體積計算)。每1米基質加入10千克有機肥、1.5千克複合肥進行堆漚。同時,施用多菌靈、百菌清及土壤消毒劑等藥物對栽培基質進行消毒滅菌。
光溫管理:根據降龍草屬於陰生植物,具有良好的耐陰性。因而在栽培時,應選擇有散射光照射的地方,避免強陽光的直射,特別是夏季,應選擇有樹陰的位置,或加蓋50%或70%的遮陽網。冬季選擇塑膠單棚放置,最低溫度控制在-3℃以上即可越冬。
肥水管理:降龍草比較耐瘠薄,栽培基質中加入基肥後,不用追肥也能正常生長、開花,也可開花前期追施0.2%的尿素和0.3%的磷酸二氫鉀。澆水依然遵循“見乾見濕”的原則,夏季雖然氣溫高,但有遮陰,所以也只需1-2天澆1次水即可。
降龍草(降蛇草)
降龍草

主要價值

降龍草的全草可藥用,治療瘡腫毒、蛇咬傷和燒燙傷等。亦可作豬飼料。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