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記野史》是清代文學家計六奇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附記野史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計六奇
- 作品出處:《明季北略》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附記野史
吳三桂欲倡義復仇,以眾寡不敵,遂親往大清國請兵十萬,為朝廷雪恥。大清不允,三桂力懇。大清曰:明朝文武數無信義,將軍欲建大功,本國何難發兵助陣,恐成功之後,不知將置身何地耳。三桂曰:桂父子受朝廷厚恩,今日為巨寇弒逆,士庶傷心,神人共憤,桂聞勇士不怯死而滅名,忠臣不先家而後國,今君後俱遭慘弒,桂食君之祿,焉有坐視之理。如必計成敗而後行,是有覬覦於衷也。桂今日誓死報國,雖肝腦塗地,亦所不辭,安問其他。大清主曰:將軍姑退,明日再議。
明日,三桂披髮掛孝,復進謁大清主,痛哭衰懇。大清主遂發兵。三桂因斬關而入,自成聞之,遣使以吳襄手書及檄文招之。檄云:大順國王,應運龍興,豪傑響附,唐通、祖光先等,知天命有在,四面革心,朕嘉其志,俱賜彩緞二十疋、黃金二十金、白金四十兩,所將兵卒,先給四月兵糧,俟立功日,量功升賞;抗命周遇吉等,具服五刑,全家誅戮,刑賞昭然,判若白黑。爾等當審時度勢,棄昏就明,身享令名,功業弈世,孰與棄身逆命,妻子戮辱,大福不再,後悔噬臍。檄到須知。三桂得書不悅,遂答書以絕交。自成復使唐通往,通見三桂曰:將軍久在邊關,功高汗馬,豈意奸臣敗事,國喪君亡,天下生靈塗炭久矣,今新主豁達宏博,網羅英豪,雖無堯舜之仁,頗有湯武之德。渴慕將軍,盛望一見,即當封拜,位在諸臣之上矣。三桂佯喜曰:前日使者言之無緒,使我一時忿躁,遂致決裂如此。今家君見在羈囚,恐旦夕不保,桂方悔恨,幸將軍駕臨,自當改弦易轍,共建百世之功。但東國之兵,已入內地,勢難挽回,惟一戰敗之,然後可卷甲趨朝耳。通曰:通雖駑弱,願隨鞭鐙。三桂曰:桂業與東國有約,若回兵直指,無以為辭,煩大兵先出,東兵恃桂相助,戰心無謀,我兵出其不意,從後夾攻一戰可滅矣。通大喜,率兵出關,與大清合戰。大敗,退走吳營。忽炮發,吳兵殺出,內外受敵,通遁走。三桂沿途遍張告示云:欽差鎮守遼東等處地方總兵官平西伯吳示:為復大仇殲大寇,以奠神京,以安黎庶事:切痛先皇被弒,亘古奇殃,劇寇披猖,往代未有。凡屬臣僚士庶,能不碎首殞心。今義兵不日來京,爾紳衿百姓須各穿縞素,協力會剿。所過地方,俱應接糧草,務期罄搗巢穴,纖介無遺。庶使克復神京,奠安宗社,乾坤再整,日月重光。特示。
又榜文一道。平西親王吳,為安撫殘黎以救民生事;照得逆闖李自成,戕主賊民,窺竊神器,滔天罪惡,罄竹難書。荷蒙大清朝垂念歷世舊好,特命攝政王殿下,大興問罪之師,懷綏萬邦,用躋和平之域。仁聲所播,義無拂命,第慮遐遠之區,訛傳舛錯。不特有辜大清戢暴安民之意,致黎庶反受執迭殞身之禍。今攝政王簡選虎賁數十萬,擁戴西洋大炮數百位,絡繹南下,相應榜諭,以醒蒙愚。為此示仰一帶地方官生軍民人等,務期仰體大清朝安民德意,速速投誠皈命,各安職業,共保身家,毋得執拗迷謬,自罹玉石俱焚之慘。未便,特諭。順治元年四月二十六日榜。自成聞之,遂殺吳襄全家。語牛金星曰:北兵勢大,城中人心未定,我兵豈可久屯在此。即十北京,不敵一秦中險固,為今之策,不若退處關西,以圖堅守。金星曰:大內金銀,搜括已盡,但皇居壯麗,焉肯棄擲他人,不如付之一炬,以作鹹陽故事,即後世議我輩者,亦不失為楚霸王之英豪。自成從之,遂於宮中四處積聚竹木桐油硝黃等件,以備舉火之用,百姓聞之大駭。自成於四月二十九西走,合宮放火,偽官惟山陝、河南、北直人並前選用者隨行,余見賊勢稍衰,四散逃歸。侍讀楊觀光,不肯隨行。自成怒殺於順成門外,制將軍谷大成統,兵五千距後,自成率大隊自齊化門出,途中大肆焚掠,婦女懸樑投井者無算。百姓官紳,踐踏死者積屍成堆。
作者簡介
計六奇(1622~約1687年),字用賓,號天節子,別號九峰居士。江蘇無錫縣興道鄉(今前洲、玉祁一帶)人,明末清初史學家。從小家境貧困,早年寄讀塾館。十九歲隨岳父杭濟之就讀於洛社,二十一歲在母舅胡時忠家讀書,為邑諸生。入清後,曾於順治六年(1649)、順治十一年(1654)兩次鄉試,不舉。從此無意科舉仕進,在無錫、蘇州、江陰等地,以坐館教書終其一生。著有《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