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庸風雅(漢語成語)

附庸風雅(漢語成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附庸原指依附大國的小國,此指依附之意。風雅指詩經中的國風與大、小雅。附庸風雅是一個成語,讀音是fù yōng fēng yǎ,指為了裝點門面而結交名士,從事有關文化的活動。出自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二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附庸風雅
  • 外文名:Arty-crafty
  • 拼音: fù yōng fēng yǎ
  • 解釋:為裝點門面,結交名士從文。
  •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
用法,示例,解釋,典故,原文,注釋,譯文,出處,用法,

用法

動賓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 。

示例

卻偏要~,在揚州蓋造了不少的花園,因此種花之風,遍及揚州。(《晚清文學叢鈔·情變》第八回)

解釋

附庸:古代指附屬在諸侯大國下面的小國,引申為從屬的地位或依賴的關係 。
“附庸”本指依附於諸侯國的小國。周代的禮制規定:“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天子之下有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分封的土地,公和侯是方圓百里,伯方圓七十里,子和男方圓五十里,不滿五十里的更小的封地要依附於諸侯國,稱作“附庸”,是一個名詞。為什麼叫“附庸”呢?“庸”的本義是用、需要,引申為受僱用,“附庸”就是依附別人,受其雇用的意思,取其象徵意義,故曰“附庸”。
“風雅”怎么能泛指文化呢?原來,“風”和“雅”是《詩經》的兩個組成部分。《詩經》由三部分組成,即風、雅、頌。“風”是各諸侯國的民歌,稱作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雅”又分大雅、小雅,是周王室“邦畿”之內的音樂,被尊崇為正聲,共一百零五篇;“頌”是專門用於宗廟祭祀的音樂,共四十篇。“風雅頌”或者“風雅”就用來代指《詩經》,“風雅”因此也用來泛指文化。
“附庸”和“風雅”連用,不知道起於何時,不過據清代同治年間的學者平步青記載,明末清初的文壇領袖錢謙益就曾使用過這個成語。
明代文學家和書畫家陳繼儒號稱在小崑山隱居,卻又周旋於高官顯貴之間,為時人所詬病,錢謙益談到陳繼儒的這一行徑時,諷刺說這叫“裝點山林,附庸風雅”。
乾隆年間的詩人蔣士銓把錢謙益的評價擴充為一首詩,譏刺陳繼儒:“妝點山林大架子,附庸風雅小名家。終南捷徑無心走,處士虛聲盡力夸。獺祭詩書充著作,蠅營鐘鼎潤煙霞。翩然一隻雲間鶴,飛去飛來宰相衙。”

典故

原文

明人吳儼,官至尚書,家巨富。其子酷好書畫,購藏名筆頗多。一友家有宋宮所藏唐人《十八學士》一卷,每欲得之,而其家非千金不售。吳儼之弟富亦匹兄,蓶粟帛是積,然文人常鄙之。一日,其弟語畫主曰:“《十八學士》果欲千金耶?”主曰:“然。”遂如數市之。後置酒宴兄與其素鄙己者,酒半,特談畫,並出示所購<十八學士>以玩。或曰:“君何以知其名畫?”其弟顧左右而言他。時人傳為笑話。

注釋

耶:嗎
然:是的
市:買
素:一向
是:助詞。用在前置的賓語與動詞之間,強調賓語。
頗:十分
鄙:輕視
特:特意
玩:欣賞

譯文

明人吳儼,官做到部長,家裡非常富有。他兒子酷好書畫,購買收藏的名字名畫很多。一個朋友家裡有宋朝朝廷收藏的唐人(寫的)《十八學士》一卷,每次想得到它,但他家非千金不賣。吳儼的弟弟也很富有,可與他兄長相匹敵,只積糧食絲綢,然而文人總是輕視他。一天,他弟告訴畫主說:“《十八學士》果真要千金嗎?”畫主說:“是的。”於是按千金之數買下了它。後來安排酒席宴請他的兄長和其他那些一向輕視他的人,酒喝到一半,故意談畫,並拿出《十八學士》來欣賞。有人說:“你憑什麼知道這是一幅名畫呢?”他弟弟就環顧四周說其他的事了。當時人們傳為笑話。

出處

風雅:原指《詩經》中《國風》和《大雅》《小雅》,後指風流,儒雅。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二回:“喜歡便宜,暗中上當,附庸風雅,忙裡偷閒。”
清·黃小配《晚清文學叢鈔·情變》第八回:“卻偏要~,在揚州蓋造了不少的花園,因此種花之風,遍及揚州。”
清·吳趼人《情變》第八回:“那班鹽商,明明是鹹醃貨色,卻偏要~。”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六章:“為了~,不得不矯揉造作一番,騙騙自己而已。”

用法

“附庸風雅”是一個貶義詞,用來貶低用文化裝點門面的人,比如常常稱那些暴發戶購買書畫的行為為“附庸風雅”。可見文化這東西是人人都追求的,人人都要顯得“有文化”。如果明明沒有文化,偏要裝得有文化,這就叫“附庸風雅”。
今天的“附庸風雅”這個成語是動賓結構,“附庸”是動詞,追隨之意,“風雅”泛指文化。但是在古代,“附庸”和“風雅”是兩回事,而且兩者之間沒有任何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