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的微信朋友圈

阿Q的微信朋友圈

《阿Q的微信朋友圈》是2017年8月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內蒙古作家劉霄。該書共22萬字,由散文、雜文和短篇小說三部分構成,主體是散文。該書作者被出版家賀雄飛認為是繼劉亮程之後,“又一個鄉村哲學家的誕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Q的微信朋友圈》
  • 外文名:WeChat friend circle of Ah Q
  • 作者:劉霄
  • 創作年代:2017年
  • 文學體裁:散文、雜文、短篇小說
作者簡介,作品目錄,點評鑑賞,

作者簡介

劉霄,男,1981年出生於內蒙古察右後旗張維村,內蒙古民族大學中文系畢業,內蒙古工業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詩詞學會會員,現供職於內蒙古日報社。

作品目錄

第一輯 狗這一生
01.狗這一生
02.張維村
03.父親
04.門前那條小河
05.南山與北山
07.刀與彈弓
06.母親
08.家中那條狗
09.夏季那些事
10.那些死於我手的小動物
11.中秋
12.雞這一輩子
13.秋收那些事
14.看電影
15.岳父
16.那些年,那些家畜
17.騸蛋
18.打寶與納石子
19.看電視
20.蛇這東西
21.彩虹
22.腳踏車
23.冬季里的男人、女人和孩子
24.過年
25.鼠這一輩子
26.磨麵
27.饅頭及其兄弟姐妹
28.土豆,這顆山藥蛋
29.莜麵魚魚、莜麵網網及莜麵囤囤
30.玻璃餃子與山魚子
31.豆角、豆腐與豆芽
32.雞蛋與炒雞蛋
33.吃早點
34.無影腳
35.消失的年味兒
36.小時候
第二輯 我這500萬
01.我這500萬
02.人生·江湖·酒
03.冬至前的那個雨夜……
04.霧霾、專家與騾子
05.月色·同窗·酒
06.闖入辦公室的這隻鳥
07.致即將逝去的頭髮
08.終將死去的朋友圈
09.寫在“神神上天”之際
10.劉郎夜半撩明月
11.如果你還想多活幾天……
12.中心思想與段落大意
13.向被“擊斃”的老虎三鞠躬
14.驚蟄·灌湯·梨
15.沒有“情人”的情人節
16.春雨春雪春撩人
17.那些一見傾心的成語
18.我這愛好
19.吾家有子初長成
第三輯 阿Q的微信朋友圈
01.上墳
02.孔優外傳
03.阿Q的微信朋友圈

點評鑑賞

劉霄以其獨特的“劉式語言”,構築了一幅悠然的村莊田園圖,勾起了人們對80年代村莊生活的深深回憶。其對村莊散文的堅硬書寫,給沉寂的文壇吹來一股動人的清風。
——著名作家 鄧九剛
相比於20年前我推出的新疆散文家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來說,劉霄的散文更具人文精神和思想的厚度,完全超越了劉式散文“老莊+村莊”的精神和意蘊,更具現代感和時代氣息,更加令人深思,堪稱微信時代的“精神細糧”,宣告了又一個“鄉村哲學家”的誕生。
——著名出版家、猶太文化專家、WUTA創新智慧學校創始人 賀雄飛
朋友圈裡,九個人在轉發,一個人在寫。劉霄屬於寫族,屬於“我語我思”的有心人。人有雙思:思人之想為再造,思己之想是創造。人有二“嘴”:嵌入聲波的話,千句萬句每每隨風而亡;鍵入平台的字,一不小心某一句就有可能地老天荒!
——暢銷書《蒙牛內幕》作者 張治國
此書是出走,也是回歸,是審視,也是眷戀。劉霄,一個執著的80後鄉村書寫者,用最深情的呼喚,最深沉的歌詠,帶你重返生命中怒放的村莊。
——著名作家 安寧
這本書是忠實於土地和生活的文字,將是我們找回鄉村文化的重要密碼。作家寫的一個個故事,講述了城市和鄉村是一個情感上的整體,很可惜的是,鄉村在現實中距離我們越來越遠。請記住,鄉村是我們中國人的文化母體,如果我們失去了鄉村文化,我們將失去文化身份,而且沒有別的文化會認領我們以及我們的子孫後代。
——亞馬遜中信十年人物經典《中國人的自覺:費孝通傳》作者 李昇明
他並不依賴故事起家,他致富的獨門武器是語言。他的作品是一種奇異的混合,一種幾乎找不到基因的雜交。
——《新聞論壇》副總編 范永
劉霄是我曾經的學生,高中畢業之後近二十年的時間裡,在我的記憶里只依稀地記著他樸素的衣著,青澀的面孔,和好學的身影。
再次和他相遇先是在他的文字里。從他的文字里我聽到了我熟悉的鄉音,看到了我熟悉的鄉村,嗅到了我難忘的鄉村韻味。看了多篇之後,我特別驚奇的是劉霄駕馭文字輕車熟路的功力,讓我這個教高中語文二十餘年、平時也甚愛“塗鴉”的老師無地自容,自愧不如,暗暗感嘆還是後生可畏。
看完劉霄的文章,給我的整體印象是,在文字運用上,特別乾淨洗鍊,幾乎達到文不加點之高度;在風格上,穩重厚實中顯露著絲絲縷縷的俏皮幽默;在思想上,那怕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個小動物身上,他都能挖掘出生活哲理的火花;在內容上,我看到他大部分的文章還是徜徉於舊日生活中家鄉的山水草木,動物田野等,說明他是一個非常感恩於生活的人,儘管他已闊別家鄉二十餘年。
真正再見到他,是我躺在醫院的病床上,他作為我的學生聽到訊息後趕來醫院看我,我這才把他的生活全部銜接起來。原來他大學也是讀的中文系,憑著對文字的喜好,一路奮力拚搏,現在已經是內蒙古日報社一名中層行政幹部,儘管他的工作方向已經發生偏移,但他鐘愛文字的興趣沒有絲毫減少,仍然利用閒暇在文字中徜徉,筆耕不輟。
近期,聽說他要出他的第一本文集,作為他高中老師的我甚感欣喜,寫下這些文字,以示祝賀。
——托克托縣第一中學語文老師 王成海
一直覺得有些人的心靈,應該是一棵樹,當來到這個世界,睜開蒙昧的眼睛那一刻開始,這棵樹就悄悄地發芽、生根、長出綠葉,在心裡形成一片屬於自己的綠蔭,悠悠長長,綿延不盡。作者就是這樣一個有著“心靈之樹”的人。由於我與作者深交多年,早已是默契會心的朋友,一聲“霄弟”喚了多年,融進太多的真情、理解和信任。
我也是很敬重和欽佩他的。
世界是一個,也是“N”個。當世界是一個的時候,那是大家共有的;當世界是“N”個時,那是每人擁有一個。
作者走著、記錄著、開悟著,用那鄉村淳樸風情和神奇聖潔的“火山”文化,不斷澆灌著自己的心靈之樹。我想,這一過程,應該就是人的內在體驗的深化和生命質量的提升。
讀《阿Q的微信朋友圈》,想了很多,隨意說出一些感受,權當給“霄弟”此書作評論了。
——《消費日報》內蒙古記者站站長 閆廷
人們往往容易被作者筆下散發著泥土芳香的文字所迷惑而忽略了文字後面隱藏的敘事,忽略了文字後面毛茸茸的幽默、詼諧以及雄辯的言說。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李向明
與劉霄先生差不多有半年時光未見面,再見面時,他竟搬出了這部新作,這是我始料未及的。
劉霄先生的文章,有大家之風。他從小處下筆,從細節著色,從自己出生的張維村,執神來之筆,翻高山,趟大河,奮筆繪人生,仗劍寫江湖;筆下有詩有酒,文中有情有愛……最後,寫到了今天的阿Q,把當下朋友圈眾生相刻畫得淋漓盡致,大有魯迅先生的身影。
——網路大V@塞外遊俠、《內蒙古晨報》副總編輯張偉
無論是文風幽默的書寫方式,還是文筆犀利的評論文章,無不體現了作者對現實生活中存在的規則的無奈以及人生價值的探索。剖析文章的背後會給人一種心靈的震撼。
——安徽尚之庭竹木科技有限公司廠長劉徳
劉霄的辦公室距離我的辦公室只有不到十米的距離。我以為他和我一樣,都是多年浸淫在媒體的新聞人,都是朝九晚五地被禁錮在一個被體制化了的小圈圈裡。然而,直到有一天看到了他出版的這本書,我才大吃一驚,原來他和我不一樣。他的精神家園由鄉村組成,那裡的一點一滴通過他的文字表明,他沒有迷失在城市裡,而是時時記得自己出發的原點。
——《北方周末報》副總編輯、專欄作家 陳力
作者無論是對村莊散文的鄉愁書寫,還是對城市語系的新穎建構,抑或是短篇小說的自成一家,每一句文字都給人耳目一新的視覺衝擊,在這些優美的漢字背後,是作者對社會、對人生、對生命的深刻思考。
——內蒙古大學博士 曹明珠
劉霄出生和成長的村莊與我出生和成長的村莊僅一山之隔,我們上的中學是同一所學校,大學又是同一個班級。
劉霄其人,骨子裡一直有一種俠義精神,“鐵肩擔道義”的媒體人職業也許是他最合適的選擇。他從大學起筆耕不輟,現在著書立說,作家的身份又讓他多了一份人文氣息。
劉霄其文,敘述中有我們兒時鄉村生活的回憶和再現,有對人生的思考和探索,對於生活在移動網際網路“碎片”和“快餐”時代的都市人來說,如果能夠靜下心來,細細品讀,這將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成長讀本和鄉土教材。
——親職教育專家經紀人 李雪飛
這本書,對於一個從小生長在城裡的孩子來說,是一個全新的世界。看過那些淺顯易懂的小說,這本書略顯深奧。就如作者筆下的狗。在我眼裡,狗就是陪伴主人,和主人玩耍的,村莊的狗卻要為主人看家護院。生長的地方不同,狗的使命也不同。讀了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了村莊。
——呼市啟秀中學學生 賈靖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