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顏塔塔爾阿顏塔塔爾,讀音作ā yán tǎ tǎ ěr(ㄚ ㄧㄢˊ ㄊㄚˇ ㄊㄚˇ ㄦˇ),滿語為Ayantatar Hala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顏塔塔爾姓
- 外文名:ā yán tǎ tǎ ěr(ㄚ ㄧㄢˊ ㄊㄚˇ ㄊㄚˇ ㄦˇ)
- 滿語:Ayantatar Hala
- 淵源:源於滿族
姓氏淵源,郡望,歷史名人,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滿族,出自金國時期生女真塔塔爾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阿顏塔塔爾氏,滿語為Ayantatar Hala。
滿語“阿顏”,漢義為“蠟燭”,有學者認為其出自蒙古滿洲塔塔喇氏的一支。實際上,滿族阿顏塔塔爾氏源出黑龍江女真塔塔爾部族(Tatar Hala,漢義“推拉”),世居海參崴地區(今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是非常典型的老滿洲部族,金國時期稱為黑號女真,宋、元時期稱為生女真,在明朝末期與女真烏拉部一起歸稱為“海西女真”。
清末至民國初期的某些史籍如《清朝通志·氏族略》、《清史稿》等,將女真塔塔爾部族列入烏拉部瓜爾佳氏族世系,只是史書撰寫從大處落筆之慣而已。
黑龍江女真塔塔爾部族的人數不多,但有四個分支,其中一支至今仍居故地海參崴地區,其他三個分支皆居於中國東北境內,阿顏塔塔爾氏就是其中的一個分支,世居吉林烏喇瓜爾察(今吉林永吉輝發河口),雖在明末清初隸屬於海西女真扈倫四部中的烏拉部,但在族源上不屬於該部。
清朝中葉以後,滿族阿顏塔塔爾氏多冠漢姓為嚴氏、爾氏。
郡望
烏喇瓜爾察:即今吉林省永吉縣,歷史悠久,取“永遠吉祥”之意。早在新石器時期,松花江畔就有人類棲息。虞至周秦時期永吉地方的部族,就與中原 王朝建立了統屬的貢納關係。兩漢至隋、唐時期,永吉地域均隸屬中原各王朝設定的軍事組織、地方政府所統轄。遼國時期永吉屬東京道涑州地。金國時期永吉屬鹹平路鹹平府玉山縣(今吉林開原)。元朝時期永吉屬開元路鹹平府地。至明朝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海西女真扈倫四部築城於烏拉河岸洪尼地(烏拉古城),永吉統屬烏拉部。明萬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建州女真的後金政權滅烏拉部,永吉併入建州衛。清朝時期,永吉先後屬盛京、寧古塔昂邦章京、寧古塔將軍、吉林將軍的轄地。清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於大烏拉虞村(今吉林永吉烏拉舊街村)建立了“打牲烏拉總管衙門”,隸屬於內務府,管轄方圓五百六十里地方,這就是先有烏拉,後有船廠之說的由來。清雍正四年(公元1727年)農曆1月12日始設永吉州,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升為吉林府。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開設吉林縣,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復名永吉縣,先後歸屬清奉天府尹、寧古塔將軍、吉林行省,民國吉林省管轄。東北淪陷期間,永吉縣直屬於偽吉林省。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因永吉縣與延吉縣的日語語音相近,又復名吉林縣。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東北光復後,再次復名永吉縣的稱謂,當年8月17日成立永吉縣治安維持會,地址在吉林市永吉胡同北。是年12月,永吉縣成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政府,接管了永吉縣政權,縣機關設在吉林市,1946年2月縣民主政府遷至口前,永吉縣歸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吉林省管轄。民國三十五~三十七年(公元1946~1948年)3月9日,民國政府再次在永吉境內建立永吉縣政府,縣治設在吉林市,直屬國民黨設定的吉林省。在永吉北部建立的永北縣政府,縣機關設在缸窯,屬共產黨領導的吉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在永吉南部建立的永南縣政府,縣機關先設在雙河鎮,後移口前,屬於共產黨領導的吉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永吉全境解放後,民國永吉縣政府消亡。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7月15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政府決定,永南、永北兩縣合歸為永吉縣,縣治仍設在吉林市。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永吉縣為省轄縣。1958年9月27日,經中共吉林省委決定,永吉縣屬於吉林市管轄的吉林行政區。1966年2月市、地分設,永吉縣屬於永吉專區管轄。1969年5月市、地合併,永吉縣復屬吉林市管轄至今。1970年2月19日,經吉林省革命委員會批准,縣機關移駐口前,結束了二百四十多年設治于吉林城附郭縣的歷史。
歷史名人
阿顏塔塔爾·巴海:(公元1566~1639年),滿族,漢名吳巴海;滿洲鑲白旗人。著名後金將領、大臣。
阿顏塔塔爾·巴海為阿顏塔塔爾部首領,因受女真烏拉部吞併之危,在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十四年(後金大汗佟·努爾哈赤天命元年,公元1586年)自烏喇部(烏拉部)歸佟·努爾哈赤,後金大汗以其出自烏拉部而賜漢姓吳,史稱吳巴海。不久即隨從佟·努爾哈赤征討尼康外郎(尼康外蘭)。後隸屬於滿洲鑲藍旗,授牛錄額真(佐領)。
明熹宗朱同校天啟七年(後金天聰元年,公元1627年)農曆4月,跟從貝勒愛新覺羅·阿敏伐朝鮮,攻義州,阿顏塔塔爾·巴海驍勇兇悍,與梅勒額真阿山、穆克譚等先登義州城並克之。農曆5月,又從愛新覺羅·皇太極伐明朝,攻陷錦州。當時明軍反攻,由於明軍人多,後金軍兵少,遂後撤,由阿顏塔塔爾·巴海殿後,督戰中反敗明軍。
明崇禎四年(後金天聰五年,公元1631年),阿顏塔塔爾·巴海與梅勒額真蒙阿圖伐瓦爾喀,略額黑庫倫、額勒約索二部,收降人數千,上郊勞,賜宴,賜號“巴圖魯”。
明崇禎五年(後金天聰六年,公元1632年),阿顏塔塔爾·巴海從伐察哈爾,林丹汗西遁,上命吳巴海逐逋逃,斬察哈爾兵五,獲其馬及牲畜。旋率師伐烏扎喇,部署所將兵四道並進,會敵方漁於握黑河,阿顏塔塔爾·巴海揮騎直前,斬三百餘人,得其輜重。
明崇禎六年(後金天聰七年,公元1633年),阿顏塔塔爾·巴海與牛錄額真郎格如朝鮮互市,得瓦爾喀部長族屬十五人以歸。
明崇禎七年(後金天聰八年,公元1634年),阿顏塔塔爾·巴海與吉思哈伐東海虎爾哈部。語詳吉思哈傳。農曆12月,復與牛錄額真景固爾岱將四百人伐瓦爾喀,降屯長分得里,收阿庫里尼滿部眾千餘。師還,上命大臣迎勞,以所獲賚之。
明崇禎八年(後金天聰九年,公元1635年),阿顏塔塔爾·巴海從貝勒岳託率師鎮歸化城。土默特人訐部長博碩克圖,謂其子陰遣使與明通,岳託遣吳巴海及甲喇額真阿爾津等四人要諸途,毛罕私以告,喀爾喀人潛遁,吳巴海追獲之,並得明使。毛罕者,博碩克圖子乳母之夫也,初從土默特來降,既而有叛志,號博碩克圖子為汗,自號貝勒。吳巴海既執喀爾喀使人,遂殺毛罕。
明崇禎九年(後金天聰十年,公元1636年),阿顏塔塔爾·巴海晉授梅勒額真,世職一等甲喇章京。
後金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農曆6月,阿顏塔塔爾·巴海再晉三等梅勒章京,為固山額真的副手,移鎮寧古塔(今黑龍江海林)。農曆12月,喀木尼漢部葉雷等叛,將其孥俱亡,阿顏塔塔爾·巴海率部兵逐之。行數十日無所見,見宿雁三,射之,一雁負矢飛且墮,往取之,見遺火,知逃者自此過。躡其跡,及之於溫多,獲其孥。葉雷入山,追及圍之,諭使降,不可,射之。葉雷將注矢,有狐起於前,觸葉雷弓,弓墜,遂射殺葉雷及其從者。師還,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命諸固山額真迎勞。
明崇禎十年(後金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八旗敘功,阿顏塔塔爾·巴海因功晉升三等昂邦章京,賜衣服、仆、馬、莊田。
明崇禎十一年(後金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阿顏塔塔爾·巴海與梅勒章京阿顏塔塔爾·善(吳善)共同率部駐紮歸化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不久因藏匿罪人、徇廝養卒以及盜米之罪,被罷昂邦章京,以爵論罰。
明崇禎十二年(後金崇德四年,公元1639年),阿顏塔塔爾·巴海病逝,終年七十三歲。愛新覺羅·皇太極將其昂邦章京世職一分為三:一等甲喇章京一名,牛錄章京二名,皆轉授其子弟。
註:
民國初年,袁世凱令繆荃孫、柯劭忞等修纂的《清史稿》中,將吳巴海列為烏拉部瓜爾佳氏族世系,這是一處籠統化小錯誤,其實吳巴海為阿顏塔塔爾部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