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隆·阿甫夏洛穆夫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

阿甫夏洛穆夫(1894-1965)是一位終生為中國民族音樂貢獻力量的俄國猶太作曲家。他從小深受中國民歌和京劇的薰陶,1914年起僑居中國﹐先後在天津等地居住。他與聶耳﹑冼星海﹑任光﹑賀綠汀中國作曲家交往頗多。他的作品均以中國事物為題材﹐帶有中西合璧的獨特風格,曾首次為《義勇軍進行曲》配器,還創辦中國舞劇社。新中國成立後﹐他一心想回來﹐但未能實現。他就是中國現代音樂的開拓者之一的阿隆·阿甫夏洛穆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隆·阿甫夏洛穆夫
  • 外文名:Aaron Avshalomov
  • 國籍:曾先後加入蘇聯籍和美國籍
  • 民族:猶太族
  • 出生日期:1894年
  • 逝世日期:1965年
  • 畢業院校:蘇黎世音樂學院
  • 職業:作曲家
  • 代表作品:《觀音》《孟姜女》
個人簡介,主要事跡,

個人簡介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一個重要的名字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Aaron Avshalomov(1894—1965),俄國猶太人。生長在中俄邊境的華人集住區,1914年來華,他從小接受中國民族音樂的滋潤、哺育、喜愛京劇與民歌,留學蘇黎世音樂學院期間,仍然不忘學習中國音樂文化。他在中國歌劇的創作方面也進行了一些嘗試,曾創作了《觀音》、《孟姜女》、《楊貴妃暮景》等歌劇,曾為郭沫若的長詩《鳳凰涅盤》譜寫了歌舞劇。此外,他還創作了交響詩《北平胡同》和許多舞劇以及器樂曲等。由於他在僑居我國期間積極學習並研究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所以他的音樂作品大多以中國事物作為創作題材,是一位一生為中國民族音樂作出貢獻的外國作曲家。1925年,阿隆以中國古老的傳說故事和民族傳統戲典音調創作了新歌劇《觀音》,可說是用西洋的歌劇程式來探索中國歌劇最早的嘗試,曾在北京和美國波特蘭獲得了演出的成功。《觀音》劇為西方歌劇與中國國情和民族審美習慣、現實生活相結合進行了大膽的嘗試,為探求中國新歌劇的創作與發展作出了貢獻。《孟姜女》是阿隆的又一力作,1945年,《孟姜女》在上海剛成立的"中國歌舞劇社"首演,獲得極大成功,受到我國文學、戲劇、電影、音樂及新聞界各方面知名人士33人聯名的極力推薦和好評。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

主要事跡

從小受中國民族音樂和京劇薰陶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1894年11月11日出生在西伯利亞的中俄邊境一個華人集居地,這是沙俄強行與清政府簽訂中俄《北京條約》之後,野蠻割去的大片中國土地中的一個城鎮。他出身於一個猶太漁行主家庭。如今,國內資料涉及他時,也記載為夏亞夫、A·阿甫夏洛穆夫和阿隆·阿甫夏洛穆夫。
他從小深受中國民族音樂和京劇藝術的滋潤、哺育。在他生活的小鎮,隔烏蘇里江與中國相望,中國傳統文化氛圍較濃,華工們從各自家鄉帶去的樂曲和戲劇,匯集於此。這裡不僅有戲園子,京劇愛好者也不少。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就有活躍在當地、來自天津的戲曲藝人。劉喜奎(1894-1964)就是其中的一位。她12歲時在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拜毛毛旦為師,改學梆子青衣花旦,兩年後,她在海參崴、伯力(哈巴羅夫斯克)等地與周信芳等同台演出。劉喜奎後與鮮靈芝、金玉蘭並稱“女伶三傑”。
小阿甫夏洛穆夫家裡的老僕人也是華人,常教他唱京劇唱段,閒時還帶著他到戲園子裡去聽戲。周圍環境的耳濡目染,使小阿甫夏洛穆夫很感興趣。他不僅打小就會說中文,而且傾心於京劇藝術,對京劇中的武打場面及舞蹈身段,他從欣賞到模仿,以致著迷。這也為他後來投身中國題材的音樂創作事業,打下了基礎。
僑居中國後先來到天津洋行工作
1910年,他去瑞士蘇黎世醫學院學習﹐半年後,他棄醫從樂,入蘇黎世音樂學院學習現代作曲法。其間,他對中國音樂文化的魅力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
可以說,他的音樂創作生涯的生活實踐就是以天津、北京為陣地開始的。1916年左右來華伊始,他先在天津的洋行做事。這是一家俄國洋行,他經常出入於天津俄租界和旅津猶太人的生活圈。天津文化的多樣性、開放性對阿甫夏洛穆夫有過較深的影響。他後來又在青島﹑北京﹑上海等地居住過。這位俄僑樂人,試圖繼承、改革和發展中國傳統音樂和戲曲藝術。他勤奮地深入到民間採集民歌民樂素材,對中西結合的音樂創作模式和技巧非常熱心。至少在抗戰爆發以前,天津仍是他經常來的地方,而且他在天津結交的一些朋友,對他的創作還給予過幫助。
以研究和創作中國民間音樂為榮
阿甫夏洛穆夫一生寫了幾十部以中國為題材的作品,大部分寫於1917年至1947年。他的主要功績是呼籲中國作曲家們在學習了歐洲樂器和配器之後不要使他們的作品“西方化”(這是當時的時尚),而是要用他們學到的這些東西來表達和發展中國自己的音樂傳統。他竭力主張用西洋音樂的創作技巧提高並擴展中國戲曲音樂的表現力,將京劇等戲曲的唱腔部分改編為歌劇形式,以傳統京劇中的做、打等部分發展出獨立舞劇,並創立一種包括歌、舞、對白不同於京劇的新型的中國歌舞劇。
1925年,他以中國古老的傳說故事和民族傳統戲曲音調創作了第一部新歌劇《觀音》。該劇為西方歌劇與中國國情和民族審美習慣、現實生活相結合進行了大膽的嘗試,當年4月24日在北平首演。他親任指揮,劇中的觀音一角,由其妹妹莎娜扮演。此劇在1926年曾赴美在紐約鄰地劇場演出,連演了五個星期。
他的大部分作品不僅在中國創作,而且在中國首演。包括交響詩《北京胡同》、《古剎驚夢》,抒情女聲獨唱曲《晴雯絕命辭》、舞劇樂舞《五行星》以及《長城》、音樂劇《孟姜女》、《古剎驚夢》、《佛與五行星》、《晴雯逝世歌》以及歌劇《楊貴妃》(應梅蘭芳之請而作)、《孟姜女》、歌舞劇《鳳凰》等,並多由他本人指揮。他還採用《詩經》、唐詩譜曲,還研究琵琶、蕭、笛等中國民間樂器。他還撰寫了不少改革中國音樂和戲曲的文章。
聶耳郭沫若夏衍周信芳等對他高度讚賞。他也與中國人民和中國音樂家結下了深厚友誼,他還與衛中樂創作了二胡曲《夜曲》、《貴妃之歌》等,他還影響了沈知白等一批中國音樂學家。
魯迅曾觀看過阿甫夏洛穆夫的音樂會,還在日記中記下觀感:第一曲《北平胡同》(又名《北平印象》),這篇管弦樂速寫以高奏皮黃過門的曲調開頭,還可聽到舊都的“貨聲”。第二曲是獨唱《晴雯逝世歌》第三曲《琴心波光》,是一出舞劇。儘管魯迅無心賞樂,但是他仍寫下“握撥一彈,心弦立應,其聲徹於靈府”等感觸。
第一個為《義勇軍進行曲》和聲配器
1932年他到上海,擔任當時中國境內最大的唱片公司——百代唱片公司樂隊指揮和上海工部局圖書館館長。任光和聶耳又分別擔任了公司音樂部的正、副主任,他們利用外商以盈利為主、不問政治背景的特點,錄製了不少左翼歌曲,如《大路歌》、《開路先鋒》、《漁光曲》等。
1935年,聶耳主動請纓,為田漢創作的《風雲兒女》電影劇本作曲,曲譜定稿後,由賀綠汀出面,邀請阿甫夏洛穆夫首次為《義勇軍進行曲》這首抗日戰歌進行管弦樂配器。1935年5月24日,《風雲兒女》首映,影片廣告稱“片中王人美唱《鐵蹄下的歌女》暨電通歌唱隊合唱之《義勇軍進行曲》,已由百代公司灌成唱片出售”。唱片上寫著由夏亞夫和聲配器,夏亞夫就是阿甫夏洛穆夫的另一漢文譯音。這首激動人心的戰歌今天已成了人民共和國國歌。最早版本出自這樣一位外籍音樂家之手,真是在那個複雜年代發生的一個複雜故事。
想入中國籍 未能如願
阿甫夏洛穆夫熱愛中國、謳歌中國優秀民族文化的熱情頑強精神,也得到上海進步人士和中國共產黨的支持和幫助。上海淪陷時期,他生活無著,依靠中共地下黨的特殊關係,打算去蘇北根據地,為發展中國民間音樂而奮鬥。他說只要能為中國民族音樂做工作,再艱苦的條件都能忍受。只是受當時條件所限未能如願。
音樂劇《孟姜女》的演出是多元文化的產物。該劇文字編劇是共產黨人賀一青(姜椿芳),阿甫夏洛穆夫作曲兼導演,這部以中國古代傳說中悲劇性人物為題材的音樂作品,鼓舞人民起來反抗專制壓迫,反映了二戰後中國的政治氣候。1946年3月末,該劇在上海蘭心大戲院為中國福利基金會義演兩場,上海各界顯要以及盟軍高級將領和蘇聯武官均出席觀看,宋慶齡到場主持,並為全體演出人員頒發紀念章。義演收入達8000美元。
1948年底,解放前夕,他赴美籌劃上演自己的作品。行前,他打算加入中國籍,但未能如願。結果流落在美國,後改為美國籍,但他創作的作品仍帶有鮮明的中國風格。他創作了第二、第三交響曲,完成了歌劇《楊貴妃暮景》。他還曾想譜寫有關西施王昭君蘇武牧羊、白蛇傳等題材的舞劇、歌劇,也未能如願。他的晚年是在苦悶和寂寞中度過的,1965年4月20日終因貧病交加﹐死於紐約一間狹窄的陋居中。
阿甫夏洛穆夫的兒子和兩個孫子也從事作曲﹑指揮等音樂工作。1985年,為紀念阿甫夏洛穆夫誕生90周年,北京、上海分別隆重地舉行了他的作品專場音樂會,他的兒子雅各·阿甫夏洛穆夫特地趕來參加紀念演出活動,還擔任了部分樂曲的指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