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蘭·孔耐

阿蘭·孔耐

阿蘭·孔耐於1947年4月1日出生於法國的德拉吉尼昂,於1983年獲得菲爾茲獎,他從事運算元代數研究,引進了新的不變數,將Ⅲ型代數分為子類,進一步把這些代數舊結為Ⅱ型代數及其自同構,然後按外自同構進行系統歸類,從根本上解決了J.馮諾依曼留下的代數分類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蘭·孔耐
  • 外文名:Connes,Alan
  • 籍貫:法國
  • 獲獎年度:1983年
基本資料,個人經歷,取得的成就,相關資料,

基本資料

姓名:阿蘭·孔耐
英文名:Connes,Alan
出生日期(獲獎時年齡):1947年4月1日(35歲)。
阿蘭·孔耐
籍貫:法國。
獲獎年度:1983年
地點: 華沙
獲獎前後的工作地點:巴黎高等科學研究所。
主要成就:從事運算元代數研究,引進了新的不變數,將Ⅲ型代數分為子類,進一步把這些代數舊結為Ⅱ型代數及其自同構,然後按外自同構進行系統歸類,從根本上解決了J.馮諾依曼留下的代數分類問題。

個人經歷

阿蘭·孔耐於1947年4月1日出生於法國的德拉吉尼昂,1966-1970年在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學習,其後在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做研究,1973年獲得國家博士學位,在博士論文中解決了III型因子的分類問題,引起廣泛的注意。1976-1980年他在巴黎第六大學任教,1979年以後在高等科學研究中心任教授,1984年起兼任法蘭西學院教授。
2013年2013年
一般認為,法國數學家阿蘭·孔耐是分析專家,因為他在1982年獲獎的主要依據是對馮·依諾曼代數的研究,而馮·依諾曼代數來源於1929年馮·依諾曼對希爾伯特空間的運算元理論的研究,這通常被認為是泛函分析的領域,但馮·依諾曼一開始就從諾特的抽象代數找到靈感,而且把他的研究對象稱為運算元環。馮·依諾曼和馬瑞在1936-1943年合寫的4篇論文奠定了這個理論的基礎。但30多年過去了,這個孤立的理論進展甚微,一直到孔耐得工作完全改變這個領域的面貌。

取得的成就

孔耐在1970年代系統地把馮·依諾曼代數的結構理論推向完整,使運算元代數產生革命性的變化,但只是一個學科的進展。孔耐的偉大之處,在於把運算元代數同各個主流學科聯繫起來,特別是微數集合、葉形理論、拓撲學、K理論等,並且聽譯成非交換幾何理論。
這個理論不僅對量子理論給予全新的理解,而且同數論這種似乎全不相干的理論建立聯繫。這種幾乎包容一切的理論並非只是一套形式理論,兒時解決大問題的工具。孔耐在20世紀末的論文的確使人嘆為觀止,他把非交換集合與黎曼的E函式、各種L函式聯繫在一起,在類域論到塞爾伯格跡公式,從阿德爾到代數幾何到量子統計,樣樣都有。這就是新世紀的數學,孔耐在2001年獨得瑞典科學院克拉福德獎,也許是新世紀大數學家的象徵。

相關資料

獲獎的大會:數學家第十九次大會
時間: 1983年
地址:波蘭華沙
參加人數:2300多人
主席:C.奧對奇(Olecn,)。W.奧里茨(Orlicz,波蘭數學家)擔任名譽主席。
在大會上作報告的數學家有:肖蔭堂,R.托姆,…等人。
這次菲爾茲的得主是:A.孔耐,T.色斯頓,丘成桐。由H.阿拉基(Araki),C.T.C.沃爾(Wall),L.尼倫伯格(wirenberg),分別對3位獲獎者的主要成就作了評介,但由於C.沃爾和L.尼倫伯格沒有到會,他們的評介由他人代讀。
大會介紹
在這次大會上還首次頒發了條望林納獎,該獎是芬蘭為紀念她的著名數學R,H.奈望林納而設的,以表彰他對整個科學以及芬蘭的計算機科學所作的貢獻。R.塔簡(Tarjan,美國數學家)因其在信息科學的數學方面的傑出成就,成為該獎的第一個得主。
國際數學聯合會秘書O.萊托在閉幕式上說:"作為個人,我們每個人當然都會選擇自己的政治觀點,但當大家匯集一起組織數學的國性合作時,就應完全避開政治。我們這門美好的科學應成為聯結眾人的橋樑,使我們真正結成一個數學大家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