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3年9月23日,阿薩耶戰役爆發。由於情報失誤,阿瑟·韋爾斯利(後來的威靈頓公爵)指揮7千英印軍(5千步兵、2千騎兵),和印度馬拉薩國全部歐式裝備的四萬兩千大軍遭遇。但韋爾斯利的巧妙指揮使其擊潰了六倍於己的敵軍,殲滅六千餘人(馬拉薩首相加多恩·拉奧等人陣亡),己方損失約1500餘人。此戰役是威靈頓公爵首次指揮的大規模戰役。
基本介紹
- 名稱:阿薩耶戰役
- 地點:阿薩耶鎮
- 時間:1803年9.23
- 參戰方:英國、印度
- 結果:英印軍
- 參戰方兵力:英 7000,印度 42000
- 傷亡情況:印度 6000餘人 英 1500餘人
- 主要指揮官:威靈頓公爵
在18世紀,印度由多個王國組成,中部的馬拉塔王國較強悍,占有遼闊領土。但是馬拉塔的各位有實力的王公長期不合,為爭奪統治權,你攻我打,內戰頻繁。英國為了擴大在印度的控制,採用了分而制之的戰略,1799年,英國先掃平了印度南部的莫索爾,有“莫索爾之虎”之稱的土王提普斃命。恰在不久後,馬拉塔發生了重大事變。1802年10月,馬拉塔國的實力派王公辛迪亞和霍爾卡趕走了名義上的國王巴吉.拉奧二世,這位國王從首都普那(POONA)倉皇逃到英國控制區求助。英印總督莫寧頓爵士決定利用這個機會把馬拉塔變為附庸國,削弱各王公的勢力。12月,與逃亡國王拉奧二世簽訂了《伯塞恩條約》,並保護他返回首都。然而事與願違,王公們更認為拉奧二世是個英國傀儡,停止了互相爭鬥,一致反對國王。1803年8月6日,英國與王公們和談破裂,戰爭爆發。英總督莫寧頓爵士的計畫是分南北兩路進軍馬拉塔,南路的前線指揮就是他的弟弟,在掃平莫索爾立下大功的阿瑟.韋爾斯利,將來的威靈頓。
他面對的是馬拉塔王公辛迪亞,這位王公有一支較精良的部隊。法國軍官伯埃尼(de Boigne)在20年前開始以歐洲標準給辛迪亞練兵,後來由另一個法國軍官皮爾隆(Francois Perron)接手。辛迪亞在這兩人幫助下,組織了4個旅1萬5千的正規軍,全部歐式組織訓練,裝備歐洲的槍炮,並雇用了一些法國,葡萄牙,甚至英國軍官。正規軍總指揮由漢諾瓦軍官普爾曼擔任。除了這支正規軍,辛迪亞還有2萬多騎兵,和2萬多非正規部隊。
阿瑟.韋爾斯利的主力部隊由1萬人左右英印軍組成,其副手斯蒂文森上校還有9千海德拉巴聯軍。其中只有不到二千是英國人,分別是第74,78,94團(此團配屬斯蒂文森)各一個步兵營,加上第19輕龍騎兵團。韋爾斯利深知敵我兩軍的特點,自己的部隊訓練普遍比較好,英國部隊雖少但善戰。辛迪亞正規部隊訓練裝備較精良,不過其餘2萬騎兵和眾多非正規部隊組織差,在襲擾時能很好發揮作用,大戰能力則低。所以要擊敗他們,最好的方式是機動進攻,並尋求機會在有利條件下打決戰。
韋爾斯利首先揮兵攻擊馬拉塔的山地城堡阿梅努格爾。8月8日,戰爭開始第3天,韋爾斯利率部強行軍到達,當日就拿下了城堡外圍。四天后,1400守軍便在連續打擊下繳械投降。攻城期間,韋爾斯利看到一名候補軍官當先爬上雲梯接近護牆,但是雲梯立刻被守城者推倒了,那名候補軍官被從最高處甩到空中,重重摔了下來。只見那個人不顧傷痛,從地上爬起,大步趕過了眾人,不久又站在雲梯最高處。韋爾斯利問部下,這人是誰?部下告訴他這是78團的柯林.坎貝爾。韋爾斯利記住了這個名字,坎貝爾不久獲得提升,後跟隨韋爾斯利到了半島,一直征戰到滑鐵盧。多年後,韋爾斯利成為威靈頓公爵,坎貝爾也成了錫蘭總督,威靈頓見到這位老部下時開玩笑說,他們第一次認識時坎貝爾總督閣下正在空中。
占領阿梅努格爾,韋爾斯利沒有停步。他得到情報辛迪亞軍在海德拉巴北面的伯克頓紮營,決定過戈達瓦里河,向敵軍快速進擊。9月20日,為了更好利用道路和補給物資,他在貝納普爾和副手斯蒂文森上校分兵行軍。韋爾斯利率7000英印軍行動,斯蒂文森在距韋爾斯利14英里的山谷平行進軍,按計畫兩軍在距離伯克頓12英里的一個村莊會合,然後在24日和敵軍決戰。23日,韋爾斯利按時到達了會合點,但分開行動三天的斯蒂文森上校沒有了一點蹤影。原來附近有兩個鎮重名,斯蒂文森搞混地名迷了路,這個意外讓韋爾斯利只剩了計畫中一半的兵力。在韋爾斯利急切等待斯蒂文森時,一份情報送到了他手裡:辛迪亞的騎兵已經離開了營地,步兵紮營未動,但敵軍此時距他不是原先報告的12~14英里,而是在阿薩耶附近,只有6英里。
韋爾斯利立刻親自進行偵察。快馬賓士了4英里後,這位年輕的將軍看到了驚人的景象。面對的不只是原先被告知的步兵,是包括大量騎兵和炮兵的幾乎全部辛迪亞軍主力,還加上一部分龐斯拉王公的士兵。共有包括3個旅精銳步兵,兩萬騎兵的4萬多部隊。這支大軍綿延展開在近7英里的平原上,隔凱特納河在對岸安營紮寨。步兵和炮隊在阿薩耶村中央,周圍是騎兵。凱特納河保護著部隊正面,約阿河保護著部隊後方。這是個相當穩固的位置,不易受突襲,法國人訓練的隊伍看來不簡單。韋爾斯利開始快速思索對策,斯蒂文森蹤跡皆無,敵軍比原來情報報告的要強大,距離又是這么近。撤退未嘗不是個選擇,但敵軍有20倍於己的騎兵,很難全身而退,輜重會損失,這支印度人為主的部隊賴以作戰的士氣會徹底失掉。如果進攻,韋爾斯利只有7000人,其中1500英軍,炮22門,敵軍有4萬之眾,炮100門。實力懸殊外,英印部隊在酷暑下經過40公里連續行軍後人困馬乏,進攻看似以卵擊石。沉思中的韋爾斯利忽然轉頭問一名隨軍印度使節怎么想,印度人禮貌地答:“強的不一定勝弱的。”一句很得體的場面話。不料韋爾斯利真下令了--進攻! 驚訝中的印度人幾乎認為這位將軍瘋了。
韋爾斯利並非在作一場冒險賭博,他在觀察中發現了辛迪亞軍一個不易察覺的破綻。兩條一前一後保護馬拉塔軍的河流在偏東一些的地方匯合,河之間的平地逐漸變窄。如果能從這一帶渡過河,不但可以側擊馬拉塔軍,敵軍抵抗時,無法在兩河交匯較窄的地域內展開龐大的部隊,另外兩條河讓馬拉塔騎兵機動受限制。只要能從東側渡河迂迴,英印軍就能形成絕對的地形優勢。計已定,韋爾斯利直向馬拉塔側翼進發。
在靠近橫在前面的凱特納河時,嚮導帶來了令人失望的訊息: 河岸很高也很陡峭,沒地方可以涉渡。韋爾斯利一言不發,舉起望遠鏡,延河岸慢慢掃視。忽然,他的視線停住了,兩個看似不很特別的小村子引起了他的注意。兩個小村莊就在他準備渡河的地區內,隔河相對。韋爾斯利立刻想到兩個村隔河而建,一定是因為那裡渡河交通方便,很可能可以涉渡。韋爾斯利派出了工兵勘測,工兵們很快證實那是個涉渡口,炮兵都可以過去。
部隊向新發現的涉渡口急進,但辛迪亞部隊已察覺了英印軍的出現,炮彈開始向這邊射來。韋爾斯利把部隊迅速帶過了河,布置成三線,步兵在前兩線,騎兵在第三線。現在的形勢是英印軍左翼靠著剛渡過的凱特納河,右翼接近遠端的約阿河,對著阿薩耶鎮。他的作戰方案是從中央和左翼主攻,如果這兩個方向成功突破,敵軍會被擠壓到約阿河邊,前擁後擠的馬拉塔軍將崩潰,阿薩耶鎮會不攻自破。在英印軍部署的同時,辛迪亞軍也快速變換著隊形,大炮和步兵不斷轉向了側翼和英印軍相對,一切作得井井有條。即使知道他們經過歐式訓練,這樣的戰術素質仍很讓英印軍吃驚。韋爾斯利調整了一下部署,命令右翼的奧拉克上校向右前方向移動,後續部隊填補進來,擴展戰線以防出現漏洞。同時他告誡奧拉克不要冒進。辛迪亞軍火炮越來越多地轉過方向,每分鐘都會有更多炮彈打來,事不宜遲,韋爾斯利沒有猶豫,現在立刻總攻擊。他的隊伍在熾烈的炮火下前進,辛迪亞軍很頑強,但倉促轉過來的隊伍擋不住韋爾斯利的凌厲攻勢。英印部隊迅速奪取了第一線的炮陣地,一些頑強敵軍炮兵佯裝中彈倒地,待英印軍衝過,撿起地上的槍從後面射擊,但馬上被第二線英軍打倒。失去了火炮的馬拉塔人逐漸失去了鬥志,象韋爾斯利預計的那樣,向約阿河邊的阿薩耶潰退。
在中央和左翼進展順利時,一個意外的危機發生了。英印軍右翼的奧拉克上校不知是被硝煙所迷惑,還是沒理解命令,不顧韋爾斯利的告誡,過於突前,直衝向阿薩耶鎮的馬拉塔火炮前,損失慘重。辛迪亞王乘機親自督隊反擊,大隊騎兵壓向英印軍右翼。英74團勉強組成方陣拚命抵抗,但寡不敵眾。現在形勢變得微妙,英印軍左翼中央突破成功,但右翼危在旦夕。韋爾斯利不假思索,躍馬趕到後備騎兵前,親自帶騎兵向右翼反衝鋒。韋爾斯利帶領本地騎兵4團,麥克斯韋爾上校帶領英19輕龍騎兵團並排殺入敵陣。激戰中,韋爾斯利的坐馬兩次被打倒--一匹被炮彈打翻,一匹被名馬拉塔炮兵用矛戳倒。但他仍身先士卒戰鬥在前列。在英勇的騎兵和中央得勝的步兵聯合進攻下,被擠壓到約阿河邊的馬拉塔人徹底崩潰了,他們的漢諾瓦總指揮勉強溜走,其餘的人爭先恐後地逃過約阿河。
英印軍取得全勝,殲滅敵軍6千人,繳獲約100門大炮,敵軍陣亡者包括辛迪亞王公的首相加多恩.拉奧,法國上校多桑。英印軍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損失1584人,其中英軍650人。這是威靈頓(韋爾斯利)第一次指揮大型戰役。情報的差錯,副手的失誤使他不得不面對近在眼前的6倍敵軍。但他以巧妙的戰術,過人的洞察力和膽識贏得了一場決定性的大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