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維尼翁教皇
- 外文名:Avignon Popes
- 任屆:7任
- 時間:1309年
簡介,歷史,
簡介
阿維尼翁教皇(Avignon Popes)
1309~1378年駐法國阿維尼翁的7任教皇。1309年,由法王腓力四世支持而就任教皇的克雷芒五世在教廷對法國處於劣勢的情況下離開羅馬,駐進當時教皇國與法國邊境小城阿維尼翁,此後約翰二十二世、本篤十二世、克雷芒六世、英諾森六世、烏爾班五世 、格利哥里十一世等6任教皇皆駐該地 。這是教皇與世俗君主爭權失利的結果。1378年前,天主教史上出現羅馬和阿維尼翁兩地教皇並存的現象。後世天主教會承認阿維尼翁七教皇合法。
歷史
1309~1377年在法國南部邊境教皇國飛地阿維尼翁設立教廷的七任教皇的通稱。
中世紀中期,西歐各國封建政權與羅馬教皇之間的權力爭奪激烈。14世紀初,法王腓力四世與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為爭奪統治權及教會財產展開鬥爭。卜尼法斯死後,在法國的壓力下,選立一名法籍大主教為教皇,即克雷芒五世,但他始終未去梵蒂岡。1309年克雷芒五世將教廷遷至阿維尼翁。迫於腓力四世的壓力,他同意國王向法國教會和神職人員徵稅,解散擁有大量財產的聖殿騎士團,並通諭承認世俗王國是由上帝直接設立的。在他之後擔任教皇的,有約翰二十二世、本篤十二世、克雷芒六世、英諾森六世、烏爾班五世和格列高利十一世,都是法國人。樞機主教團中法國人亦占大多數。1377年,格列高利十一世接受神秘主義者謝拿的迦特林等的勸告,同時,羅馬城的動盪局勢也使他感到有必要回羅馬坐鎮,遂將教廷遷回羅馬。
阿維尼翁教皇先後歷時70餘年。因受制於法國王室,歷史上有“阿維尼翁之囚”之稱,或借用古代以色列人被擄至巴比倫70年的歷史,稱之為“巴比倫囚虜”。各派史家對其評價頗有爭議。20世紀初以前多認為阿維尼翁教皇偏安僻壤,貪得無厭,道德敗壞,是教皇史上的黑暗時期;義大利人文主義者佩特拉卡曾稱之為“全世界的臭水溝”。現代西方史學家則多認為這是出於羅馬正統觀念的偏見,並認為阿維尼翁時期的教廷確曾進行機構調整,提高樞機主教團的權力;繼續厘定教會法典,擴大傳教範圍;興辦大學教育等措施,力圖改革。
格列高利十一世於教廷遷回羅馬的次年死去。法、德、意各國統治者為爭奪對教廷的控制權,在選立教皇問題上,多次發生爭議,後釀成天主教會大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