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納托利·伊萬諾維奇·維德尼科夫

阿納托利·伊萬諾維奇·維德尼科夫

阿納托利·伊萬諾維奇·維德尼科夫(俄語:Анатолий Иванович Ведерников;英語:Anatoly Ivanovich Vedernikov)1920年出生於中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1993年於莫斯科逝世,是俄羅斯著名的鋼琴家。

師承蘇聯著名鋼琴大師海因里希·涅高茲,與同門師兄里赫特是好友。擅長德奧系的曲目,尤其是貝多芬的曲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納托利·伊萬諾維奇·維德尼科夫
  • 外文名:Anatoly Ivanovich Vedernikov
  • 國籍:俄羅斯
  • 出生地:中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 出生日期:1920年5月5日
  • 逝世日期:1993年7月29日
  • 職業:鋼琴家、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
  • 主要成就:蘇聯傑出藝術家
個人經歷,早年經歷,生平紀事,音樂生涯,技術特點,音樂作品,人物評價,

個人經歷

早年經歷

維德尼科夫1920年出生於中國哈爾濱,6歲時開始學習鋼琴,幼年即展現非凡的音樂才華,被譽為神童,10歲開始公開演出。1933年,他從哈爾濱的高等音樂學院畢業並獲得金質獎章。1935年(15歲)維德尼科夫前往日本,與新交響樂團(也就是現在的NHK交響樂團)一起演出,大受好評。日本演出之後,維德尼科夫和家人回到蘇聯,後來因為史達林的肅清運動,維德尼科夫的父母遭到逮補,不久後父親被槍殺,母親則被強制送到收容所。當時在莫斯科音樂學院深造的維德尼科夫,也被列在通緝名單之中,而涅高茲則是他的鋼琴老師。涅高茲曾斷言,維德尼科夫足以與里赫特(斯維亞托斯拉夫·特奧菲洛維奇·里赫特)、吉利爾斯(埃米爾·吉利爾斯)齊名,而這三個人是他最感驕傲的學生,維氏的鋼琴技藝足以稱霸一方。然而由於維德尼科夫被蘇維埃共產政權盯上,所以始終無法如吉利爾斯(20世紀五十年代初期獲得出國演出批准)、里赫特(20世紀五十年代末期獲得出國演出批准)一樣出國演奏,活躍範圍一直在俄國境內,直到舊蘇聯瓦解之後,他終於可以前往國外演奏(20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他先後前往義大利、芬蘭、德國等地舉行演奏會。原本維德尼科夫預定在1993年回到久違半世紀的日本演奏,但卻在公演之前的1993月7月去世。在維德尼科夫死後,他的錄音首度在日本發行,引起相當大的反響。
鋼琴家維德尼科夫鋼琴家維德尼科夫

生平紀事

維德尼科夫生平紀事
時間事件
1920年5月3日
出生於中國哈爾濱。
1926年
開始學習鋼琴。
1930年
初次公開演奏。
1933年
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哈爾濱高等音樂學院。
1934年
在上海等遠東地區與當地交響樂團共同演出。
1935年
訪問日本,在東京呆了一年。
1936年
全家遷移回蘇俄,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師從涅高茲教授。
1937年
父親因“間諜嫌疑”被蘇俄政府槍決,母親被送往集中營8年。
而他自己靠老師涅高茲的幫忙才得以逃離虎口。
1940年
在莫斯科第一次舉行公開演奏,並與里赫特共同演出。
1941年
畢業後成為莫斯科音樂演奏家協會的獨奏者。
1952年
協助病中的普羅科菲耶夫,將他剛以鋼琴琴譜完成的“第七號交響樂”改以管弦配器法真正交響化。
普羅高菲夫於次年過世。
1959年
在俄羅斯國立格涅辛音樂學院開始執教。
1963年
晉升為國立格涅辛音樂學院副教授。
1980年
蘇聯政府開始批准其赴海外演奏訪問的權力,開始在義大利、蘇格蘭、德國等國演出。
並且開始在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
1983年
獲得“蘇聯傑出藝術家”(Honored Artist of the RSFSR)稱號。
1985年
成為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
1993年3月10日
最後一場演出在德國皮內貝格市舉行。
1993年7月29日
逝世於俄羅斯莫斯科。

音樂生涯

悲慘身世
維德尼科夫與1920年生於中國的哈爾濱,6歲時開始學習鋼琴,10歲開始公開演出。1933年,他從哈爾濱的高等音樂學院畢業並獲得金質獎章。此後他在包括上海等遠東地區開始了自己的演出生涯。1934年他一邊在日本演出,一邊向當時居住在東京的猶太人鋼琴家雷奧·希洛塔(Leo Sirota)學習。1936年回到蘇聯後師從海因里希·涅高茲。不久家庭受到蘇聯政府迫害,父親被槍斃,母親被送往集中營,他自己因為導師涅高茲的保護沒有被逮捕,但是此後他長時間地被當局排斥在主流之外。尤其當他表現出對斯特拉文斯基,勛伯格等等的現代音樂表現出興趣時,他悲劇的命運便被注定了:現代音樂是蘇聯當局無法理解的,因此被稱為是資本主義的頹廢音樂而不允許演奏。他因此與當局交惡而失去了出國公演進而獲得世界聲譽的機會。
維德尼科夫維德尼科夫
在這種環境下,能理解他的只有老師和好友。涅高茲曾在日記中稱自己最出色的學生是里赫特、吉列里斯、扎克和維德尼科夫。里赫特與維德尼科夫關係親密,兩人常常合作演出。另外,與名譽失之交臂的維德尼科夫把自己的心血投入到了為電台演出和錄音上。
80年代後他的名譽逐漸恢復,被莫斯科音樂學院聘為教授。此後獲得了出國公演的機會。他去世於1993年。
維德尼科夫擅長德奧系的曲目,尤其是貝多芬。當他被日本音樂界發現後,大家都驚呼他的貝多芬絕對不亞於西方所知的任何一位大師,於是再次驚嘆與蘇聯學派的實力,也為這位大師沒有留下更多錄音而遺憾。尤其是這位大師的鋼琴啟蒙教育是在中國境內完成的,就好像出生於瀋陽的小澤征爾(他曾在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用漢語向世界說"你好",結果為日本國內的極端人士所非議),多少讓人更加覺得親切。
師從名家
維德尼科夫(Anatoly Vedernikov)早年的家庭際遇與他親密的朋友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很像。
他們合開的演奏會次數不下100次。1940年維德尼科夫在莫斯科舉行第一場公開演奏會便是這種合開的形式:首先由兩人合奏巴哈的雙協奏曲,接著由里赫特彈奏舒曼的協奏曲,再由維德尼科夫壓軸彈奏拉威爾的協奏曲。
維德尼科夫一方面由於家庭關係受到當局的矚目,另一方面,他不願意竭盡全力配合當局來交換“表面的自由”,他認為這些被兌換犧牲的部份正是一個富含創造力青年藝術家最可貴的獨立性,維德尼科夫不願意他高貴的靈魂習於扭曲。如此一來,蘇聯政府便限制了他旅行演奏的機會,直到1980年代的改革開放之後才有機會讓西歐認識這位諾伊豪斯教授的高足。
涅高茲死後的日記揭露:他認為最傑出的四個學生是里赫特、吉利爾斯、扎克(雅科夫·伊茲賴列維奇·扎克,Yakov Izrailevich Zak)、維德尼科夫,由此可見他的演奏實力。當朋友們紛紛為了他不能出國而抱屈,維德尼科夫卻說:“沒關係,我會把錄音留下來。” 他把所有的時間都奉獻給音樂,不停地讀樂譜,有計畫慢慢地留下有聲記錄,深信自己的音樂演奏最終能夠透過錄音傳送出去。
維德尼科夫於1993年在莫斯科逝世。他死後,日本唱片公司DENON(天龍唱片)發行了26張維德尼科夫的鋼琴曲目。

技術特點

DENON的維德尼科夫錄音給了我們很好的機會來認識這位日本人稱為“悲劇的巨匠”的優秀音樂家。
維德尼科夫是個音色變化的大師,他光靠細微音色變化便可以形成特殊的織體,隱含著張力維繫他那慢得出奇的慢板樂章彈奏。當回到快板時,他又能夠將豐沛的能量注入這些快速、清晰的音群之中。
他的音色很特別,有如經琢磨般的琴音像是不經過鍵盤逕自由鋼琴內部湧出,自然地鳴響,帶著溫暖、不可思議的透明感滲入聽眾的內心深處。你永遠摸不透這充滿魅力的琴音向前推動的力量來自何處?他的演奏不像里赫特、吉利爾斯會讓人立刻意識到在音樂演奏的背後有一顆與眾不同,匠心獨具的頭腦;他的音樂,令人聯想到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這位鋼琴家,音樂是自然地流動。不管是什麼類型的音樂,都沒有多餘的表情、戲劇性的演奏效果。
維德尼科夫有著非常有彈性的手腕,極佳的鍵盤控制能力。從DENON的這些錄音里可惜無法得知他的成長軌跡,不知道他年輕時是否也曾以劇烈的敲擊來發展自己的響度?他的音色層次感出色,弱音非常、非常美。慢板樂章乍聽之下有誇張傾向,但是仍然是自然的演奏。維德尼科夫是個聰明的演奏家,他演奏大曲子的分句、速度符合邏輯性,很有說服力。與眾不同、偏慢的慢板樂章放在曲子裡並不會覺得特別突兀,整體性依然能維持的很好,只能說這是維德尼科夫的風格。
維德尼科夫演奏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第29號op.106“Hammerklavier”很能夠代表他的演奏風格。
這部四個樂章的龐然大物對鋼琴家是個艱難的挑戰,費盧西奧·布索尼(Ferruccio Busoni,鋼琴巨匠)說:“要學好作品第106號,人的生命可惜是太短促了。”這個曲子在音樂表現上已經超過鋼琴樂器的極限。
演奏“Hammerklavier”的難處不僅是因為它太大、技術要求太高(第四樂章是巨大的三聲部賦格),還在於它的藝術形象過於抽象難以掌握:一到四樂章分別要表現“史詩般快速流動的連續音像、不斷變化跳躍的隨想性音像、情感的‘無窮動’、力量的‘無窮動’”等概念。大多認為“Hammerklavier”的最佳演奏年紀是50歲,這是鋼琴家的黃金年齡。
維德尼科夫選擇在46歲征服這座鋼琴家的聖母峰。他的同門裡赫特、吉利爾斯在演奏“Hammerklavier”時,讓第三、四樂章仍然在大奏鳴曲(Grosse Sonate)的框架下維持整體性格,而維德尼科夫是更自由地表現他心目中貝多芬晚期作品的抽象性;確確實實讓第三、四樂章的‘無窮動’概念發揮到極致,最令人驚異的是,他的慢板樂章簡直長的可怕。
鋼琴家錄音年紀慢板樂章彈奏時間
維德尼科夫
46
23‘02‘’
里赫特
60
17‘41’‘
吉利爾斯
67
19’‘50
阿爾弗雷德·布倫德爾(Alfred Brendel) 評論第三樂章“它是天下最偉大的慢板樂章,也是最長的,演奏總是在18分鐘左右。至少在鋼琴上沒有第二個這么長且始終這么美妙的慢板樂章”。維德尼科夫的夫人手札曾提及:“1966年的Hammerklavier錄音,全曲共48分10秒。其中慢板樂章彈奏了23分鐘,連錄音師都非常驚訝,維德尼科夫從兩次錄音中挑選了他滿意之作,是一個集中力高度完整的自由演奏。不僅呈現這個奏鳴曲的偉大,更可以感受巨大的悲劇性”。
維德尼科夫並非將本身的悲劇自我投射、耽溺在這個作曲家提示“熱情而感傷”需要深刻情感的樂章當中,他彈得並不會讓人有令人難以忍受的憂鬱和悲傷。一如布蘭德爾對彈奏這個慢板樂章的警告“不要只從其平和、冷漠、認命的立場來呈現此曲的痛苦”,他彈奏出深沉的寧靜,讓這個一望無垠的慢板優美地、旋律無限自由地開展。與其說是“巨大悲劇性”,倒不如說維德尼科夫達到了“巨大超越性”來得適切些,這是了不起、令人再三回味的演奏。
在這些發行的錄音中,可以一窺維德尼科夫曲目的廣泛性,所有的錄音演奏都維持同樣的高水準。當然,維氏的音樂組織、彈奏方式未必貼近作曲家原意,但必須承認的是,他的演奏都是極富有個人風格、近乎獨白的魅力演出。不管是巴哈、貝多芬、勃拉姆斯、蕭邦、史克里亞賓、普羅科菲耶夫都是值得愛樂人收藏的佳品。
DENON這一系列的樂曲解說也饒富趣味,解說員須山多惠先生蒐集了許多不為外人知的軼事,譬如:巴哈錄音解說部分引述了里赫特1971年的手札“維德尼科夫彈奏巴哈不管在形式、生命力、趣味性上都是盡善盡美,一點也沒有不完美的地方”。
蕭邦錄音解說部分引述1972年某著名樂評曾致意維德尼科夫“第一次聽了你的蕭邦演奏後。領悟了為什麼蕭邦會在三十九歲就死去,因為他的每一個音符都是用生命換來的啊!多么可怕的演奏,好像是見到蕭邦本人一樣”。
可惜這些日本進口的錄音並未將樂曲解說翻譯成中文,這算是小小的遺憾吧。
維德尼科夫縱使在俄國國內擁有與里赫特比肩的知名度,他還是希望能親自將他的音樂獻給世界的其他角落。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惟有無私地奉獻給音樂,才能拯救自己,超越悲傷。

音樂作品

《第一鋼琴協奏曲》、《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第29號》等。

人物評價

★“維德尼可夫和我有著長久深刻的情誼,我們經常在一起演奏。他是一位個性強烈的偉大音樂家。”
1995年,里赫特
★“阿納托利·維德尼可夫是我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後結識的好友之一。聽過他演奏的普羅科菲耶夫(Prokofiev)《第一鋼琴協奏曲》,我非常震驚,以至走出來的時候直接一頭撞到柱子上。“姆斯蒂斯拉夫·列奧波爾多維奇·羅斯托羅波維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