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瓜米爾帕壩

阿瓜米爾帕壩

阿瓜米爾帕壩(Aguamilpa Dam) 位於墨西哥西部納亞里特(Nayarit)州中部聖地亞哥(Santiago)河上,距州首府特皮克(Tepic)52km。壩型為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最大壩高187m,壩頂長642m,是20世紀末已建同類壩型中最高的壩。工程的主要任務是發電、防洪和灌溉等,總庫容69.5億立方米,總裝機容量960MW,多年平均年發電量21.3億kW·h,灌溉面積10萬公頃。工程主要用於防洪和發電,以及灌溉亞里特平原10萬公頃的農田。工程於1990年8月開工,1994年9月第一台機組投產發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阿瓜米爾帕壩
  • 外文名稱:Aguamilpa Dam
  • 地理位置:墨西哥西部納亞里特(Nayarit)州中部聖地亞哥(Santiago)河上
  • 開工時間:1990年8月
Aguamilpa Dam,樞紐建築,工程施工,

Aguamilpa Dam

壩址位於塞拉馬德雷山區西南邊緣,基岩主要為中新世噴發火山岩(流紋狀熔灰岩),向西傾斜,傾角20°,並有不同來源的侵入岩脈。噴發火山岩可分為以下三個單元:下阿瓜米爾帕單元,中科羅里尼斯單元及上皮卡亞斯單元,其中第一個單元由厚層溶灰岩組成,而其他兩單元中溶灰岩表現出假層狀。壩體建於阿瓜米爾帕單元的頂部。
壩址區主要地質構造特徵是存在有6條斷層,均為NE-SW走向。這些斷層被稱為科羅里內斯斷層系,其中有4條斷層位於右岸。另發現4組主要裂隙系統,其水平方向的連續性比垂直方向好。壩址附近河流沖積層厚度在3~26m之間,壩軸線處為11m。
壩址以上流域面積為73834平方公里,年內流量變化很大,旱季平均流量為8~180立方米/秒,雨季平均為95~2000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為220立方米/秒。可能最大洪水流量17500立方米/秒,水庫最低運行水位190m,正常蓄水位220m,最高蓄水位232m。水庫在正常蓄水位時的庫容為55.4億立方米,死庫容16.5億立方米,有效庫容25.75億立方米,防洪庫容14.10億立方米;在正常蓄水位時水庫面積為109平方公里,在最高蓄水位時水庫面積為128平方公里。

樞紐建築

樞紐主要建築物有:①混凝土面板堆石壩;②溢洪道布置在左岸,設有6扇閘門(12m×19.5m),設計泄量14900立方米/秒;③引水系統和地下廠房布置在右岸,廠房長134m,寬24m,高50m,安裝3台320MW水輪發電機組。
面板堆石壩壩頂高程為235m,最大壩高187m,壩頂長642m,上游壩坡為1∶1.5,下游壩坡為1∶1.4,防浪牆高3m。大壩直接置於基岩上,其基礎高程為49m,混凝土面板每塊縱向寬15m,厚度由河床高程處的0.85m遞減為防浪牆高程處的0.30m,面板斷面採用的配筋率為0.5%~0.3%。
溢洪道布置在左岸,為6扇閘門控制的明槽,閘門頂端高程為229m,尺寸為12m×19.5m。堰頂高程為210m,總長72m。溢洪道設計泄量為14900立方米/秒。
電站進水口建築物底板高程為170m,閘門尺寸為5.8m×7.4m,攔污柵尺寸是19.8m×18m。3條壓力鋼管各長120m,直徑為7.4m,傾角為52°。電站位於右岸,地下廠房尺寸為134m×24m×50m,廠房內共安裝有3台單機容量為32萬kW的機組;水輪機型號為PO170-B-520型,設計水頭145.1m,最大水頭157.3m,額定容量32.5萬kW,效率95.7%,額定轉速150r/min,飛逸轉速297r/min;發電機型號為CB1226/280-48T4型,有效功率32萬kW,總功率34.1萬kW,頻率60Hz,效率98.5%,轉子總重713t,定子總重523t。戶外開關站平台高程為205m,輸電線額定電壓為每條400kV。電站尾水隧洞長391m,斷面尺寸為17.2m×17.2m,平均高程67.62m。

工程施工

工程於1990年8月開工,1994年9月建成發電。在1994年10月庫水位達218m時,滲流量突然增加到260L/s,以後庫水位有所變化,最高曾達到223.46m。1998年2月經潛水員檢查發現,180m高程的面板上有一水平裂縫,延伸長度橫貫11塊面板,在此以後3年又延伸3塊面板,裂縫最大寬度15mm,滲漏量一般不大,而在庫水位達到220m時明顯增大。裂縫原因是下游堆石區模量比上游砂礫區小得多,而導致面板的彎曲應力所引起,現變形已趨穩定,裂縫不再發展,不影響壩的安全,故只在縫面用海普龍膜包裹的粉煤灰做封閉處理。
用2條不襯砌隧洞導流,直徑16m,城門洞式斷面,每條長約1000m,位於左岸,設計導流流量6700立方米/秒(相當於50年一遇洪水)。上游圍堰堰頂高程為118m,堰高55m,體積為100萬立方米。下游圍堰堰頂高程為82m,高19m,體積為30萬立方米,其中下游圍堰是大壩的組成部分。在右岸緊靠上游圍堰處還建了1條帶有自潰壩的泄槽,其過水容量為800立方米/秒。
1990年8月~1991年7月進行趾板開挖及其施工至高程100m,並相應地將上游壩殼的所有材料填築至同樣高程。在高程100m處預留一施工平台,用於面板施工。在此平台後,以沖積材料和塊石填築,使壩體上升至高程140m,以抵禦350年一遇的洪水。
1991年8月~1992年3月,大壩上游區填築至180m高程,同時鋪築下游區材料,並直接利用建築物的開挖料鋪築。
1992年4月~1992年7月進行高程140m~180m的面板施工,堆石壩下游區填築至相同的高度。
1992年8月~1993年4月完成高程180m~230m的塊石及沖積材料的填築。
1993年4月~1993年12月進行高程180m~230m的面板施工,防浪牆的施工以及鋪築壩頂材料。
大壩混凝土面板施工,起始採用安裝於鋼軌上的臨時模板澆築,通過Schwing泵直接澆到鋼筋表面,側模由木料組成,直接錨固於壩坡之上。滑模由頂推力為12t的液壓千斤頂操縱沿側軌移動,平均移動速度為2m/h,最大移動速度可達6m/h。面板澆築的混凝土由高程為100、180、230m的施工平台供應,並用鋼供料溜槽輸送到模板處。
面板施工使用ROSS STD100型混凝土拌和樓,10輛6立方米的拌和車,3座容量2.5立方米的貯存倉和供料溜槽等。
堆石壩砂礫石料直接從取料場開採,用30t Kenworth卡車運至壩址處。塊石材料來自引水建築物和溢洪道的開挖,採用Ferex90C裝載機以及OQKRH30液壓鏟裝載,然後用44t的Terex3307越野卡車及50t的CAT773卡車和EuclidR50卡車運輸。採石量為30萬立方米/月。壓實程式為各種填築料一般用160kN光滑式振動碾碾壓4次。面板用130kN平板壓土機碾壓或者用40kN光滑式振動碾壓6次。
地下廠房分7層開挖,中央部分(寬9m、高9m)用鑽爆法開挖,開挖20m後再開挖兩邊部分(寬7.5m)。第一層開挖完以後,按全寬台階式開挖其餘各層,每層3m。廠房總開挖方量為11萬立方米。
經過試驗,天然沖積砂礫料的最小滲透係數為2×10-3cm/s,屬自由排水材料的下限,且砂礫石中細料(粒徑小於0.074mm)含量少於2%,壩體內T區和3C區堆石也均是透水的,故在壩基壩體內不設豎向和水平排水層。大壩填築分5期進行。各種填築料一般用160kN振動平碾碾壓。
導流標準採用47年實測最大洪水,洪峰流量6700立方米/秒,上游圍堰高55m,2條16m直徑的不襯砌導流洞。為考慮超標準洪水,在右岸緊靠上游圍堰處設一帶有自潰堤的明渠,以備遇大洪水時向基坑預先沖水,減小過流的沖刷。實際上,截流後遇到2次超標準洪水,最大一次達10800立方米/秒,水位高出堰頂5.6m,但未超過施工中的壩頂高程,僅造成上游坡面的局部損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