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洛克,“風險投資”一詞的發明人。1951年,洛克畢業於哈佛大學商學院,投身投資銀行業。50年代,阿瑟·洛克意識到:若想獲利,就必須搶在大多數人之前進行投資。他組建投資基金,然後有越來越多的投資基金組建起來,於是風險資金成為一個行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瑟·洛克
- 國籍:美國
- 畢業院校:哈佛大學
- 成就:“風險投資”一詞的發明人
個人履歷,成功歷程,人物生平,主要成就,
個人履歷
阿瑟·洛克(Arthur Rock,1926.8.19- )——風險投資之父
成功歷程
阿瑟·洛克成功歷程
50年代,在矽谷的車庫裡惠普公司應運而生。史丹福大學提供的新技術和有創意的人才,成了矽谷的成功因素。本地投資者阿瑟·洛克(Arthur Rock)意識到:若想獲利,就必須搶在大多數人之前進行投資。他組建投資基金,然後有越來越多的投資基金組建起來,於是風險資金成為一個行業。
"風險投資"一詞是在1965年以後才廣為流傳,發明人應是阿瑟·洛克。不管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但無庸諱言,洛克(字面意思是"岩石")絕對是該行業第一塊里程碑。是洛克為矽谷的成長播下了種子,他投資的企業成為美國高科技的領導者,他的投資哲學和為人處世也成為後來者的楷模。
人物生平
1951年,洛克畢業於哈佛大學商學院,投身投資銀行業。他對初創小企業頗有興趣,也投過幾家,其中便有Teledyne。1957年,肖克利實驗室的八位科學家出走,希望另立門戶,但找了35個投資人都遭到拒絕。洛克找到開有照相機廠的Sherman Fairchild,說服他貸款150萬,成立仙童(Fairchild)半導體公司。但Sherman Fairchild去世後,新的CEO反對以股票獎勵員工,導致人才外流,著名的"仙童八叛逆"成立了英特爾。1961年,洛克本人也從東海岸來到舊金山,"加州人有創業精神,但錢全在東部,所以我決定把東部的錢移到加州來,支持新興的高科技企業。"
1997年度《時代》雜誌的封面人物是英特爾公司的葛洛夫。他卻將他和英特爾的成功歸功於當初扶持他創業的風險資本家阿瑟·洛克。當然,洛克也從英特爾的成長中獲得巨大利益。除了英特爾,洛克投資的公司還包括象徵矽谷精神的蘋果電腦,以及以10億美金(當時的天價)賣給施樂的Scientific Data Systems。可以說,洛克的投資史反映了矽谷的成長史。但洛克作為風險投資家的影響卻更為深遠:他的謙遜和專業精神滲透了整個風險投資業。風險投資業一直甘願作幕後英雄,把光彩留給創業家。
人人都想知道洛克挑選贏家的秘訣,但洛克卻坦承自己是技術的門外漢。他投資的是"人 ",而不是"產品"。"我尋找目標的首要條件就是那人是否誠實,而這要花很長時間才能知道。不是說這個人是不是會偷東西,或者拿了錢就逃之夭夭,而是他有沒有勇氣正視自己犯的錯誤。你如果問一百個人他們想不想發財,沒有一個會說不想,但光有致富的欲望還不行,必須要有犧牲精神──"犧牲"不僅僅是指一天工作20個小時,更是指勇於說不的能力。說"不"的對象包括某些個人的喜好及任何有礙於企業發展的誘惑。
洛克對投資項目非常挑剔,寧缺勿濫。他會花上一個至三個月跟創業者深談,從各個方面了解他的人品。對了,他的案子一般來自友人的推薦;他對創業企劃書的形式也沒有行文洋洋灑灑、裝訂精美絕倫的要求,如英特爾的計畫只有短短兩頁。這種重人際關係的作法延續到現在,對指望著用漂亮的商業計畫書吸引投資人的創業者是一大打擊。
洛克的另一個影響是他對投資公司的參與。他不是那種給完錢就撒手不管的人,而是會積極參與企業的管理──定期參加會議、推薦高階主管人選、推薦財務管理公司、法律事務所、公關公司等,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充當創業者的"心理諮詢師"。當然洛克也承認,在現今科技高速發展的年代,光會看人已經不夠,必須懂技術。在他那個年代,在選擇技術方面犯個錯誤不會有太嚴重的後果,如今則會至人於死地。但對於目前那種不聞不問創業者其人其事其技術、打通電話就投資的浮躁風,他也流露了相當的不滿。
八十年代初,洛克開始思考由風險投資刺激的創業潮帶來的負面影響。當過多的資金湧進像矽谷這樣的地方,大企業中的能人愈來愈多選擇自己創業,或者加入初創公司以得到股票選擇權,這不僅造成大公司的人才"真空"現象,而且激發了小企業的無限繁殖,使得其中大部份難以長期生存或增長到應有的規模。
對於洛克,風險投資乃一門藝術,而不是科學。藝術的奧秘可以意會、難以言談。洛克能把錢押在仙童的積體電路、英特爾的微處理器、蘋果的個人電腦上,本該誇耀自己的高瞻遠矚,但他卻謙卑地說:"我是全世界最幸運的人。像我所投資的那些企業的創始人,全世界加起來也許只有一百來個,我卻有幸認識其中十個。這不是運氣是什麼?"
主要成就
主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