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
美國《生活》雜誌攝影師阿爾弗雷德·艾森施泰特對著這一幕連按四下快門。畫面上女護士身姿優雅,支撐了整個畫面的美感。據說,當時還有幾名攝影師也拍到了這個畫面,但是構圖欠佳。
52年之後,《勝利日之吻》仍然沒有逃脫幾乎所有經典戰爭照片的厄運——有人說它是
擺拍之作。照片上的男主人公承認攝影師艾森施泰特請求他根據《生活》雜誌授意擺姿勢。創意、構圖都經過精心策劃,連護士服都是事先準備。另外,照片並非攝於8月15日,而是5月,也就是德國納粹投降前後。但拍完後沒有馬上發表,3個月後才公布於世。 但是,艾森施泰特卻說,8月15日當天,他在
時代廣場上看見一個水兵沿著大街奔跑,一路擁抱任何一名成年女性,不管她有多老、多胖、多瘦、多高、多矮。艾森施泰特跑在這個水兵前面,不住向後面
張望,忽然,看見他抱住了一個“白色物體”,連忙轉身按下快門,也許爭論已無意義,無論如何,《時代廣場勝利日之吻》是對戰爭結束那一刻人們狂喜心情的最好詮釋。
女主角
1979年也就是在30多年後女主人公伊迪絲·庫倫·謝恩才現身,伊迪絲說,她看到這張照片的時候立即認出了自己,不過那時她還是一名27歲的年輕姑娘,一時覺得很尷尬,所以沒有對任何人提起這件事。後來,伊迪絲到了
加利福尼亞,結了兩次婚,生了三個孩子。她還辭去了護士的工作,成為一名幼稚園老師,這一乾就是30年。直到1979年,她才寫信告訴艾森斯塔德說,她就是照片中的女護士。艾森斯塔德看完來信後非常激動,立即飛往加利福尼亞,證實伊迪絲確實就是照片上的女主角。
回憶:“沒看清誰在吻我”在塑像亮相的當天,照片中的女護士伊迪絲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她回憶說,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一訊息傳到美國
紐約時代廣場時,她正在時代廣場上。廣場上的人們都非常激動。突然,她被身邊一名素不相識的海軍戰士拉過去親吻。伊迪絲說:“我當時大腦裡面一片空白。但沒有反對他吻我,因為他曾經為正義而戰,同時也為我而戰。那是好長的一個吻啊!他把我放倒在他的手臂上,我覺得就像是在跳舞。可惜我那時把眼睛閉上了,沒有看清楚到底吻我的人是誰。不過,我真希望能有機會跟他聊天,至少問問他叫什麼。”
伊迪絲·庫倫·謝恩於當地時間2010年6月20日在
洛杉磯逝世,終年91歲。伊迪絲·庫倫·謝恩一生中有三個兒子,六個孫子(女)和八個曾孫(女)。
男主角
勝利日之吻引起世人關注後,有20多人聲稱是男主角,但他們都拿不出有力的證據。對此,伊迪絲解釋說,因為那天大家都很激動,擁抱、接吻的人實在是太多了。也許那些接吻的人,都以為自己就是照片中的那位呢。她說:“我經歷過許多美好的吻,但是
時代廣場上這個素昧平生的水兵給我的吻卻是意義最深、影響最廣的一吻。”
男主角終現身
2007年8月,對於
男主角的尋找終於塵埃落定,他就是現年80歲的格倫·麥克達菲。“基本確定是他” 據美國媒體4日報導,“世紀之吻”的男主角身份得到了著名資深
法醫鑑定專家洛伊絲·吉布森的確認,她認定照片上的美軍水兵就是現年80歲的格倫·麥克達菲。吉布森說,她對麥克達菲進行了細緻周密的調查。她讓麥克達菲穿上海軍服重演當年的情景,並拍攝照片。不同的是,原本懷中的護士用枕頭代替。隨後,吉布森仔細測量和研究麥克達菲身體的各部分,包括耳朵、面部骨骼、髮際線、手腕、指關節和手部等,並與當年原始照片的放大版進行對比。她進行了仔細的比對,並且對“候選”男主角進行了測謊,最後過濾了11個人之後,證實格倫·麥克達菲就是照片中的水兵。
願望終於實現
麥克達菲出生於
北卡羅來納州,曾有過3任妻子,並育有3個孩子。他當過半職業棒球手和建築工人,還曾在美國郵政管理局工作。現在,麥克達菲已患
肺癌,他想在去世前讓全世界知道,他就是二戰經典照片中的男主人公。現在,他的願意終於得以實現了。麥克達菲對吉布森的鑑定結論非常滿意,感到欣慰不已。他至今還清楚記得當年的情景。
2014年3月9日,“勝利之吻”的男主角麥克達菲因心臟病發作病逝,享年86歲。
回憶
麥克達菲說,當時他年僅18歲,正在
紐約換乘火車前去看望女友。這時他突然得知日本宣布投降和戰爭結束的訊息。他回憶道:“我當時欣喜若狂,直衝到大街上。這時,我看到那名護士,她面帶微笑,向我呼喊。我徑直走到她身邊,親吻了她。”
麥克達菲解釋說,他當時衝動之下親吻那名護士,是由於意識到哥哥即將從日本一處集中營獲釋。“我和那名護士一句話也沒說,之後我就離開廣場去看望女友了。”
爭議
勝利日之吻特殊的
歷史背景也曾引起很多爭議。有爭議說;作品有
擺拍嫌疑,人物服裝與當時氣候不符,還有它的畫面構圖又是那樣的精準。
新聞攝影史上流傳了數十年的《
勝利之吻》20世紀末被證明造假,一條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其說明為“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吻”,但據照片主人公披露,拍攝時間在1945年5月,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日本投降日還有3個月(當然這幅照片還有擺拍之嫌)。
雕塑
根據經典照片《
勝利之吻》創作的雕塑,矗立在
聖地亞哥海軍基地附近。這座雕塑大約8、9米高,人物造型基本上依據照片,穿深色海軍服的士兵激情地擁吻女護士。
2005年60年後的8月11日,根據這張“
勝利之吻”照片製成的彩色雕塑終於在
紐約時代廣場展出,為雕塑揭幕的正是當年照片中的女主角伊迪絲。這座雕塑是由藝術家斯沃德·詹森創作的,它被命名為《
無條件投降》。雕塑中的士兵和護士栩栩如生,它在紐約時代廣場一直展出到8月14日,之後被送至
美術館收藏。據悉,當伊迪絲首次見到這具雕塑作品時表示:“我想它傳達了愛、浪漫、和平與未來的真諦。”
2012年2月13日,美國
聖地亞哥海濱公園道上有一座名為“無條件投降”的塑像。這個塑像是根據攝影家阿爾弗萊德的一張照片“
勝利之吻”製作,照片攝於二戰末期日本投降日。據悉此雕像將於月末被移除。
歷史意義
在
紐約時報廣場上,人們沉浸在“二戰”勝利的喜悅之中。一個年輕的水兵,興奮地拉過一位女護士擁吻——這個鏡頭被《生活》雜誌記者拍攝下來,作為慶祝“二戰”勝利的經典形象流傳至今。它雖然是短暫的瞬間,卻表達了人們歡慶正義戰勝邪惡的真實情感,具有超越時空的
歷史意義。
這個著名的
勝利之吻把一場世界大戰所給人類帶來的情感狂瀾揭示得如此貼切和透徹。和平的喜悅在兩個彼此陌生的異性的嘴唇之間交流,反
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濃縮在激情的嘴唇之上。只是一個
吻而已,但是這個吻已經超出了吻的尋常意義,從生物層面升華到了精神層面,從兩性間的親昵表達演化為了一種人類的喜悅宣洩。
經典再現
從此以後,每年8月14日都有數百對男女在
時代廣場重現“勝利日之吻”,以紀念二戰結束。2010年8月14日,來自不同國家、不同種族的200多對情侶,齊聚
紐約時報廣場,再現“勝利日之吻”的經典瞬間,以此紀念二戰結束6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