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布雷希特·馮·羅恩(阿爾布雷希特·馮)

阿爾布雷希特·馮·羅恩

阿爾布雷希特·馮一般指本詞條

馮·羅恩伯爵(Albrecht von Roon1803.04.30-1879.2.23) 普魯士德國元帥,陸軍部長。第二德意志帝國建立的三元勛之一,與俾斯麥老毛奇齊名。 羅恩伯爵對普魯士德國陸軍的貢獻在於系統化軍隊管理。威廉一世在凡爾賽鏡廳稱帝的祝酒詞中讚頌道:“你--羅恩,磨利了寶劍;你--毛奇,正確使用了寶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爾布雷希特·馮·羅恩
  • 外文名:Albrecht von Roon
  • 國籍德國
  • 出生日期:1803年04月30日
  • 逝世日期:1879年2月23日
  • 畢業院校柏林軍事學院
  • 主要成就:系統化軍隊管理
    德意志帝國三元勛之一
  • 軍銜:元帥
生平簡述,軍制改革,

生平簡述

羅恩伯爵的父親早年在普魯士軍隊中服役,戰死在拿破崙侵略中,1821年小羅恩18歲就進了軍校,1824-1827年在在柏林軍事學院工作。1827年在武備學校任教。1832年調到克雷菲爾德的陸軍司令部,不久以後出版三卷集《自然、民族、政治地理學原理》。在當時有超過4萬的銷量,而且還陸續發表了三部續篇,基本都是關於德國、歐洲軍事地理的內容,1836年起在總參測繪局任職。1848年任軍參謀長,後歷任團長、旅長、師長。在服役期間,依然在不同軍事院校擔任導師一類的職務,1848年革命期間,他協助王儲(炮彈親王,日後的德帝威廉一世)鎮壓巴登的起義。以後就平步青雲了,1850年晉升少將,1859年晉升中將,任軍隊改組委員會委員和陸軍部長,1861年兼任海軍部長。在當時那個年代,普魯士的軍費開支是由政黨控制的,與國防部無關,他在畢典菲爾特老毛奇支持下,逐漸掌控了軍費支配權,他改革普魯士軍制,以普遍的三年義務兵役制保持全國的軍事化,規定在正規軍作戰時由後備軍保衛國家。他的改革使普魯士在1866年七星期戰爭(普奧戰爭)中迅速擊敗奧地利,並取的1871年對法國戰爭的勝利,使德意志成為歐洲的主要強國,1871年封伯爵,同年12月繼俾斯麥成為普魯士首相,1872年因健康不佳辭職。1873年晉升陸軍元帥。在普魯士三駕馬車之中,他和威廉一世認識最早,相交最深,俾斯麥和毛奇都是他引薦給威廉的,也是他們之間發生矛盾時的調解人。他們三人加上腓特烈·卡爾親王(鐵王子,當時最傑出的野戰指揮官,曾獨立攻克梅斯要塞,降法軍14萬)也被通稱為開國四傑。
阿爾布雷希特·馮·羅恩
俾斯麥 羅恩 毛奇

軍制改革

羅恩最大的功績就是他成功的改革了普魯士軍制,鑄造了德國統一的利劍。他當陸軍部長時,當時普魯士還沿用拿破崙戰爭時純防禦性的舊後備軍制度,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普魯士統一小德意志的需要。當時普軍是14萬,奧地利有31萬,法國42萬,俄國99萬。因此,擴大軍事編制,延長服役期限迫在眉睫。
阿爾布雷希特·馮·羅恩
柏林波茨坦的羅恩雕像
1862年,陸軍大臣羅恩在眾議院開幕式上提出軍事改革方案。要求把軍隊的服役年限從2年延長為3年;取消國民後備軍;改換常備軍裝備,從下年度起每年撥款950萬塔勒作為軍費。這些措施意味著徵兵額從4萬人增至6.3萬人,軍隊從92個團增至147個團,平時兵力由14萬人變為21.7萬人。資產階級憂慮著:一方面取消後備軍和延長現役期,無疑將削弱其在軍隊中的影響;另一方面,這支龐大軍隊中的2/3的軍官、9/10的教官由容克擔任,包藏著一種危險,即軍隊可能會成為容克反對議會的工具。“誰向它保證,它磨快的武器將被為它自己的目的而使用呢?” 於是,以進步黨為代表的資產階級自由派運用1850年憲法賦予議會的權力與政府討價還價。
面對議會的拖延,威廉一世也持強硬態度,認為統率和管理武裝力量是自己的特權,他堅決表示:寧願放棄王位,也不願丟掉3年兵役制的原則。羅恩為首的軍人集團力主解散議會,實行專制統治,維持正統主義和君主團結。他調50營軍隊到柏林周圍,準備武力鎮壓議會。1862年3月11日,普王下令解散眾議院。但在5月的選舉中,進步黨得到選民的支持,獲250個議席。新選出的眾議院又否決了軍制改革案。在普魯士王權處於一籌莫展的時刻,羅恩向威廉一世推薦了當時的駐法大使俾斯麥,終於七繞八繞的通過了軍制改革案。這是羅恩的勝利,也是普魯士軍國主義的勝利。
阿爾布雷希特·馮·羅恩
羅恩的故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