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江欖仁

阿江欖仁

阿江欖仁(學名:Terminalia arjuna (Roxb. ex DC.) Wight & Arn.)是使君子科訶子屬植物,落葉大喬木,落葉前變為黃棕色,高達25米。樹皮灰色,塊狀脫落。單葉,近對生,葉片矩狀橢圓形,薄革質,無毛,基部不對稱,葉緣具鈍鋸齒,頂端鈍形或鈍尖,基部圓形或心形。花兩性,總狀花序,呈黃白色,花萼鐘狀,5裂,無花瓣。閉合果,果長2.3-3.5厘米,果皮纖維狀木質,有5硬翅。花期3-6月,果期9-11月。

原產於印度、斯里蘭卡和馬來西亞,中國、加納和模里西斯等國引種栽培。中國廣東、福建、台灣、雲南均有引種栽培,海南於1973年前後引入,分別種植在屯昌楓木、儋州和尖峰嶺。喜溫暖濕潤、光照充足的氣候環境,耐寒性較好。喜疏鬆、濕潤、肥沃土壤,可耐較高地下水位。根系發達,具有較好的抗風性。

阿江欖仁在東南亞地區常用於城鎮園林景觀樹大量種植,在水岸邊、湖邊、水庫旁可起到增加水體景觀的效果。在印度被尊為神樹之一,常種植於各類寺廟中,枝葉可作為敬神物使用。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病蟲防治,主要價值,藥用,經濟,

形態特徵

落葉大喬木,落葉前變為黃棕色,高達25米。樹皮灰色,塊狀脫落,光滑,具有板狀根。單葉,近對生,葉片矩狀橢圓形,長5-14厘米,寬2-45厘米,薄革質,無毛,基部不對稱,葉緣具鈍鋸齒,頂端鈍形或鈍尖,基部圓形或心形;葉柄長0.5-1.2厘米,常具2腺點。
花兩性,總狀花序,呈黃白色,花萼鐘狀,5裂,無花瓣;雄蕊10枚,2輪排列;子房下位,1室,常有胚珠3顆。閉合果,果長2.3-3.5厘米,果皮纖維狀木質,有5硬翅,有許多彎曲脈狀條狀。花期3-6月,果期9-11月。

生長環境

阿江欖仁原產地的年降水量750-1800毫米,適生最高溫度38-48℃,最低溫度-5至15.6℃。性喜溫暖濕潤、光照充足的氣候環境,在原產地常見分布於河谷與水岸邊,耐寒性稍好。要求疏鬆、濕潤、肥沃的土壤條件,可耐較高的地下水位,地下水常為決定其分布的主導因素,在燥紅壤、磚紅壤、紅黃壤的立地上都能正常生長,也耐鹽鹼,但在乾旱瘠薄的礫土不利於生長。

分布範圍

原產於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中國、加納和模里西斯等國引種栽培。中國廣東、福建、台灣、雲南均有引種栽培,海南於1973年前後引入,分別種植在屯昌楓木、儋州和尖峰嶺。
阿江欖仁阿江欖仁

繁殖方法

採種:果實9-11月成熟,由青綠色轉變黃棕色時即可採種,也可等到果實成熟脫落後收集,果實可置於陰涼通風處,攤開晾乾,無需去除果皮和處理即可貯藏,種子千粒重1200-1500克。
播種:播種前用60℃溫水浸泡24小時,採用撒播或點播法。苗床基質宜用沙質土和黃心土按1:1混合配製,播種後覆土以不見種子為度,床面用遮陰網覆蓋,早晚各淋水1次以保持床面濕潤。14-20天開始發芽,但發芽不整齊,有時會延續1-2個月。苗高5-7厘米時移入營養杯中培育,恢復生長後加強水肥管理,幼苗期每隔半個月噴施1%的複合肥可促進幼苗的快速生長。幼苗經過半年的培育,苗高40厘米就可出圃造林。

栽培技術

種植:造林地宜選擇土層疏鬆、濕潤、肥沃的陽坡地或谷地,先砍雜灌、煉山後穴狀整地,植穴規格50厘米×50厘米×50厘米,每株施放漚熟的農家肥作基肥,株行距3米×3米或4米×3米,選擇雨季陰雨天上山造林。
撫育:阿江欖仁生長強健旺盛,容易栽培成活,但幼樹生長較慢,因此定植後前3年每年在生長季節應施複合肥2次,雨季前後進行砍雜、穴狀除草、鬆土各1次,並進行修枝整形,培育優良乾形。當幼樹長到2-3米以後生長速度明顯加快。在印度等國常割取樹皮作草藥,但采皮時不能環剝,采皮後應及時施肥,以促進舊皮的癒合和新皮的生長。

病蟲防治

阿江欖仁在幼林和成林階段,主要蟲害為刺蛾。幼蟲常取食葉片,嚴重影響林木的正常生長。在蟲害發生期間,用90%敵百蟲晶體1000-2000倍液噴殺幼蟲,效果較好。

主要價值

藥用

阿江欖仁樹皮含有鈣鹽、鎂鹽和糖苷,在印度醫學中已有使用。從葉片中提取的汁液能用於治療痢疾和耳痛。含有類似維生素E的抗氧化物質,有助於維持膽固醇含量在正常水平。它還能用於強化心肌,維護心臟的正常功能,還可用於治療冠狀動脈疾病、心衰竭、咽喉炎。樹皮含有利尿、調節前列腺素、防止冠狀動脈硬化的物質,對治療哮喘有較好的效果。

經濟

阿江欖仁木材堅硬,可用於造船、建房、製作農具和兵器等,也可作為河堤沿岸及道路的景觀綠化樹種,也是固沙造林的良好樹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