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阿汗達勒寺
- 外文名稱:Ahan daarle Temple
- 地理位置:烏蘭縣
- 別稱:阿漢達來寺
- 建造時間:1812
阿汗達勒寺,規模,拆毀,色拉寺系統,
阿汗達勒寺
後因寺院常遭襲劫,乾清光緒三十二年(1904),在當時第五代汪什代海千戶貢保的支持下,由出身於汪什代海阿柔部落的當東活佛彭措負責移建寺院於今烏蘭縣的更烏格雪麻地方。1920年,又鑒於阿汗達勒山下地勢開闊,水草豐美,宜於農牧,由出身於汪什代海阿苟日部落的扎堅木等人負責,再次遷寺於現址。並應當時的第六代汪什代海千戶華藏之請,由拉加寺第六世香薩活佛羅桑克尊雪珠丹卻嘉措命名為“具善講修尊勝洲”。
規模
阿汗達勒寺原主體建築為大經堂和彌勒殿,大經堂共兩層,深10間,寬7間,加迴廊、山門等共161間,殿脊飾有佛幢、金頂、金鹿,內供佛陀、宗喀巴等巨型藥泥像和全套《大藏經》、《宗喀巴師徒全集》、《郭莽》及傑宗經文教材等以及由拉加寺轉贈色拉寺的銅號等法器。彌勒殿亦為兩層,五間見方,周圍建有麻尼輪房。另建有香薩、多加格洛、乃合薩阿庫倉、乃亥倉賢巴曲珠倉、日芒倉、資玉乎倉、嘉色倉、苟日倉、喇嘛夏甫倉、阿柔彭措倉等活佛昂欠10 座,共134間,僧舍150多間。1958年,全寺有僧徒240人,常住寺活佛7人,即乃合薩阿庫倉、多加格洛、苟日倉、資玉乎倉、嘉色倉、夏甫倉、日芒倉。寺院所屬“塔哇”21戶約 180餘人,有各類牲畜8000多頭(只)。全寺設有法台(赤哇) 1人,下設吉哇、僧官和引經師等,分管寺院經濟收支、教規的紈行和學經教經活動。一般3年一換,從有較高文化程度和威望,且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寺僧中選任。
拆毀
該僧於己於1958年拆毀,1962年一度,有寺僧10餘人。
1981年批准開放,1986年重建經堂,並建僧舍40餘間,現有寺僧20多人(其中活佛1人)。
色拉寺系統
阿汗達勒寺是原汪什代海18個藏族部落中最主要的寺院,為拉加寺屬寺,屬色拉寺系統,與化隆支扎寺亦有密切聯繫。原設有顯宗學院,其學經方式和其他活動儀軌均仿照拉加寺。歷史上,經常請拉加寺、支扎寺的高僧來講經。顯宗學院內沒有7個學經班級,分春、夏、秋、冬四個學經期。春季學經為藏曆正月十六日至二月十六日,夏季學經期為藏曆五月十三日至十五日,秋季學經期為藏曆八月十五日至九月+五日,冬季學經期為藏曆十一月十六日至十二月初一日。此外,坐夏期間進行辯經活動,其他時間由學僧自學。該寺曾造就過許多著名的學者,現青海民族學院少語系副教授多力格洛先生,系原阿汗達勒寺的住持活佛之一,在佛教因明學、藏族語言文學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另外,海西地區的許多有名藏醫都是在這裡學有成就的。如今該寺開闢了文史、天文、歷算、藏醫等項目的研究工作,挖掘整理了不少寶貴資料,為繼承和發展藏族文化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