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格巴大廈,是一座在巴塞隆納,被人們稱為“小黃瓜”的地標性建築物。這座大廈是由來自法國的著名建築師讓·努維爾(Jean Nouvel)設計。高達 140m ,地面 135 層,地下4層,建築面積達 39,000 m² 的阿格巴大廈,外牆整體包裹將近 60,000 個透明和半透明玻璃百葉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格巴大廈
- 建造者:讓·努維爾
- 建築面積: 39,000 平方米
- 城市:巴塞隆納
- 別稱:小黃瓜
阿格巴大廈,構成,關於設計師,
阿格巴大廈
近看時,熠熠發光,如同爬行動物的外殼;遠看則如晶瑩的流體,顏色隨光線而變幻無窮。拔地而出,直入雲霄,宛如一顆參天大樹。入夜時分,滿天燈火,整個大廈五彩斑斕,光彩奪目。
正如設計師所描述:這不是一個美國式的摩天樓,它是唯一、獨特的、屹立在城市的中心;它不僅是勃起的(Erect),更像(Sagrada Familia 教堂的)塔尖、鐘樓一樣,充滿活力的映襯著城市的水平特性。
被稱為“小黃瓜”的阿格巴大廈,是一座讓人閱之會產生邪惡念頭的建築物,無論是遠視的整體外觀,還是近看的玻璃窗戶(雙層表皮)的構造,都讓人心底處不由得打個顫:噢…真像某物…男性的……
構成
該建築由兩個混凝土製成的卵形管狀結構通過水平鋼粱的聯繫成為一個整體支撐著各層樓板,在混凝土的第一外層覆蓋著土、藍、綠、灰色調的鋁片,而第二外層則是由59619片透明及半透明的玻璃所包圍,最大限度地增強了內部空間的透明性,把城市景觀導入建築內部的視野之中,同時提供了隔熱保護。雖然,民間也常常戲稱這座直插藍天的子彈頭形建築像男性的生殖器,但讓·努維爾說他的設計靈感來自於蒙瑟拉特山(Montserrat)的高凸岩石結構和水流,隨著太陽升起落下,建築會呈現不同的色調,富有流動感。
關於設計師
美國凱悅基金會宣布:法國人讓·努維爾(Jean Nouvel)獲得2008年的普里茨克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評審會認為他“推動建築理論實踐,實現了新的突破,豐富了現代建築的內涵。”普里茨克獎由凱悅基金會於1979年設立,有“建築諾貝爾獎”之稱,每年獎勵一位成就卓著的在世建築師,之前已經有17個國家的31位建築師獲得此殊榮,而努維爾是繼著名建築大師克里斯蒂昂·德·鮑贊巴克後,第二個獲得該獎的法國人。
對評審會和這位62歲的建築師來說,談論這個獎都是個恰當的時刻——為衰老的奧斯卡·尼邁耶努進行遲到的頒獎已經遭到業界的惡評,而正當年的讓·努維爾已經成名20年,飽受讚賞,過去幾年來也一直是人們心目中的最佳候選人之一,此刻獲獎正如錦上添花,可謂一個優質的鼓勵,而不僅僅是蓋棺論定。
努維爾(Jean Nouvel)1945年出生於法國西南部Lot-et-Garonne的Fumel。母親是英語老師,父親是歷史學家,雙親都從事教職工作。努維爾小時候因為父親轉任校務行政管理工作的關係而常常搬家。在努維爾八歲時搬到了Sarlat這個有著許多從中古世紀就存在的建築物與街道的城鎮,處在這樣的環境中,努維爾注意到建築物上的雕刻與刻記著《hereis art》與《there is the treasure》的銘記,並對此產生濃烈的興趣,他還質疑為何那會是財富;對努維爾而言,財富是珠寶或是一大箱的寶物,而不是這些建築物。但是,努維爾的父親告訴他說:“這裡所指的財富就是歷史的紀念物——建築(Architecture)。”
努維爾的父母希望他成為數學家、語言家(法語)或成為一個專業的工程師,努維爾在學校所接觸的幾乎都是數學、歷史、幾何學與法文,而藝術則還無機會接觸。直到努維爾16歲的時候,遇到一位教他繪畫的老師,才開啟了少年努維爾的藝術心靈。
於是,努維爾向父母要求要去布雜學院(Ecoledes Beaux Arts)念書,但遭到父母的反對,理由是藝術家通常並不能支撐實際的生活需求。因此,努維爾採取折衷的作法——學習建築,而將當畫家的想法先置於後頭。
於是,努維爾便啟程前往巴黎的布雜學院,但不幸的是,他的入學測驗並未通過,因此無法進入布雜學院。但是運氣並不是永遠這么壞,努維爾20歲時,因為參加國家競賽獲得冠軍而得以進入布雜學院就讀。因為生活的關係,努維爾必須賺錢,而進入了Clande Parent與Paul Virilio的事務所中工作。一年後,Parent給了他一個能夠獨當一面的案子,努維爾當時真是震驚,也感謝老闆的賞識。
這個案子是在Neuilly的一棟80層的公寓,努維爾非常的認真與努力,遇有不懂的,就向人請教,使他對建築的了解進步很多。這棟建築在努維爾23歲的時候完成,可以算是努維爾的處女作。
努維爾25歲時Clande Parent告訴他:“世上還有很多東西等待你去學習,是到了該離開的時候了”。於是努維爾離開了Clande Parent的事務所,並開設了自己的事務所。在事務所剛開的前幾年裡,努維爾靠Parent提供的幾個小案子過日子。
努維爾透過Parent的引介認識了藝術評論家GeorgeBoudaille,這讓努維爾能參與兩年一次的藝術博覽會館設計,在那段設計的時間裡,使努維爾接觸了藝術及視覺藝術的世界。
接觸藝術博覽會及與Clande Parent和Paul Virilio共事經驗的兩項因素,促成了努維爾未來的創作態度,並使一個年輕建築師得以成長。努維爾第一棟真正被認可的建築是位於Bezons的瓦勒聖母院外科醫學中心,當時在巴黎受Archigram影響的龐畢度中心正好興起,主張將建築物中所有的構件都表現出來,這點與努維爾的作品恰恰相反,從這棟建築的外觀就可看出,結構完全隱藏在光滑的金屬表皮下,無法看到結構、設備管線等。在此,努維爾對科技的套用不在構造上,而是象徵性的運用方式,反映出時代的前瞻理念:工業、速度、現代性。
有趣的是,和讓·努維爾一樣有“頑童”之稱的建築大師弗蘭克·蓋瑞(Frank Gehry)聽說他獲獎的訊息後,還是認為獎發遲了,如果他如很多建築師那樣保持一種所謂的“個性建築風格”,或許早就能得到這個獎了。的確,從讓他成名的阿拉伯世界中心到巴塞隆納那座彩色“醃黃瓜”大廈,他的設計似乎各個不同,難以找出明確的共同點。這種模糊的、變化的設計策略,也許來自於他的童年經常遷移的經驗——小時候常常隨著父母遷徙,讓他見識了不同城鎮的建築、人,對新生事物充滿好奇。
和許多建築師一樣,他早年更傾心藝術,不過父母為了他日後有份安穩日子,主張他要學習實用學科,最終他只好採取了折衷的作法——去巴黎美術學院學習建築,這是個實用但是又接近藝術的行當。不過,很快他就喜歡上這個行業,畢業以後他就決定不再畫畫。之後十多年,他只是參與一些小設計項目,嘗試找到自己的設計方法。到1980年,正值新當政的密特朗總統大興土木,規劃在巴黎修建一系列重大工程,結果努維爾先聲奪人,率先獲得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 (the Arab World Institute,Paris,France,1981–1987)設計權。他設計的這座建築以象徵性的外立面和巧妙借用自然光出名,建物南立面鑲入近百個可自動感光的金屬透鏡,如同照相機光圈一樣快門式的螢幕可以隨著光線強弱而自動移動,巧妙調節外界透進室內的自然光量。而灰藍色的玻璃窗格的圖案和排列方式如同阿拉伯世界的壁畫一樣,而建築的北立面則是鏡面,可以把戶外的巴黎景觀進行折射,像是一幅動態的裝置藝術。
這座建築在1987年落成後,讓他獲得更多國際矚目,之後陸續獲得圖爾市會議中心、里昂歌劇院重建、巴黎卡地亞現代藝術基金會等著名建築項目。他不僅得到建築界的讚譽,連喜好時尚的好萊塢影星布拉德·皮特也成為他的冬粉,以致要在他和安吉麗娜·朱莉生的女兒的姓名中加上Nouvel這個字眼。
事實上,法國在建築方面傾向保守,沒有美國那樣火辣的後現代商業設計熱潮,主要的大型建築仍然是一種改良的 “國際主義風格”,而讓·努維爾有點另類,因為常常使用玻璃、鋼材等金屬來構成建築,所以他被許多評論家劃入高技派設計(Hi-Tech)的行列,但是他又和英國同行羅傑斯(Richard Rogers)、福斯特(Norman Foster)不同,一方面他對於具體地形、文脈有更細緻的回應,另一方面也不喜歡將建築物中所有的構件直接披露出來,比如阿拉伯世界中心就把建築結構隱藏在光滑的、象徵性的金屬表皮下。
他在美國的第一座建築項目,位於明尼阿波利斯的古瑟里劇院(Guthrie Theatre)也體現了他靈活的設計策略,建築的造型像個深藍色的碉堡,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當地滿是磨坊和地窖的歷史遺蹟,而在陽光下映射著密西西比河的玻璃和紫色的外觀也讓建築表現出當代活力。
出名以後,他也偶爾參與家具、衛浴產品的設計,也曾和藝術家、電影導演合作,屬於流行的 “跨界”人士之一。在瑞士設計的盧塞酒店,他曾邀請電影導演佩德羅·阿莫多瓦參與設計室內,兩年前他還授命為雀巢公司大名鼎鼎的“甘椰”朱古力進行全新定位,不僅設計新的標識系統,還對行銷、包裝和朱古力形狀提供建議,和他的建築喜歡玻璃一樣,他也用透明塑膠包裝取代傳統紙包裝,試圖讓消費者拿起來就有吃的欲望。
儘管讓·努維爾長得有點像《王牌大間諜》中的的邪惡博士,不過現實生活中他遠不如和他惺惺相惜的另一“頑童”蓋瑞那樣熱情好動,他是個“低溫”的人,很少說話,喜歡一個人默默觀察體驗,然後再開始設計。他說自己不相信所謂的個人風格,認為建築是“不斷變化著的文脈連續系統中的一個事件”,在擁擠、變化的都市中單純依靠個人概念做設計已經是妄想。
的確,他已經建成建築作品其設計在造型上大相逕庭,比如2005年竣工的巴塞隆納阿格巴大廈(Torre Agbar)就和他之前的建築完全不同。子彈頭般的阿格巴大廈屬於當地水務公司的辦公樓,外觀和之前羅傑斯在倫敦橋畔設計的瑞士保險大廈——倫敦人戲虐地稱作“醃黃瓜”很像,但是五彩斑斕的樣子顯然是只有熱鬧的巴塞隆納才能接受的樣子。建築由兩個混凝土製成的卵形管狀結構通過水平鋼粱的聯繫成為一個整體支撐著各層樓板,在混凝土的第一外層覆蓋著土、藍、綠、灰色調的鋁片,而第二外層則是由59619片透明及半透明的玻璃所包圍,最大限度地增強了內部空間的透明性,把城市景觀導入建築內部的視野之中,同時提供了隔熱保護。雖然,民間也常常戲稱這座直插藍天的子彈頭形建築像男性的生殖器,但讓·努維爾說他的設計靈感來自於蒙瑟拉特山(Montserrat)的高凸岩石結構和水流,隨著太陽升起落下,建築會呈現不同的色調,富有流動感。
努維爾早就厭倦了流行的“方盒子”建築,在1989年就曾提出在巴黎德方斯修建400 米“無盡之塔” (Endless Tower))的方案,想想用花崗岩、鋁、不鏽鋼、玻璃建造圓形平面的塔樓,讓住戶獲得更好的光線和更開闊的視野,並且當人們抬頭仰視時好像消失在空中一般,富有神秘氣息。
儘管建築造型各不相同,但是努維爾的設計策略仍然有一致性。他曾經說自己總是從一個受到具體物件刺激產生的概念出發來思考如何設計,然後聯繫相關的事物和概念來分析這個概念,形成一些思路,最後又用更大的象徵性結構來統合所有的思考,把它們安排妥帖。比如,他注重肌理圖案、光線、內部空間和外部環境的關係,對探究不同立面的疊加和透視效果有持續的興趣,就是嘗試適應都市人的高敏感的節奏,讓人們有更為豐富的細節感知,比如在阿格巴大廈設計中用彩色鋁片來傳遞城市意象,既有對歷史的沉澱和反思,但是又十足反映出時代的現代性——他並不喜歡簡單地說呼應周圍環境,或者從當代建築中取用直觀的符號,而是進行再抽象和轉化,並用當代的建造技術、材料完成。在這個意義上,他可以說是介於羅傑斯這樣的高技派建築師和同樣注重表皮效果的赫爾佐格和德姆隆之間的一個人。
如今,努維爾或許是全球最知名的法國建築設計師,正帶領上百位的員工一起在全球奔忙設計博物館﹑劇院、寫字樓﹑住宅樓和私人公寓等,只有教堂和機場他還沒接觸過。得益於阿拉伯世界中心的成功,他也是中東的石油富豪欣賞的建築師,在卡達首都多哈、阿聯的杜拜有他的多個設計項目,其中羅浮宮阿布達比分館無疑最引人注目,他設計的博物館有著巨大的穹頂,天花板上織入不同圖案,還有水流出來,讓觀眾遊客進入以後如同漫步在一個沉沒在水底的微型新世界中。他也和正在和其他設計師團隊為法國新總統薩科奇構想的“大巴黎”規劃提出建議——和北京、上海人一樣,巴黎似乎也在思考怎樣打造一個二十一世紀的大都會。
儘管他在海灣獲得了建築設計權,但是他還是對海灣地區以及中國快速的、大規模的建築場景感到失望,他認為這些匆匆而起的城市在重複20 世紀西方建築的失敗之處,常常被強加在周邊環境中,而不是從環境中衍生而來,而他,似乎會像過去一樣繼續和這種平庸的複製對抗。